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的恋爱观 水瓶时代的婚恋

第26章


  对于江蓠这样的80后同性恋者来说,发现自己与众不同的性取向,也已经不再像前代人那样,充满了迷茫、慌乱与无所适从,他们试图正确而科学地看待自己,并且理解了这样一个事实:某些人是同性恋者,某些人是异性恋者,就如同,某些人有双蓝眼睛,有些人有双棕色的眼睛;有些人习惯用右手,有些人却是左撇子。简言之,同性恋不是某种人人都可以选择是或不是的事情,而仅仅是一个人成为是谁的一个方面。
  即便如此,江蓠们还是不能忽略这样的差别,那就是固定的占人口5%的同性恋人群,并没有像占人口6%的左撇子人群一样,受到人们的公平对待。很少有父母会刻意纠正孩子的左撇子,因为父母们知道,左撇子只是一种行为习惯的不同;可是大多数父母都希望自己同性恋的孩子“纠正”性别取向,走入异性婚姻。
  父母们的顾虑是可以被理解的。因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下,性的娱乐性被贬低,生殖作用则被纳入道德的范畴,“阴阳媾精万物化生”,“一阴一阳谓之道”,一切不能导致生殖的性行为都被理学家指责为违背了伦理道德和自然规律,对同性恋的质疑也就因此而蒙上了伦理色彩,——哪个家长能够接受自己的孩子是变态的、不正常的,或者是违背道德的?
  所以对于江蓠们来说,作为同性恋者最艰难的一步,莫过于通过父母这一关。他们可以忍受别人的指责而坚持自己的道路,却不忍心打破父母们浸淫在传统文化中那颗向善的心。即便父母们明白,同性恋根本与道德无关,是自然的无法逆转的性取向,自己的孩子和异性恋者一样,是健康和正常的,他们又如何面对社会上那些讨伐的声音和异样的眼光?
  在权衡之下,很多同性恋者选择了形式婚姻,来掩饰自己“非正常人”的身份。他们有的选择男女同性恋者互助式婚姻,有的希望借婚姻改变自己的性取向却没有成功……
  形式婚姻:行走在道德的边缘
  在朋友眼中,真如和男友林彬是才貌相当、天造地设的一对。
  他们总有很多新奇的恋爱花样——到湖边看星星,到山涧望月亮,在清风和朝露之间欢快留连,所有恋人们想到的没想到的新鲜念头,他们都一一尝试了。
  跟真如以前的男朋友相比,林彬似乎很纯净,少有轻狂之举,连亲吻都很节制。有一次,真如主动谈到性爱的话题,林彬深情款款地说:“我希望把人生最美好的时刻留在新婚之夜。”
  对于男友的表白,真如非常感动,她想,这样的男子真是人间极品,千载难逢,一定要好好珍惜才行。所以,当林彬求婚的时候,真如毫不犹豫的答应了。
  迈入婚姻的真如,内心充满了喜悦和满足。林彬简直就是她心目中的完美爱人:仪表堂堂、温柔浪漫、体贴细心、事业有成,甚至还会烧菜做饭。
  如果说婚姻中还有什么缺陷,那就是林彬似乎对性爱不太关注,面对真如的热情,总是报以敷衍性的态度。真如虽然不知道这方面的和谐有什么标准,但也隐隐约约的觉得,自己看似完美的婚姻似乎缺少点什么。
  到底缺少了些什么呢?直到那一天,真如提前下班回家,看到了不该看到的一幕,真如才恍然大悟。
  沙发上,林彬正在跟他最要好的“哥们”亲热,他们激情澎湃,填补着真如婚姻里的空白。原来林彬是一个gay(男同性恋者),他的所谓“哥们”其实是他的男朋友,而与真如的婚姻,不过是告慰父母亲朋的谎言罢了!
  谎言揭穿的一刹那,真如听到了内心破碎的声音。“那你为什么还要跟我结婚?”她的声音空空洞洞。
  “我也不知道,或许这就是命中注定吧。” 林彬的眼里充满了愧疚:“我真的不是故意害你,我喜欢你。我以为结婚后能‘改邪归正’,可是,有些东西一旦错了永远无法改过来。”
  真如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原来,自己才是介入到林彬感情中的“第三者”,可是自己这个“第三者”,看似赢得了婚姻,却永远的输掉了爱情。在经过内心痛苦的挣扎后,真如选择了离婚,对于逝去的婚姻,她没有埋怨和仇恨,只有深深的悲哀。她不敢在婚姻里守望下去,因为她害怕自己不能忘记他,害怕自己陷得越深,痛苦也就越深。
  幸福婚姻的小秘密:成为你自己(1)
  婚姻为男女两性的结合,已经作为一项为人类所默认的历史规律沿袭至今。但是,随着同性恋权利运动和社会认知的发展,人们对于同性恋者的态度趋于宽容,同性恋的婚姻问题,开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同性恋可以,或者应该结婚吗?是以何种形式进入婚姻,是同性婚姻还是异性婚姻?
  现实的情况是:一方面,我国法律禁止同性婚姻,另一方面,大多数的同性恋者在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下选择异性婚姻。就连先后数次在全国两会上提交《同性婚姻提案》的性学博士李银河也坦言说,“我知道(提案)没有通过的可能性,但我要帮助他们。中国目前的环境还没有达到那么成熟的水平,而一些发达国家也是通过长时间的争取才实现同性婚姻合法化。”
  可见,我国同性恋的生存环境远没有80后预想的那样乐观,可是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80后中的同性恋者已经进入了适婚的年龄。对于这些对同性恋有更多科学认识的年轻人来说,婚姻仍然是他们无法回避的问题。难道他们只能像林彬一样,沿着前代人的路走下去吗?
  幸福与婚姻无关
  虽然在本书中我们一直强调,一份和谐美满的婚姻生活能够极大的提高个人的幸福度,但是我们的讨论仍然有一个很鲜明的前提,那就是我们所说的婚姻,是大多数异性恋者的婚姻。
  事实上,人类婚姻制度的设计,包括婚姻家庭的法律、道德规范都是以异性婚姻为对象的,这也表明,同性恋在历史上就被社会边缘化了。可喜的是,换个角度来看,如今我们讨论同性婚姻,无论其可行与否,至少传递出一种积极的信息:同性恋问题已得到社会乃至政府的正视,这在以前是被忽略的。
  回过头我们重新反思婚姻制度,既然它是以异性婚姻为对象设计的,那么套用在同性恋身上就一定合适吗?套用的方式无非有二:同性恋者进入传统的异性婚姻范式,或者结成同性恋者自己的同性婚姻。这两种方式,哪一种更可行呢?还是另外有其他的解决之道?
  先看前者。同性恋者进入异性婚姻,如同异性恋者进入同性婚姻,是扭曲天性的违心之举,不管初衷如何,在婚姻中履行义务,特别是夫妻性爱,都是十分困难的。一个异性恋者能够想象自己与同性建立家庭吗?能够想象在这样的家庭中,不仅无法释放自己的性压力,还要与同性谈情说爱吗?能够想象这样的婚姻给配偶怎样的伤害吗?如果你不能想象,就不要质问同性恋者为什么不能“委屈”一下,归入传统的大流了!
  对于像林彬这样的年轻人来说,即便他们不对自己的选择感到羞耻,也未必能承受的世人的诟病。他们没有勇气公开自己的同性恋身份,而且想方设法给自己一个“正常人”的身份,希望自己成为主流社会中“正确的合格公民”。那么,还有什么比结婚证更能证明这一点呢?婚姻就像一个保护伞,为同性恋者屏蔽了质疑的眼光,却不能阻挡他们寻找真爱的脚步,他们把社会的压力转移到个体的家庭,自以为会相安无事,实际上却把自己推入道德的陷阱,不仅让自己疲惫不堪,还连累了无辜的配偶受到伤害。
  再看后者。诚然,同性婚姻有其存在的意义,最重要的意义可能是,如果同性婚姻合法化,就意味着法律已经给同性恋者平了反,同性恋者在其他方面受到的歧视也会得到缓解。并且,固定的性伴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性疾病的传播,有益于规范同性恋群体的秩序。但是,既然同性恋和同性生活不违背法律,有没有必要把“同性生活”叫做“同性婚姻”呢?即便同性婚姻成为合法,真的就会成为林彬们的选择吗?倘若社会没有形成开放、平等和宽容的大气候,一对公开身份的同性伴侣,简直等于 “在社会上自杀”,这样的婚姻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在事实婚姻之外,还有一种“形式婚姻”成为同性恋者们的选择。所谓“形式婚姻”,就是男女同性恋组成没有性关系的形式意义上的家庭。这种婚姻一般采取婚前财产公证、生活支出AA制等方式避免因经济产生的纠纷;同时,若条件允许,男女双方一般不会住在一起,而双方会和自己真正的伴侣住在一起,而后者更像是真正意义上的家庭。这种模式试图把婚姻中双方的对彼此的约束和伤害减到最低,从而在现有的社会条件下释放出最大的空间给同性恋者。
  形式婚姻看似两全其美,但也有人对其提出质疑——这样的婚姻可行度有多少呢?真的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配偶”吗?如果结了婚,是不是真的有机会自由恋爱?这样会不会受到道德的谴责?生活的细节又怎么处理?要不要孩子?如果不要孩子别人会怎么看? 简言之,形式婚姻能走多远呢?
  看来,在现阶段,同性恋者在婚姻问题上遇到的麻烦可真不少。我们无意否定同性恋者做出人生里的决定,毕竟,人生没有标准正确的答案,而更像是一条需要不断选择的路,每个人自己决定,自己承担后果。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