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流大记录 玮娓道来

第40章


 
  忘了什么时候我们提到他的儿子,就那么随意地一带而过,却没料到这是一帖兴奋剂。只见他马上眼睛放光,眉宇舒展,倦意刚刚退却,笑容爬满脸盘,话匣子像被起子翘开一样,满满的情感汩汩而出了。 
  他绘声绘色地描绘着自己儿子的点点滴滴,放得开的声响和神态,止不住的骄傲和满足。 
  说实话,当时我有点走神,因为我想到了我的爸爸。 
  当我坐在演播室与朱时茂面对面,爸爸正在千里之外的江西,没准那一刻,他也和同事、朋友正说着他的儿子呢!这太有可能了,以前打电话回家,妈妈经常说,你老爸今天又当众夸你这儿子呢! 
  我能想象爸爸那时的表情神态和那股发自本能的亢奋,远比谈他自己要激情百倍,俨然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我的爸爸比朱时茂强”,当我写下这个题目时,头顶掠过一丝战栗,心情莫名地有些小紧张,这其实没什么可比性,我相信全天下的父亲眼里,自己孩子都是珍宝。但全天下孩子心中,自己爸爸都是最好。 
  在我看来,爸爸当然比朱时茂强。 
  二 
  我读小学三年级那会儿,爸爸被调到外地工作,一直到现在,已经14年了。他每半月回家一趟,一般只待两天,这两天就是我最快乐的日子。 
  因为我们聚少离多,都格外珍惜在一块的时间,所以爸爸很少打我,印象中挨揍的体验,就那么寥寥几次,也是由于我实在太淘气了。 
  孩子跟父母在一起,自然要经历许许多多,更要遗忘大部分事情,但总有几件会驻留下来,经久盘桓,挥之不去。 
  现在,我就有将它们一一诉说的冲动,笃厚的父子之情,痕迹清晰地印刻在上面。 
  5岁的某天,跟爸爸逛新华书店,我被一本武术书深深吸引住了,久久捧持不愿放下,那渴望获得的眼神被爸爸捕捉到了。不巧,我就读的学前班刚好在书店对面,课马上要开始了,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当时特别厌学,吵着嚷着要回家去,被爸爸在书店严厉地训斥了一顿,然后便眼泪一把鼻涕一把地走进学校,一上午都在恨爸爸。放学回到家里,刚跳上沙发就发现旁边的茶几上摆放着一本崭新的书,正是我在书店看上的那本武术书。 
  小学二年级,爸爸骑自行车送我上学,在离学校不到十米处,一辆违规驾驶的摩托车横撞过来,我们连同车子一道摔在地上,幸亏那摩托车速度不快,我们都没怎么伤着,我坐在了爸爸的小腿上,惊吓万分。爸爸连忙笑着说没关系,要我自己跑去学校,他独自留下来处理,我不肯离去,他又催促了好几遍。整个下午,我根本没有任何心思听课,担心爸爸跟对方发生冲突甚至打起来,忐忑不安的心情一直持续到放学。我飞一般地冲出教室,看见爸爸依然如每日一样在校门口等我,一块悬着的石头终于落地了。 
  换牙后,我牙齿长得不整齐,爸爸决心带我上省城矫正,每周一次。当时他已经调到外地上班,所以每次回家就要牺牲休息时间带我去上钢丝。从我家坐车到南昌得三个多小时,我又老晕车,每次爸爸都让我在汽车后座横着躺下,头枕着他大腿一路睡去,风风雨雨,来来回回,矫正总共花去三年时间。现在想想,我一口漂亮整齐的牙齿是以爸爸的劳累为代价的。 
  高考结束,爸爸比我更急更上心,又是陪我估分,又是帮我填志愿,又是打听录取信息,又是搜集各大学招生动态,又是向很多有经验的老师请教,为我能上一所理想的好大学,他整整忙碌了一个暑假。   
  我的爸爸比朱时茂强(2)   
  考到北京后,逢节假日回家,爸爸都会到火车站接我。假期结束返校,又必亲自送我,大包小包的行李,坚决不让我背,他一直陪到列车上帮我摆放好。下车后还要耐心守候,一直等到火车开动,我们隔窗挥手道别。 
  三 
  上大学后,慢慢地,我发现自己其实并不喜欢现在所学专业。 
  我开始做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做各种准备,寻各种机会,与各种人打交道,同各种困难周旋,最后居然有了小小成绩,虽不能说没有付出任何代价,但也不至于一败涂地。 
  他很清楚我的决心和性格,也知道完成这项预想工程将要面临的艰难、尴尬、无奈和长时间等待。所以他一面静静地注视而决不干涉我,一面又或多或少萌生出些许隐忧。 
  他把我叫到身边,郑重地谈过一次。听我描述完心里的真实想法,他明确表示了支持和赞同,同时又特别强调要我小心翼翼、内外兼顾、统筹规划,切不可像小熊掰棒子似的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 
  后来,我漂亮地办完一桩大事,才发现,原来有他的暗中相助。 
  他对自己的儿子有一种天然信任,也有一种态度温和的由衷欣赏,还有一种比较松弛的放心期待。 
  所以,他对我一直采用着宽松政策。 
  比如很早以前,他就叫我不该把一切精力都花在读书做题上,成绩中上即可,无需为区区一两分而挑灯夜战一两小时。只要我生病,他肯定让我在家休息,不让我去学校做出一副带病坚持上课的好学生模样。他老提醒我不要百分百奉老师话为圣旨,要培养自我辨析能力,因为老师不可能总是对的。 
  某些时候,他思维甚至处在时代前沿。 
  电脑热、英语热大规模掀起之前,他就预言今后的世界电脑和英语是不可或缺的通行证。十年前就在家置办了一台电脑,我初中还没毕业,他就给我买了两套《走遍美国》英语教材。 
  他推荐我看刚出版的新书《学习的革命》,假期带我外出旅游,北京、深圳、长春、哈尔滨…… 
  他鼓励我按自己兴趣爱好发展,看见我喜欢画画,他亲自当我“模特儿”。发现我酷爱收集古钱币,他倾其能力,发动一切人际关系,到银行兑换,到民间收购。 
  四 
  转眼间,我已经二十岁了,我一天天成长,爸爸一天天衰老,在我没有完成身体、心理、经济三重独立的条件下,他依然是家里的顶梁柱。 
  爸爸也有过青葱的二十岁,如今都已经年近五十了。远远看着乌黑浓密的头发走近一瞧,会发现白丝夹质其间,偶然拔下一根放在太阳底下,清晰的银光吐露出沧桑,这是三十年的渐变,三十年的积累。三十载岁月虽然没有轰轰烈烈,但他很正常地经历生命历程中的一波又一波,很自然地承担责任又缓释压力,很干脆地做着一个男人该做的事情——工作,办事,生活,挣钱,养家,糊口。这就是三十年的厚度,三十年的重量,把那根白发捧在手心,发现它沉甸甸的。 
  一直觉得爸爸不老,还很年轻,因为习惯了把他作为自己的后盾和支撑。我们的青春为什么可以那样火焰璀璨、繁华炫目,还不是在燃烧父母提供的资源。 
  但那个年代却不同,爸爸小时候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状态与我现在迥异。 
  他兄弟姐妹五人,爸爸排第四,杂在中间没有得到父母多大的疼爱和照顾。要上山砍柴,下地干活,吃过很多苦,这使他从小就特别独立,会洗衣会做饭还打得一手漂亮家具,现在我房间的书柜还是他年轻时亲手做的。就这样,他在跌跌撞撞、磕磕碰碰中安排自己的一切,成熟得很快。 
  他深知要改变自己命运必须得有文化,所以学习努力,功课优秀,成为国家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是他们学校几百名同学中被录取的三个之一,也是他们家唯一的一名大学生。 
  爸爸接受了本科高等教育,又插过队下过放,经历坎坷,阅历丰富。知识、经验、能力的积累使他脱颖而出,被提拔为一名行政干部、政府官员,漫长的从政生涯从此拉开序幕。几十年来,他没有疯狂地一步登天、连跃几级;没有挖空心思投机取巧,靠把玩一些不入流的手段博上位;而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工作的努力程度叫人难以置信。听妈妈说,我很小的时候,爸爸经常连续几夜灯下通宵加班。   
  我的爸爸比朱时茂强(3)   
  因此,他的每一次升迁,都囊括了一段艰辛,也映射了一份业绩,还表征着一腔激情,更预示着一种新的更大更卖力的付出。 
  能力不是沙上建塔,才华不是空中楼阁,素质不是信手拈来,一切都要实实在在用时间去沉淀,用头脑去收拢,用行动去获取。至少这些特质在爸爸身上都具备而且结合得相当好。 
  五 
  最近几年,生活在爸爸身边,可以感受到他越来越多的郁闷。 
  本来,作为一个经验丰富、资历深厚的老领导,加上自身的学识、能力,那简直如虎添翼,一定能大开手脚,在事业上如鱼得水,可获上级赏识,可叫同仁敬仰,可得下属爱戴,高兴还来不及呢,我实在想不出来他有什么可郁闷的。 
  他也确实做得不错,工作能力强,群众关系好,办事效率高,处理公务勤都有口皆碑。爸爸处理事情的手段简捷又干净,掰开了,揉碎了,绝对细化,凭多年经验一旦认准便直捣黄龙,各个击破,管它面临多少压力障碍,解决了才是硬道理的。 
  他体恤下属,在他身边常常聚集着一帮才华横溢的年轻人。爸爸鼓励自己的秘书下海创业,结果秘书成了当地著名的民营企业家。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