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齐北魏的纷争史

第57章


他把侄子始安王萧遥光召入宫中议事,常常谈到很晚,最后决定一个也不留,由萧遥光行事,将十位亲王全部诛杀。尤为讽刺的是,这位嗜血的皇帝还崇信佛教,害怕报应,每次杀人之前还要专门在内殿燃香祈祷,呜咽悲泣,虚伪至极。(谁知“报应”不爽,佛祖也懒得保佑如此恶魔,他的子孙很快就在萧梁灭尽,祈祷哭泣也没达到半点效果。)
  十七 内外鏖兵(2)
  死了那么多人,齐明帝的身子更不见好,为图吉利,他下令改元永泰。大臣猜测皇帝时日无多,而齐军的主力都已开赴北方前线,后方相对空虚,有人就起兵造反了。
  造反之人便是齐国的开国功臣、大司马会稽太守王敬则。王敬则帮助萧道成篡了刘宋的帝位,在高帝、武帝两朝很受信任;风水轮流转,到了明帝这一朝,他就备受猜忌。齐明帝屡屡病危,对这个老臣也不放心,任命光禄大夫张瓌为平东将军、吴郡太守。这一招明摆着防王敬则的,王敬则心里也明白,他对手下亲信说:“平东、平东,东面有谁啊(会稽在吴郡以东),就是想把我搞定咯!哪能那么容易,我可不轻易认栽!”
  然而王敬则的手段并不高明,他在事先并没有准备充分、打好招呼的情况下,就打起了拥立萧嶷次子、南康王萧子恪为帝的旗号。还没联系上萧子恪,萧子恪就已经逃到了建康宫中,向明帝禀明了王敬则谋反的情况。明帝忙命张瓌率领三千士兵南下抵抗。(萧子恪的主动投诚算是功德无量。齐明帝原本已经与萧遥光密谋,想将高帝的孙辈全部斩草除根,包括萧子恪在内的萧嶷子辈都难逃活命,连棺材都准备好了。萧子恪通风报信使明帝发了一回“善心”,不再滥杀无辜。萧嶷诸子得以虎口脱险,保全了性命。)
  张瓌并不是什么很能打的人(能打的早被派到前线和魏军周旋了),更没有什么指挥才能,他手下的士兵一听到王敬则军队战鼓响起,顷刻间就散得无影无踪,张瓌本人也放弃吴郡,潜入民间躲藏。一时间对现状不满的老百姓都扛起竹竿,背起锄头,前来追随王敬则。王敬则的军队浩浩荡荡,渡过浙江(即钱塘江),竟有十几万之多——当然,里头真正有战斗力的大概还不到一万。
  王敬则虽是高帝时代的老将,但充其量也就是窝里横。当明帝派出台城军队,在曲阿(今江苏丹阳)修筑工事,与王敬则打持久战时,王敬则便吃了亏。朝廷军两面夹击,那些只为凑热闹而来的老百姓惊慌失措,乱军之中王敬则坠下坐骑,被后军将军崔恭祖一枪搠倒,死于非命。
  王敬则反叛平息,齐明帝萧鸾也很快咽下了最后一口气。他把一个内忧外患的混乱齐国,甩给了他的太子萧宝卷。此时的北方战场上,齐、魏双方还在淮水边上的义阳(今河南信阳北)一带拉锯。
  魏孝文帝闻听齐明帝驾崩,便下诏说“礼不伐丧”,全面退兵。而魏军真实的退兵理由,在我看来大致有三:第一,魏军大举南征已有一年多,取得了一定战果,再耗下去容易成为疲惫之师;第二,北面的高车部族不听调令,起兵叛乱,并打败了北魏前去平叛的军队,不可置之不理;第三,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孝文帝本人长期在军中,也已积劳成疾,无力继续指挥。
  十八 兴亡有道人难道(1)
  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初,病入膏肓的魏孝文帝卧于车驾之上,被一路护送回洛阳。他的宠臣李冲留守洛阳,因与中尉李彪争权,虽经他的支持将李彪弹劾下台,却引发旧疾,一年前先他而去。经过李冲的坟前,远望坟头,孝文帝感慨良多,两行热泪不禁夺眶而出。回想十几年来,在李冲等人的协助与推动下,他的帝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内心之中,也曾彷徨,也曾犹豫,他并不知道这一项项的改革,前途是凶是吉,是福是祸;也不知道,距离他那一统天下,做整个中华世界最高统治者的终极目标,还有多远。
  现如今,冯诞走了,冯诞的父亲冯熙走了,李冲也走了,空留下他一人,经受病痛的折磨。上天为何如此残忍,吝于施舍一点点的完美?
  在洛阳,孝文帝召见了元澄等公卿。孝文帝对大家说:“管理国家,以礼教为先;朕离开京城一年多了,礼教是否日新月异呢?”
  元澄答道:“臣认为是做到日新月异了啊!”
  孝文帝摇摇头说:“朕以为不然。昨日入城,还看到路上车中的妇人还穿戴鲜卑的衣袄,这怎么能叫日新月异呢?”
  元澄忙解释道:“穿的比不穿的要少许多哪!”
  孝文帝语调一转:“任城王,你这是什么话?难道还想要全城的人都穿么?古人云:‘一言可以丧邦’,说的难道不就是这种话么?”
  此言一出,元澄等一群留守洛阳的大臣吓得扑通跪倒在地,叩头谢罪。孝文帝也不计较他们的过错,只吩咐史官把这件事记录下来,以诫后人。孝文帝一生业绩许多,他内心在意的只有两件,一件是迁都,另一件是礼制风俗的改变。前一件在他任内已然圆满,而后一件是否能真正成功,后人又如何看待,他无时无刻不在关心,但也只能静静地躺在陵穴中等待后来的评判。任何一位伟大的帝王,临了都是一般无二的结局。亚历山大大帝一生叱咤风云,席卷三洲之地,临终却吩咐属下将他的棺材挖出两个小洞,让双手伸在外面以示离世之时两手空空,这就是帝王的无奈。
  太和二十三年四月,孝文帝与世长辞,享年三十三岁。临终之前,他欲将国事托付给自己最为器重的弟弟、司徒彭城王元勰,把他比作自己的霍光、诸葛亮。元勰不愿独大,辞而不受,孝文帝只好委任多名大臣辅政(不曾想这却导致了日后的朝纲衰乱),并给太子元恪下诏,命他信任与尊重叔父元勰。
  另外,他又遗诏元勰在他死后将他的皇后冯氏秘密赐死。元勰遵旨照办,一度声名显赫的冯氏家族才退出了北魏的政治舞台。
  皇后冯氏是冯太后的兄长冯熙的大女儿。冯熙在孝文帝一朝可谓权倾朝野,孝文帝准他上书不臣,入朝不拜,并且在冯太后的主持下,先后将冯熙的三个女儿纳入后宫。其中的一个不久就在宫中去世,而问题就出在其余一大一小两个冯氏身上。
  大冯氏先入宫,由于容貌出众,被封为贵人,深得宠幸。后来冯贵人得了病,几乎是绝症,无法侍奉孝文帝,冯太后下令将其送回家中当尼姑。大冯氏养病期间,冯太后去世,孝文帝依照冯太后的遗诏,册立大冯氏的异母妹妹小冯氏为皇后。
  孝文帝心里还惦记着大冯氏,几年后她的病居然奇迹般的康复,孝文帝又将她重新召入宫中,封为左昭仪。从位阶上看的确是晋升,可大冯氏却并不高兴,她自认为入宫早,更受宠,地位却比妹妹要低得多,便在孝文帝面前屡屡诬陷小冯氏。孝文帝在大事上明辨是非,却经不住女人一直吹枕边风。他于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废掉性格敦谨的小冯氏,并于次年将大冯氏立为皇后。
  大冯氏做了皇后,并没有一点母仪风范。孝文帝连年征战在外,她在后宫愈显淫荡之本色,与一名叫做高菩萨的太监勾搭起来。高菩萨虽然名为太监,实际上却是大冯氏在养病时结识的旧情人,大冯氏悉心打点后宫上上下下的官员,居然未经阉割就混了进来。高菩萨全无菩萨心肠,与皇后两个把后宫闹得乌烟瘴气,只把远离洛阳的孝文帝蒙在鼓里。
  纸终究包不住火。孝文帝的妹妹彭城公主本是宋国宗室刘昶之妻,刘昶死后,冯皇后竟强迫她嫁给自己的同母弟弟冯夙。大约这个冯夙实在是不称公主心意,公主死活不愿意。她偷偷坐了辆小车,冒着阵雨,跑到东南前线向孝文帝揭发皇后与高菩萨的淫乱行为。
  孝文帝闻言大为震惊,没想到自己深爱的皇后会做出如此大不韪的事情,起初不敢相信。回宫后,他亲自盘问后宫大小太监,用尽千方百计,才从一个小太监苏兴寿口中得到皇后通奸的详情。孝文帝秘而不宣,念在冯氏对皇室有功的分上,只处置了高菩萨以及几名合伙隐瞒的太监,对冯皇后则保留后位,软禁于后宫,严加管制。元勰等宗室以一杯毒酒逼令她自尽,也算代孝文帝除去其身后之患。
  孝文帝是北魏中期至为重要的一位皇帝,历来史家对他的评价都颇高。北魏迁都之后,中华文化的中心又一次逐渐转移到黄河中下游地区,说起来,这也算是中华民族第一次“伟大复兴”的开端。他在位近三十年,制度上方方面面的改革至少使得南北统一提前半个世纪来临。在他统治期间,北方的佛教也得以蓬勃发展,洛阳龙门石窟与以少林寺、清凉寺为首的不少著名寺院都于此时兴建。
  十八 兴亡有道人难道(2)
  然而,他的英年早逝,也标志着北魏盛极而衰。继孝文帝而立的诸位北魏君主缺乏他的魄力与才干,不出两代,整个北方就陷入大乱,重新成为群雄逐鹿的疆场。关于乱事的始末原委,我们将在第四部中详细交代。
  连续经历了两次南北大战的南齐政权,自齐明帝萧鸾死后,已是摇摇欲坠。继承皇位的萧宝卷,正是南朝一百六十多年中最为知名的昏暴之君——东昏侯。(面对南朝宋、齐两代“英辈迭出、各领风骚”的昏君暴君们,我们除了叹为观止之外,别无他言。且不论这两朝的得失成败,至少在嗣子培养方面,刘氏与萧氏统治集团做得是极其糟糕的。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