大宋天子赵祯传奇

第十三章 宋夏战争(一)


早在唐朝时,聚居在今夏州(今陕西横山西)的党项族曾经出兵帮助唐朝镇压黄巢农民起义军。因此,唐朝将党项族首领封为定难军节度使,晋爵夏国公,赐姓李氏,成了中原王朝的一个藩镇。
    大宋王朝建立后,党项族李氏以定难军节度使、西平王的身份继续与宋王朝保持藩镇隶属关系,曾经一度出兵帮助宋朝攻打北汉。
    后来党项族内部分化,至宋太宗时,党项族的一支李继捧归顺了宋朝,举族迁移到宋朝的京城汴京。但他的族弟李继迁则不愿内迁,号召其他部族联合反宋,企图独立。
    但李继迁的军事独立计划一度遭到宋军强有力的挫败,结果李继迁放弃攻打大宋,投降辽国,被辽封为夏国王。于是,宋朝采用“以夷制夷”的策略,重新授予居住在京城的其族兄李继捧为定难军节度使,派他镇守夏州,对付李继迁。
    不料李继捧叛变大宋,暗中交好李继迁,与李继迁狼狈为奸、里应外合,接连攻占了大宋的银、绥二州。
    这时,宋真宗皇帝刚刚继位,无暇应付李继迁、李继棒,便以怀柔政策授封李继迁为夏州刺史、定难军节度使。
    宋朝与辽朝签订“澶渊之盟”之后,李继迁的儿子李德明也与宋朝签订和平协定。真宗皇帝封李德明为西平王,李德明便把精力用于夺取吐蕃控制的西凉、回鹘控制的甘州(甘肃张掖)。
    夺取甘州与凉州之后,李德明便去世了。其子赵元昊继位,又继续攻占整个河西走廊。此后不久,赵元昊得到了两位军事奇才张元、吴昊的出谋划策,西夏国的势力得到迅速膨胀,使得赵元昊有了逐鹿中原的野心和霸气。
    张元,原为北宋永兴军路华州华阴县人(今陕西华阴人)。年轻时,自恃胸怀文幍武略,常以“英雄豪杰自居”。然而在北宋科举考试中屡考不中,自视怀才不遇,空有一腔报国之志,遂和好友吴昊一起从军,希望通过从军,建功立业,扬名千古。
    他们一到边关军队,就向边关统师范雍递交边境治敌十条对策,但计策上报后,始终得不到回音。
    张元、吴昊见所献计谋得不到重视,心灰意冷,觉得才能始终得不到发挥。
    宋仁宗景祐年间,张元与好友吴昊听说西夏国李元昊有立国称帝雄心,遂叛逃至西夏国境。
    二人到达兴庆(今银川)后,天天在一家酒馆狂饮唱歌,又在酒馆的墙上大书“大宋英雄张元、吴昊来此饮酒”几个大字,被西夏国巡逻卫士发现,连夜抓捕,直接押往赵元昊军帐大营处。
    赵元昊见此二人气宇轩昂,谈吐不凡,颇为名士风度,便亲自前来审问,一上来,就恶狠狠地怒吼;“大胆狂徒,竟敢犯我“名讳”,为何进入西夏刺探军情,快快从实招来,否则要了你们的狗头!”
    张、吴二人虽衣着寒酸,被五花大绑,但面对凶神恶煞的赵元昊,毫无惧色,张元镇定自若地回答说:“敢问大王?你连自己姓什么都不在乎,何必在乎名呢!”。
    一番话,直说得杀人大魔头赵元昊大惊失色,哑口无言,说中了赵元昊的痛处。原来自唐朝、五代、宋朝以来,赵元昊一族一直随唐朝皇帝姓“李”,此后,赵元昊一族则跟随宋朝皇帝改姓“赵”,都是中原王朝皇帝的“赐”姓,并没有自己的姓,这一说法刚好戳中他们的一大痛处。
    一席话,直说得大魔头赵元昊五体投地,感到二人是上天派来的奇才,定能辅助他建立大业,大有相见恨晚之意。于是,他谦恭地走下虎椅,为张元、吴昊亲自松绑,陪礼谢罪,请二人上座赐酒,口中连声称道:“敝人有眼不识泰山,还请二位高人指点,请二位英雄上座。”这就向二人寻求建国之策。三人顿时言语甚欢,张、吴二人成为他此后侵略大宋王朝的最重要智囊人物。
    张元、吴昊二人虽是书生出生,却熟知中原历史和军事战法,他们极力主张赵元昊进取关中之地,占领关中,然后图谋向中原腹地挺进。
    同时,与辽国人联合,让契丹人从河北进攻宋朝,最终使宋朝两面临敌,无法分身,使其首尾不能相顾。
    这些军事策略,皆是一剑致命的毒招,无论哪一招成功,宋朝都有可能亡国。
    这真是“莫道书生空谈论,白骨四野皆是血”。
    公元1038年,赵元昊正式称帝,定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建国后,即封张元为中书令,吴昊为军事。
    在张元、吴昊的辅佐下,赵元昊对西夏军队进行重新整编规范。把全国军队划为左、右两部厢军,设十二监军司,分别命以军名,规定驻扎地,形成全国强有力的一体化西夏军队指挥体系。
    同时成立了五大军种:即铁鹞子军、擒生军、卫戍军,泼喜军、撞令郎军。
    铁鹞子军,是西夏最精锐的骑兵部队,配以最优良的战马,最坚硬的盔甲,总人数三千人;擒生军,是西夏为了在战争中俘掠对方百姓专门成立的部队,人数极多,有十万之众;卫戍军是西夏禁卫军,共五千人,皆为西夏贵族子弟担任;泼喜军,主要在攻城时用抛石机协助进攻,人数最少,才200人。
    最恶毒的是,西夏军居然成立了如抗战时期日本皇军的“伪军”兵种-撞令郎军,这些部队主要以被他们俘虏的汉人为主,在攻打宋军时,以这些“伪军”为先头部队,让他们冲在党项族主力军队最前面充当炮灰,最大限度减少西夏党项兵士伤亡,以保存党项族人的生力。赵元昊立国之初,西夏总军力已达50万人,此时的西夏国已经是全民皆兵,成为名副其实的战争民族。
    北宋宝元二年(1040年)三月,赵元昊率大军进攻宋朝边境城市,西夏军从土门突然进军,进攻金明寨。揭开了夏宋大规模战争的序幕。
    金明寨位于延州北部,周围有36个寨口,由都监李士彬率蕃兵扼守。
    赵元昊一面率军佯攻北宋的金明寨,一面送信给宋朝延州知州范雍,表示愿意与宋和谈,制造假象,以麻痹范雍。
    知州范雍却信以为真,立即上书朝廷,表示准备与赵元昊议和,放松了对延州城周边寨口的防御。赵元昊派出奸细,秘密潜入宋军大营。一天深夜,趁宋军士兵解甲就寝,赵元昊突然发动大军攻寨,内奸者趁机在宋军大营中放火大喊,“西夏军攻进来了啊!”,宋军全部被反叛者擒获,36寨口全线不攻自破。
    延州知州范雍(兼任振武军节度使)急命驻扎在庆州(今甘肃庆城县)的环庆副都署刘平带兵三千,与驻扎在延州西北八十五公里的保安军的石元孙五千人及驻扎在保安军北边的黄德和部两千人,在保安汇合后北上夺回塞门寨。
    刘平,其父刘汉凝是宋太宗朝功臣。虽出将门,刘平本人进士及第,文武全才,被寇准推荐为泸州刺史,数次围剿当地夷人的反叛,颇有战斗经验。后来,刘平入朝,任监察御史,多次上书言事,得罪了宰相丁谓。
    恰逢西北发生战事,丁谓就向当时的宋真宗极力推荐刘平出关,企图将刘平赶出朝廷,说:“刘平,乃将门之后,熟读兵法,派去西北,定能一举克敌。”。得到真宗同意,就趁机把刘平外放西北任上。
    在西北任上,刘平竭心尽力,多次镇压各蕃族的叛乱,并提出加强训练,建设防御设施等奏章,可惜一直未获采纳。
    三支军队于正月十九日汇合,但此时赵元昊又南下攻破位于延州城北三十公里的金明寨,此时,延州城已失去了最后一道屏障,直接暴露在西夏大军面前。
    范雍遂令刘平、石元孙、黄德和组成的大军火速回援延州。赵元昊在中书令张元的建议下,即派少量诱兵围住延州城虚张声势,而派重兵于埋伏于宋朝援军必经之路进行设伏。
    刘平与诸将会合后,率宋军一万多人,一路急行军赶奔延州。大将郭遵建议副都署刘平先进行侦察,大军再行前进。刘平不听劝告,恃勇轻敌,贸然轻进。二十二日夜,宋军到达三川口(今陕西延安西北)西10里,迎面是一条大河,河东对岸正是严阵以待的西夏大军前锋部队,先锋官为西夏国小将王风。
    当时,天气极度寒冷,漫天飞雪,平地积雪达数寸,兵士行军极其困难,两军均摆开阵形,双方一时对峙。
    很快,西夏军渡水而前,改为横阵,宋将郭遵勇猛过人,力大无穷,亲率一队骑兵率首冲入敌阵,挥舞手中一支八丈长矛,王风手挥大刀前来迎战,交战了十来个回合,王风就败下阵来,西夏军一阵骚动,纷纷后撤,双方一阵厮杀,宋军直杀得西夏军人仰马翻,溃不成军。
    元帅刘平指挥宋军全力压上,宋军士气高涨,西夏军一时抵挡一住,纷纷后撤。
    忽然,西夏军又“蔽盾为阵”,宋军又发动第二次猛攻,杀死西夏军几千人。
    混战之中,刘平的脖子和耳朵也被流箭射穿,血流遍体,但宋军仍获大胜,双方战至日暮时分,宋军兵校纷纷手持敌军人头,牵着所缴获的马匹拥至大将刘平面前请赏,刘平激动地说:“将士们,现在敌人还未退去,你们各部统领暂且记下人头功劳,战后一定各加重赏。”
    话音未落,西夏兵忽然又来一拔队伍来攻,宋军立即摆开阵势迎战,发动第三次进攻,西夏军一战即退。就在关键时刻,远居后阵的宋将黄德和却心生胆怯之意,见大军前军暂时休整,以为前军战败了,他立即集合部下二千人往后狂逃,本来一直在搏战中占据上风的宋军,忽然见后阵军队逃跑,以为前军全部溃败了,就纷纷掉头一齐往后逃跑。
    将军刘平见状,马上派自己的儿子刘宜孙乘马追赶黄德和,拉住他的马疆绳苦劝:“万望黄将军勒兵回击,并力击贼,不要再跑。”黄德和不听,带手下人马纵马奔驰而去。
    刘平无奈,急遣所属部队三千多人回身抵挡敌军,转斗三日,西夏军退还河东,大军军心这才稳定下来。经过几天鏖战,宋夏两军仍不分胜负。
    宋将郭遵,独出奋击,手持八丈长矛,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境。西夏军知道此将不可当,派数人在一狭窄处持数条长绳欲拦截郭遵,均为这位猛将挥刀斩断。最后,西夏大将王风,边斗边佯败,引得郭遵深入深山密林之中,在小山坳中,郭遵中下敌军伏兵,由于寡不敌众,被敌军万箭齐发,不幸战死,亲兵也被西夏军杀死。
    宋廷对这位郭将军非常惋惜,加封其父母,宋仁宗还亲自为其年幼四子起名。
    宋将刘平见敌军越来越多,而宋军远道而来,后援部队还未赶到,于是,紧急派人向庆州求救。
    由于西夏军大军源源不断,刘平率众退至西南山,被西夏军团团包围。
    半夜,西夏集五万大军围攻,宋军苦战不支,由于支援大军未能赶到,宋军绝大部分战死,刘平、石元孙皆被西夏军俘获。
    三川口败后,先行逃跑的黄德和竟然反诬刘平等人率兵降敌,朝廷不知实情,派禁军查封刘府,准备将刘府大小五百人口押往边境充军。
    不久,从前方撤退回来的将官举报,揭发黄德和前方不战而退的可耻逃跑行为,引得仁宗帝大为震怒,立判黄德和腰斩。朝廷认为刘平已经战死,追赠他为朔方节度使,谥号壮武将军,子孙及诸弟皆优待。
    赵元昊于三川口诈降伏击,大败刘平、石元孙军队,继而猛攻延州七日。知延州范雍束手无策,躲在城中,任赵元昊天天骂阵,就是坚守不出,祷告神灵保佑。
    不料祷告奏效,延州也是突降漫天大雪。赵元昊由于长途跋涉,粮草运输也发生困难,又担心被风雪切断后路,匆忙撤兵而去,延州孤堡才得以保存。
    三川口之败,震惊宋廷朝野上下。范雍被朝廷降为户部侍郎,知安州。就在这时,范仲淹接到朝廷调令,出知陕西路永兴军,来到了西北前线。
    仁宗皇帝全面调整了西北战线的部署,任命夏竦为陕西经略安抚使,韩琦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泾州,范仲淹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