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战必读 决胜红海

第7章


不许。张狮子于是提出再花八块大洋买下它们,但还摆放在财主家的门口——以当时的运输条件,大概也无人能够奈何得了这对庞然大物。 
  在众人的劝说之下,财主允诺,张狮子释然。 
  但就在此后不久的某个深夜,这对石狮子突然被毁了个粉碎。据说年迈多病的张狮子从此一病不起,这对石狮也成了他雕刻生涯的封凿之作。 
  数十年后,当地的老人们每当提及此事,莫不扼腕痛惜。但对张狮子和财主二人的怪癖,依然难于理解。 
  自从当年在放牛场上无意间听得老人们讲起,张狮子的故事就如影随形地萦绕在我的记忆中,以一种难以名状的绵绵的坚韧牵引着我去思考,甚至去考证,虽然考证的结果大多也都没有离开传说的素材。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人物及其故事给我的思考越来越多地集中到一点上:张狮子何以成为张狮子? 
  今天看来,张狮子在他自己的领域里显然应该算做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悟道者”,否则他雕刻的狮子不可能如此具备某种“神性”。相信张狮子和其他的同行一样,他仅仅认为自己是个靠手艺生存的石匠而已。所不同的是,他为了自己的手艺,抑或是为了自己的作品,忘却了自我的存在。虽然在他的词汇中肯定没有“悟道”一词,他甚至根本不可能以我们今天的视角来理解自己的爱好和成就,但是,他确实达到了在那个时代的那个地点那个背景之下的一个无人能及的高度——任何事物或成就的高度从来都是,而且只能是相对的——因此,无论本人是否主观意识到,从客观上讲,他都当之无愧为一名“悟道者”。 
  悟道是一种状态、一种结果、一种客观的存在。悟道的对象没有高低之分,也没有雅俗之别。悟道就是悟道。 
  在任何领域,只有悟道者才会拥有无穷的创造;只有悟道者才能真正把技艺或知识转化为自然般的智慧。当然,智慧并不仅仅表现为权谋。 
  从僧人到思想者、从帝王到大臣、从石匠到铸剑师、从诗人到企业家,莫不如是。 
  回到刚才的主题:张狮子何以成为张狮子? 
  我以为从本质上讲,第一条当数他对雕刻石狮的专注,专注得使他忘记了这不过是一门谋生的手艺,忘记了自我的存在。   
  “工匠定律”(2)   
  任何一位精神世界的探索者,唯有忘记自我之时,方为悟道之始。需要说明的是,拥有某种以文字为载体的文化或知识,并非是探索精神世界的唯一手段。我们不能因为张狮子不识字就否认他为一名精神世界的探索者。伟大的六祖慧能就不识字,他的传世经典《坛经》亦是出自弟子的笔录。 
  张狮子在下凿之前的“法事”,与其说他是在潜意识里把石狮神化了,还不如说是他在以近乎神化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这应该就是最原生态的“敬业精神”的表现。在这种原生态的敬业精神之下,他心中只有“业”而无“我”。 
  道与自我,不能并存。 
  张狮子无意间消隐了自我,成就了“道”,所以才成为了“张狮子”。 
  如果他时刻谨记雕刻石狮是谋生的手段,那么,他的目的就是谋生而不是雕刻;但他没有这么做,他为雕刻而雕刻,而谋生只是作为雕刻之后的一个“客观”的结果。 
  张狮子在他近乎本能的专注追求中消隐了那个单纯为生存或名利而存在的自我,他与自己心中的石狮子融为了一体。于是他悟道了。 
  成就张狮子的不仅仅是他自己,还有他凿下的石头。 
  可凿之石与张狮子是一体的。唯其如此,他才能在一块普通的石头身上看到傲世独立的狮子,看到王者的气象;唯其如此,他才能在这一块块石头之上,“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他常常为可凿之石而痴狂。传说他曾经不止一次为了雕琢一块自己中意的石头,对主人家分文不取(我们不妨顺便感叹一下这些主人过人的“精明”)。如此“下贱”之举,即使在数十年后的今天,依然为乡亲们所不解。 
  张狮子的故事是讲不完的。 
  现在想来,张狮子之于石头及其主人,颇有些类似于今天的职业经理人(本章统称经理)之于企业及其实际控制人(本章统称企业主)。当然,并非每一位石匠都能成为张狮子,正如并非每一位经理都能成为真正的“企业家”。二者之间的类比或许并不严密,但却有本质的共通。 
  顺着这样的类比,对经理的角色及命运便能有更客观和更清晰的认识。我索性称之为“工匠定律”—— 
  1在“工匠定律”中,有几个关键的角色。 
  ●工匠(张狮子堪称工匠的最高境界); 
  ●石头(以及雕刻而成的石狮); 
  ●财主(石头主人的一种极端形象)。 
  这三个角色在现代企业中依次象征为: 
  ●经理; 
  ●企业(或经理人管辖的部门,本章统称企业); 
  ●企业主。 
  2并非每位工匠都能成为“张狮子”,正如并非每位经理都能成为企业家。如果不能悟道,张狮子便成不了“张狮子”;如果不能悟道,经理同样成不了企业家。 
  ●张狮子是忘我的。他视雕刻为神圣,以凿下之石为生命。在雕刻之中,他基本忘却了自己的存在,更不用说人性的贪欲。他在雕刻之中有意无意地实现了生命的绝对自由。伟大的经理(企业家)也应该是忘我的,过多的贪欲只能遮蔽生命的力量。张狮子如果不忘我,他就成不了张狮子;经理如果不忘我,他就成不了企业家。 
  ●张狮子与凿下之石融为一体,以凿下之石为心。老子说,“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伟大的经理应以企业之心(精神穹宇)为心。圣人无心,是故为天下之心。唯其如此,张狮子才能成就一个又一个“颇具神性”的作品;企业家也才能成就伟大的企业。 
  3张狮子以凿下的石狮区别于庸碌的工匠,企业家以管辖的企业(和受人尊敬的品牌)区别于庸碌的经理,能否成就经典的“作品”是张狮子和企业家们别无二致的选择。 
  ●个人愿望的满足是原因还是结果?这是所有工匠或经理都面临的一个命题。遗憾的是许多人把它搞颠倒了。 
  ●相信目不识丁的张狮子少年学艺也是为生计所迫,但难能可贵的是,他逐渐超越了这个原始的欲望。如果张狮子始终为生计而雕刻,那么,他是定然成不了张狮子的。世间的规律常常带有捉弄人的色彩,在许多时候,如果我们放弃以生存(眼前的物质利益)为唯一准则,反而会获得更多更大的物质利益。只不过在这个时候,物质利益给我们带来的意义,已经失去了当初渴望它时的那种想象的幸福感。   
  “工匠定律”(3)   
  ●经理也是如此。如果把获得个人利益作为主要的工作驱动力,那么,他顶多只能是在做“职业”,永远不可能有“做事业”的心境。没有“做事业”的心境,就难得有夺目的成就。最终的结果是,他必将被眼前的利益所牵引、所遮蔽,使自己日渐狭隘或愚钝。没有宽阔自由的胸襟,何来游刃有余的智慧和层出不穷的创造?单纯追逐利益的结果只能是利益都得不到保障。这是一个简单的逻辑。 
  ●因此,聪明的工匠或经理都应当把成就“作品”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个人的回报或利益必须以自己创造的价值为基础,“作品”是这种价值的唯一载体。 
  4如何成就经典的“作品”,不仅仅取决于工匠或经理们自身的能力或素质,还要取决于他们与财主或企业主的机缘。 
  ●首先需要明白的是,在通常的情况下,财主眼中的石狮不过是一种财产;既然是财产,说到底它也只是利益的载体或工具而已。从理论上讲,只要能够获得更高的回报,石狮就有可能被转让,甚至被摧毁(一种满足变态利益诉求的夸张的方式);换言之,既然是财产,财主对它的态度是“(投入产出比的)价值最大化”。张狮子则不然,在他的眼中,石狮已经远远超出了“财产”的范畴,而是一种梦想或生命。 
  ●同样的道理,在企业主的眼中,企业是一种获得投资回报的工具,因此,如果有人出足够高的价钱,他就会把企业卖掉,至少在理论上是如此。但如果经理也这样看待企业,那么,他就成不了企业家。——如果经理不把企业当作自己的生命或梦想,那么,他所管辖的企业永远不可能有灵魂。 
  ●如果有一天,张狮子遇到一位财主,也把石狮当作承载梦想的作品,而不仅仅是一种财产,那么,张狮子就可能,甚至是才有可能留下足堪传世的经典之作。这将是他足慰平生的大幸事。遗憾的是,至少在我所掌握的资料之中,并没有发现这样的证据。 
  ●如果有一天,身怀大才的经理遇到一位以企业或品牌为梦想而不仅仅是赚钱工具的企业主,那便是他成就人生辉煌的大幸事。但这样的机缘可遇不可求;或者说,需要过人的敏锐去洞察、去发掘,更需要付出生命的心血去经营。 
  5无论工匠还是经理,成就作品的前提都是与财主或企业主建立相互信任、感动和默契的合作关系。要想建立这种关系就必须遵循一个非常现实的原则:随时准备牺牲工匠或经理本人的当前利益。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