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学本科申请策略与安全

第42章


由于现在美国对于留学生假期归国探亲是持支持态度、而且对重回美国学习的再入境签证发放得非常容易,因此即使一位学生到美国留学,他也可以每年回国探亲一次甚至两次;而如果他留在国内读大学,一般也就是每年假期回家一次到两次而已。从武汉坐火车到北京需要大约12个小时,而从美国乘坐飞机回北京大约也只需要12个小时左右。 
  2005年我曾碰见一位家长,迫于女儿的强烈愿望不得不同意女儿申请去美国留学,但背着女儿又要求我不要提供好的指导以使得她的女儿出国计划失败,我就是用“相忘于江湖”的故事化解了她强烈的“恋女情结”的。如今我希望这个故事可以鼓励一些家庭在条件成熟的前提下可以早一点让子女去接受新的挑战,比如出国留学。 
  二、去美国留学的最佳时期——为什么是本科 
  美国的学校可以接受各个不同阶段的外国留学生,包括研究生、大学生、中学生、甚至小学生。目前国内出国留学大致分为三个不同的年龄段,一是出国读研 (包括硕士和博士),二是出国读大学,三是出国读中学。我本人的观点是:出国读研好,出国读本科更好,出国读中学只适合极少数家庭。至于出国读小学的,我认为学生将来身上保留的本土特色很少,“留学”的色彩很淡,“移民”的特征占了主导地位了。 
  出国读研,一般来讲生活相对比较单调,在实验室里度过的时间比较多,学习的课程也基本是与专业相关的,一般来讲并没有太多机会接触美国社会了解美国文化。试想一下,一位计算机专业的博士生如果要去选修一门美国历史课时他的导师会同意吗?我本人当年在美国西北大学就读的时候,所选的课程也都需要经过和导师商讨才可以确定的。因此,一位中国的学生在美国读完硕士甚至博士之后,可能还是很难进入美国的上层社会,甚至口语还是不太过关呢。2003年我的一位学生在本科毕业后获得助教全额奖学金去美国攻读博士学位,他去了美国之后给我写了一封电子邮件描述他刚开始的美国学习生活,我看了之后更确信出国读研还是有一点可惜,如果有可能应该更早一点去美国读本科去。 
  “今天的TA Seminar每个人要做3分钟的presentation 还录下来,然后回放。让同组的人评论。我那组只有我一个foreigner。看自己在电视里的样子有点搞笑。最近听了很多presentation,觉得真的有culture gap。很多时候教授讲了几句话,所有的美国学生大笑,中国学生根本不知道为什么。即使是第二、第三年的老生也是这样。” 
  出国读本科,我认为比出国读研更好,这是我当前极力鼓励条件成熟的学生所作的事情。看看曾子墨的父母劝说子墨出国读本科的理由:(参考曾子墨著《墨迹》) 
  “出国要趁早,留学要趁小。” 
  “年龄小,学语言才快!” 
  “去念本科,才更容易融入美国文化!” 
  “现在大家都想早点儿出去念书,等你同学都陆续走了,你肯定后悔!” 
  而我增加的两个理由是: 
  “去美国念本科,可以成为一位国际型人才!” 
  “去美国念本科,可以获得和子墨一样甚至超过子墨的前途!” 
  当中国的学生高中毕业以后,其基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已经基本形成,中华文化很多价值观和理念已经扎根在他们脑海中,因此父母不必过分担心他们会受到西方过于“开化”的文化的影响。而此年龄段的学生,可塑性又是特别强、学习能力特别强,因此他们在美国大学本科的博雅教育、素质培养的大环境下,将会成长为融会中西的新一代国际型人才。由于美国大学教育不论你将来选择什么专业,都要系统学习人文和科学类的课程,因此不管中国的留学生将来学习文科还是理科工科,都会学习西方的文化艺术、美国的历史、英文写作能力的培养;而且由于很多课程都是小班讨论课,经过此种洗礼的中国学生在本科毕业以后一定会在英语的听说读写各方面全部优秀。 
  2007年4月,一位于2006年出国前往芝加哥大学攻读本科学位的孩子给我来信,告诉了我关于她是如何克服“说英语”这一关的。出国前她的口语并不是很好,她选修了一门西方哲学课程,班上只有她一个外国人,其他的全是美国人。刚开始的几次课程她都不敢开口说,也不太会开口说,结果某次课程结束以后,教授宣布这是一门以讨论为主的课程,如果下次课程她还不参与讨论将会被判零分。她感到巨大的压力、愤怒、和憋屈,自己满脑子的思想(都是中文思维模式下的)就是不知道怎么用英文表达!在这种绝境下,反倒激发了她的潜能,到了下一次上课的时候,她竟然滔滔不绝地把她憋了多日的思想一下子用英文表达了出来,身边的同学都傻了:“没想到身边这位好长时间像个哑巴一样的中国学生,竟然一下子有这么多思想、这么自信、这么好的口语!”那位教授也有点意外,最后特地表扬了她的观点和思想,要知道在这门以讨论为主、鼓励发表自己观点的课程上,该教授还没有表扬过哪个学生的观点呢!我们这位学生的口语竟然是一夜之间得到突破的,从此说英语对她来说就和说中文一样了,而她竟然现在就开始物色身边的人才,认为某某适合将来做她的总经理、某某适合做她的财务总监,她自己总要做一位出色的董事长兼CEO。由于我对她的了解,我毫不怀疑她将来会成功,我想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教育肯定会让她的成功提前来到、让她的成功更加成功。 
  再来说说去美国读中学。我为什么说只适合极少数家庭呢?因为留美读中学的门槛比较高。第一道门槛是资金。去美国读中学的一般毕业以后不可能回到中国来读大学,因此家庭可能要准备从中学到大学期间的全部学费和生活费,这是一笔较大的资金,也只有少数家庭可以承担。第二道门槛是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和心理承受压力的能力。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我想现阶段很多父母对把子女送到异国他乡去读中学还没有信心,原因在于很多父母并没有去培养孩子独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是给予了过多的呵护和帮助,使得孩子失去了很多锻炼的机会。第三道门槛是学生的英语能力。只有英语能力较好的孩子才可以完成美国高中的课程,而国内的绝大部分学生都在为高考而学习,因此英语一般难以达到胜任出国读中学的程度。尽管有些孩子可以先出国读语言、或者一边读语言一边上中学,但这种方式是值得慎重考虑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难获得好的学习成绩,这会影响到将来的大学申请,甚至连老师写的推荐信都不会精彩。目前我接触到的去美国读高中的学生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有亲朋好友在美国,因此可以获得相应信息和帮助;另外一类是家庭有些“美国背景”,比如家族有人曾留学美国、或者曾去美国访问工作过,这一类家庭的孩子从小就有留学美国的理想,因此在英语学习方面一直走在前列。 
  三、什么样的人可以去美国大学读本科? 
  学生应该具备的条件: 
  并非任何人都适合去美国留学,选择留学之路要求学生和家庭都具备一定的条件。我们从媒体上可以经常看到一些中国留学生在国外的负面报道,被当地人视为“留学垃圾”的、被学校开除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案例都曾经发生过。若想让留学之路变成自己的成才之路,学生本人的确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学生和家长应该有意识地多锻炼这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首先,学生本人要有良性的出国留学的动机和动力。通常来讲,导致一位学生产生留学念头的原因是榜样的力量。我接触到的留学生都是因为当初受到校师兄师姐出国成才之路的鼓舞、抑或是受到在美国的亲朋好友的影响,才产生了去美国留学的强烈愿望。历史上出国留学成才的先辈故事和媒体上报道的成功前往美国留学的杰出学生代表的事例固然对普通学生的影响不小,但是只有当身边的小王小张成功踏上留学之路时,学生和家长才会如此强烈地感受到留学这条道路原来离自己并不遥远。优秀榜样带给学生的出国留学的动机和动力是良性的、健康的;而如果学生本人并没有强烈的留学愿望但却被父母安排到了某个异国他乡留学,学生反而容易产生逆反心理,那么这样的留学道路出偏的可能性就会大一些。 
  其次,学生本人要有很强的独立生活能力。出国留学以后,学生都要独立照顾自己的饮食、出行、交友等等。在饮食和出行方面,即使你是初来乍到,只要你有一定的外语基础和沟通能力,都可以获得他人的指点和帮助,找到吃饭的地方和乘车的地方。而在交友方面,则要求更高,通常来说,乐观开放型性格的、乐于助人的学生也更容易被其他同龄人认可,交友也就相对容易,可以更快地适应新环境,其留学之旅往往也越健康平安。 
  第三,过硬的心理素质。只身求学海外,难免会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学生都要学会独立面对。学生自己和家长应该有意识地锻炼这方面的能力 
  第四,用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吸收多元化文化。多元化文化既是美国各大学追求并为之自豪的一个特色,也是出国留学的重要价值所在,因此学生必须学会入乡随俗,以开放的心态多学习吸收西方文化的精髓。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