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公主

第132章


这首歌是专门唱给戚夫人的,表达了帝王也无可奈何的莫名哀伤。一曲歌毕,泣下流涟。
  2.东方朔
  东方朔为人博闻辩智,狂放不羁,其言行举止在当世就引来诸多议论。某日,东方朔与一郎官饮酒。郎官告诉他说:“人皆以先生为狂。”东方朔回答说:“如朔等,所谓避世于朝廷间者也。古之人,乃避世于深山中。”酒酣时又据地而歌道:
  陆沉于俗,避世金马门。
  宫殿中可以避世全身。
  何必深山之中,篙庐之下。
  这首《据地歌》充分展露了东方朔“不穷似智”的复杂个性,他由此成为古往今来“朝隐”第一人。
  但既要在宫殿中避世全身,又要保持个人的清正之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使聪明睿智如东方朔,也不得不采取一些非常举动和滑稽之言来掩饰自己的秉性,因而常常被人当做俳优看待。班固评价他说:“然朔名过实者,以其诙达多端,不名一行,应谐似优,不穷似智,正谏似直,秽德似隐。”
  东方朔又有《嗟伯夷》一诗:
  穷隐处兮窟穴自藏,
  与其随佞而得志兮,
  不若从孤竹於首阳。
  伯夷、叔齐为孤竹君国君的两个儿子。其父宠爱少子叔齐,欲让叔齐继承自己的王位。及父卒,叔齐让位于长兄伯夷。伯夷不肯违背父命逃走,叔齐也不肯做国君,随同哥哥逃去。国人只好立中间的一个儿子做了国君。后来周武王伐纣,伯夷、叔齐扣马而谏。武王平殷后,天下宗周,独伯夷、叔齐隐于首阳山,不食周粟,遂饿死。此诗为东方朔借嗟伯夷之高洁,讽喻当世。
  3.李陵与苏武
  李陵虽以武将显名,然其文才出众,文辞凄怆,有楚辞风韵,诗文成就极高,为西汉之翘楚。史称李陵“名家子,有殊才,生命不谐,声颓身丧。使陵不遭辛苦,其文亦何能至此”。
  李陵与苏武在胡地时多有诗文唱和,虽有人论证苏李诗均为托名之作,然其典雅深情,令人击节赞赏。
  苏武与李陵诗
  (一)
  骨肉缘枝叶,结交亦相因。
  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
  况我连枝树,与子同一身。
  昔为鸳与鸯,今为参与商。
  昔者长相近,邈若胡与秦。
  惟念当离别,恩情日以新。
  鹿鸣思野草,可以喻嘉宾。
  我有一尊酒,欲以赠远人。
  愿子留斟酌,叙此平生亲。
  (二)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欢娱在今夕,燕婉及良时。
  征夫怀远路,起视夜何其。
  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
  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
  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
  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三)
  黄鹄一远别,千里顾徘徊。
  胡马失其群,思心常依依。
  何况双飞龙,羽翼临当乖。
  幸有弦歌曲,可以喻中怀。
  请为游子吟,泠泠一何悲。
  丝竹厉清声,慷慨有余哀。
  长歌正激烈,中心怆以摧。
  欲展清商曲,念子不能归。
  俯仰内伤心,泪下不可挥。
  愿为双黄鹄,送子俱远飞。
  (四)
  烛烛晨明月,馥馥秋兰芳。
  芳馨良夜发,随风闻我堂。
  征夫怀远路,游子恋故乡。
  寒冬十二月,晨起践严霜。
  俯观江汉流,仰视浮云翔。
  良友远别离,各在天一方。
  山海隔中州,相去悠且长。
  嘉会难再遇,欢乐殊未央。
  愿君崇令德,随时爱景光。
  李陵与苏武诗
  (一)
  良时不再至,离别在须臾。
  屏营衢路侧,执手野踟蹰。
  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
  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
  长当从此别,且复立斯须。
  欲因晨风发,送子以贱躯。
  (二)
  嘉会难再遇,三载为千秋。
  临河濯长缨,念子怅悠悠。
  远望悲风至,对酒不能酬。
  行人怀往路,何以慰我愁。
  独有盈觞酒,与子结绸缪。
  (三)
  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
  徘徊蹊路侧,悢悢不得辞。
  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
  安知非日月,弦望自有时。
  努力崇明德,皓首以为期。
  李、苏二人亦有书信往来,苏武的《报李陵书》以及李陵《与苏武书》、《重报苏武书》词采壮丽,音句流靡,均是千古名篇,因文过长不录。
  4.汉乐府之《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这是一首著名的情歌,是一位痴心女子对爱人的坚贞表白:海枯石烂,生死不渝。艺术上很见匠心,是“短章中神品”。
  5.汉乐府之《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属乐府相和歌辞中的平调曲。《乐府解题》说这首古辞“言芳华不久,当努力为乐,无至老大乃伤悲也”。
  后记
  ——关于《大汉公主》小说
  在川流不息的历史长河中,各个时期在整个历史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及其作用是有所不同的。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特别重要的时期,它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文化,即儒家思想影响下的文化制度,对之后中国的两千年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如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指出:中国人在汉朝统治期间取得的领土和确立的政治和社会制度一直维持到二十世纪。中国人至今仍然称自己为“汉人”,他们因自己是汉代首次确立的典型中国文化和帝国伟大传统的继承者而深感骄傲。
  汉朝历经西汉、东汉,以汉武帝刘彻在位期间最为强盛。武帝好大喜功,“外事四夷之功,内盛耳目之好,征发烦数,百姓贫耗,穷民犯法,酷吏击断,奸轨不胜”。为了维护统治,武帝频繁颁布律令,强化刑罚,“律令凡三百五十九章,大辟(死刑)四百九条,千八百八十二事,死罪决事比万三千四百七十二事。”由于律文繁多,法令文书充满几阁,连主管者也不易遍睹,奸吏往往利用令文烦冗而营私舞弊。在苛严的律法下,冤狱遍地,全国监狱多达两千多所,狱中囚犯犹比肩而立,小说中的一系列的男女主人公均曾卷入或牵连进狱案。
  但小说中涉及的一些案子比较特殊,不能靠人力侦破,譬如霍去病正当盛年时离奇病死,又譬如霍去病之子霍嬗跟随皇帝封禅时暴死于泰山之顶,武帝亲口称其羽化升仙,旁人即使难以相信,也无法追查。小说仅仅是根据当时的背景和局势,提供一种视角和解释。
  本书原名为《红艳沙尘》,后来才改为《大汉公主》,实际上是以几位公主的命运为主线,讲述大汉由公主和亲到反击匈奴的过程,完整还原了武帝一朝的历史兴衰。故事起始于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回国,终止于解忧公主自乌孙归汉。因时间跨越长、地域广,事件纷繁,人物众多,所以引入了项籍(项羽)宝藏作为串联线索。在中国历史上,有三批巨额宝藏迄今仍是未解之谜,除了本书中提及的项籍宝藏外,还有明末李自成从紫禁城抢掠的财宝,以及太平天国“金银似海”的圣库。这些宝藏众说纷纭,扑朔迷离,失落至今依然下落不明,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另行阅读相关历史书籍。
  要特别说明的是,《大汉公主》主要架构、故事背景、重大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命运均严格契合了正史。书中所涉及的诸多细节如汉代典章制度、城市格局、皇宫建制、汉人及西域人衣食住行等均取自相关典籍或考古资料(由于引入了最新考古成果,若出现书中描述与地图不符合的情形,以前者为准)。举例而言,书中两条重要线索:汉武帝刘彻大规模反击匈奴前,派骠骑将军霍去病深入匈奴腹地夺取祭天金人,以及大汉镇国之宝高帝斩白蛇剑十二年一磨砺,均是真实历史。
  考虑到本书很可能是作者唯一一本以西汉为背景的小说,所以刻意在历史掌故和风土人情上花费了更多的笔墨,力图完整再现汉朝最强盛时期的汉人生活和社会风貌。汉代人的精神风貌跟现代中国人有很大不同,小说中的一些故事,虽为作者所杜撰,但都符合时代特色,每位人物的感情冲突,也都表现出与时代相契合的精神。
  但有一点,本书是一本用现代语言写成的历史小说,作者在语言上并未过于拘泥,某些成语及用词的实际使用要晚于本书叙述的时代。为照顾读者的阅读习惯,避免行文晦涩,在一些自称、称呼语上也没有完全采纳汉人的习惯叫法。
  《大汉公主》与之前出版的《鱼玄机》《韩熙载夜宴》《孔雀胆》《大唐游侠》《璇玑图》《斧声烛影》以及即将出版的《明宫奇案》等书共同组成了作者正在构思创作的“中国古代大案探奇录系列丛书”。感谢杨瑞雪女士,感谢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肖启明社长、刘海涛先生以及所有的工作人员,是他们一直在不计得失地支持我,我在写作道路上前进的每一步,都离不开他们的鼓励。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