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学本科申请策略与安全

第52章


 
  独特型案例二中的雯慧,在Essay里面写了自己假期里独自一人到农村地区复习备考,克服重重困难的经历,并且描述了自己在父母产生矛盾家庭面临解体之际如何向父母进行说教并成功拯救了父母婚姻的经历。你说这样的孩子不出色吗?尽管她的托福成绩不到600、SAT没有参加,排名前十的Wellesley College还是拒绝了很多高分申请者却向她抛出了橄榄枝。   
  第四章 Offer是怎样炼成的(6)   
  因此,课外活动对申请的作用在于要体现申请者能力和潜力这样一种总原则,但具体实施却并无章法可循,越是独特的往往越是精彩。本书中的众多案例,每一个人的课外活动都不同,你可以学习,但不可以模仿。 
  我们再来看工作经历。高中学生怎么会有工作经历?是不是指义工?这是很多高中生和家长经常问我的问题。在申请美国大学本科的时候,申请表上所问的工作经历决不是义工,而是有薪水报酬的工作,包括暑期工作。当然了,国内的大部分高中生暑期是在补课的,根本不存在什么“有薪水报酬的工作”。现在既然是申请美国大学,因此就只能按照西方人的游戏规则来办事,让我们看看西方人是如何看待工作经历的。 
  当一个高中学生挣钱时,国人多半认为她或他不务正业、荒废学业、家里不缺你那点钱、或者我们家长丢不起人等等,而西方人则认为这个学生的能力比较强。首先,挣钱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独立能力的体现,而独立能力是一种成功的体现。在金钱万能的资本主义社会,没有任何一位资本家会轻易给你哪怕一美元,你能够挣钱说明你拥有了能力,而如果你还仅仅是个高中生,则越能说明你有能力。暑期的带薪实习往往是个很好的证明自己能力的机会,如果与某个专业领域有关就更不得了;餐馆刷盘子送外卖也是一种能力和特殊经历(工作无贵贱,就连总统世家的子弟都会做刷盘子送外卖这种工作);也有少数学生在上课期间还从事带薪的兼职工作。 
  我在作为升学顾问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同学问我:“陈老师,你说我这个拿薪水的工作经历是不是不太好啊?做这么点事情还要钱,美国学校会对我有不好的印象吧?”我是又爱又恨,别人怎么努力也没有这种经历,而你却要把这些宝贝丢掉!我曾经遇到过一些能力不错的家长过分热衷于帮助自己孩子的申请工作,但不太了解西方文化和思维方式,因此就固执地认为多做义工,多为社会奉献才形象伟大、品德高尚,就会被美国大学看重。殊不知义工一般对从业者的要求很低,大部分人只要有“爱心”都可以做,而带薪工作则是要经过严格挑选才可以胜任的。这里我不免要感慨,申请人如果不能获得准确的懂得西方语言、西方文化、西方思维方式的升学顾问的指导,则可能在不经意之间就降低了自己的竞争力,而现阶段国内合格的升学顾问真是凤毛麟角,这也是我写作此书的主要目的。 
  这里我又不得不补充的是,并非所有的义工经历在申请过程中都不如带薪工作的含金量低,常常有一些义工的经历真的是非常伟大,有些甚至是惊天动地的,其带给录取委员会的震撼力也是绝无仅有的。2006年,来自南京的获得一所前20名文理学院全额奖学金的阿雯,为了保护濒临消失的伟大中华文化遗产金陵点画所做的努力和付出就非常令我感动和震撼,也令美国名校的录取委员会感动和震撼,尽管有时候她的努力在现实面前显得是那么弱小和无助。 
  工作经历还包括全职的工作经历,而这一类学生往往是已经毕业的高中生。在西方尤其是在美国,很流行这样一种做法:学生高中毕业后并不直接上大学,即使有些学生被大学录取了也会请求延迟一年入学,这一年通常被称作Gap Year。他们往往背起行囊奔赴四方,有的去亚洲体验异国文化学习亚洲语种、有的去非洲考察角马的迁徙、有的去伊拉克考察美国大兵的生活和伊拉克人民的苦难,有的参与被飓风摧毁的美国城市和学校的重建,有的则找一份工作踏踏实实地做起来……这样的做法在大学毕业生中所占的比重更大,他们在读研究生之前会工作一年甚至数年然后再决定自己该选择什么样的专业继续攻读。他们的目的何在? 
  首先,大部分人其实是想深入了解社会,去思考自己将来应该读什么样的专业。尽管美国大学入学以后可以转变自己的专业,有些学生还是希望能亲身接触社会,找出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选择这样的Gap Year。其次,也有一些学生是为了积累更具备竞争力的背景来申请更好的大学。可以想象,当一个从中国考察了一年后回来的美国学生在申请亚洲研究方向时的竞争力会得到多大的提高;一个在非洲大草原冒着生命危险考察了角马一年的学生在申请常春藤大学的时候光是那段传奇经历就足以让录取委员会瞪大眼睛了;而一个从伊拉克归来的美国学生对伊拉克人民苦难生活的描述是足以掀起一场大规模的反战运动甚至出版一本专著,难道还不能打动顶尖名校的录取委员会吗?   
  第四章 Offer是怎样炼成的(7)   
  因此,当你或者你的孩子准备留学美国时,你对教育的连续性要有一个新的认识。学位当然是越高越好,这是一部分国人的不明智看法。我遇到很多家长,一般是要求自己的孩子赶快读完本科、接着念硕士、再念博士,然后再考虑就业的事情。学位当然也是越快完成越好,这也是一部分国人的不明智看法,一位26岁的博士毕业生会被国人当作典范来宣传和效仿学习;殊不知我们的孩子在完成博士学位之前根本没有想过(有的是没有时间想)自己将来要从事的职业,就在几千年来残留下来的求学至高和求学速成的误解下读完了一个博士,然后想着转专业出国了。中国的家长渐渐可以接受大学和硕士研究生之间有一个学业间歇,但绝大多数绝对还不能接受高中和大学之间的学业间歇Gap Year。如果谁的孩子高中毕业以后没有书念了,一般就是被强迫认为是一个高考落榜生,家长和学生要背负很大的压力。我在2006年碰见一位伟大的母亲,支持孩子去美国留学,让孩子在高中毕业以后滞留在国内一年准备申请,所有的亲戚几乎都不理解她为什么没有让那么好的孩子参加高考;由于需要申请到奖学金才能成行,孩子的留学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在孩子收到美国大学的奖学金之前她没有能力说服那些亲戚,背负着极大的压力,那个压力一度差点使她垮掉。所幸孩子是优秀的,在此书写作的时候已经获得了美国排名前十的数所大学的全额奖学金,这位伟大的母亲也才得以卸下那沉重的包袱。中国现行的高考科举制度和思想的桎梏,竟然需要这样的母亲用弱小的双肩去冲击啊。2004年我遇见的小桥同学,则是直接放弃北大的入学转而学习托福和SAT进而成功申请到弗吉尼亚大学的,他也是经历了一年的学业间歇期。因此,对于打算出国留学的学生和家长来讲,一年的学业间歇期并非是什么不可接受的压力或失败,而很可能是孩子留学发生重大转折的孵化期。 
  研究经历。高中生一般是没有研究经历的,因为要学习功课并准备高考,但确实有一些学生或者因为自己的天赋、或者因为适当的机缘而参与了较为深入的科研经历,往往以自然科学为主。迫于高考的压力,国内绝大部分的高中生是没有机会也没有必要参与费时费力的科研的,除非你不高考了! 
  然而来自贵州省的杨瑰(显著学术成就型案例)却是纯粹出于对未知领域的探索精神和对保护家乡环境的执着精神,从高一开始了解决喀斯特地貌的石漠化研究,投入了大量精力和时间进行实地考察、实验室栽培、数据整理分析等工作,最终研究出了两项可以用于解决石漠化的专利技术,一家生物科技公司早早就愿意出资一百万元购买。但杨瑰的发展模式却遭到了周围好朋友的告诫,因为杨瑰的模式与高考背道而驰,在周围人眼里非常危险。她的母亲直接建议她不高考,高三一年的时间就用来搞科研和准备申请(又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在承担这种重负,挑战传统教育观),杨瑰当年成功获得两所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其中芝加哥大学给她超过5.4万美元的全额奖学金。杨瑰是成功了,然而她的例子确实有很大的风险,万一不能获得全额奖学金,她的家庭是不能承担她自费留学的,而如果参加高考,由于高三的时间花在科研和申请上,她恐怕只能去一所二三流的国内大学了。杨瑰是冒险的,也是幸运的,或许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无限风光在险峰”吧。 
  还有很多其他的高中生也有突出的研究经历。北京的葛海,高中就开始从事机器人的研究,其编写的七千行的汇编语言程序开发出的某芯片的功能,比市场上的多出一倍!数家芯片开发公司愿意出资购买;2006年,北京的阿晨对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使其在答辩会上技惊十六位美国专家学者,获得了INTEL工程大奖,并且其名字被麻省理工学院的林肯实验室用来命名一颗小行星,成为真正的Super Star。还有其他不少的高中生有机会参与到真正的科研中来,而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想象,这将会占用他们多少的时间!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