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

第26章


  张良把事情的原委简单介绍了一下,“沛公,得赶紧采取应变措施,否则一切都晚了!”
  “怎么办呢?赶紧把虞姬送回去吗?”
  张良没有理睬刘邦的问题,“项羽的叔叔项伯现在就在我的营帐中,消息就是他告诉我的。沛公可以与他见个面,澄清误会,请他代为解释”。
  “好好好,你与项伯谁年长一些?”
  “项伯年长。”
  “那我就以兄长相称,你快把他请来吧!”
  张良离开刘邦的大帐,返回自己的住处。吕公与项伯正围着火盆喝酒,看上去相谈甚欢,彼此很投缘。张良道:“项兄,你随我去见一下沛公吧!澄清误会,避免这场浩劫,还得麻烦你出面啊!”
  项伯犹豫着没说话,吕公也劝道:“项将军,你就帮下忙吧!这既是为了刘、项两家的和睦,也是为了关中百姓免受战火的摧残,为了天下太平,功德无量啊!”白发苍苍的吕公开口相求,又有救命恩人的情面,项伯只好点头应允,三个人赶往刘邦的大帐。
  刘邦早已在大帐门口迎候,看到走在吕公和张良中间的项伯,他满脸堆笑地迎了上来,说:“这位就是大名鼎鼎的项兄吧,愚弟刘季有礼了!”
  见刘邦这么热情、谦恭,虽然知道他有事相求,但项伯也不好过于冷淡,面带笑容地回礼。进入大帐后,刘邦拉着项伯的手,亲热地让他跟自己同席而坐,吕公和张良也都在对面陪坐。刘邦是个老于世故的精明人,他并没有开门见山地向项伯求助,这样过于功利的做法,会引起对方的反感,拒绝帮忙。所以,刘邦先跟项伯拉起了家常,“贵庚啊?家中有什么人啊?儿女婚配了没有?”
  刘邦充分发挥他脑子灵、反应快、心理素质好、行事灵活的特长,已经从最初的震惊与慌乱中冷静下来。看刘邦神色镇定、处事得体,丝毫没有心虚的表现,项伯完全相信了刘邦。
  听项伯说自己还有一个女儿已经成人,但还没有出嫁,刘邦大喜过望,说:“我也有一个儿子,还没有娶妻。如果兄长不嫌弃的话,我们就订下婚约,等以后时局稳定了,就为他们两个人完婚,如何?”
  吕公和张良也很高兴,都鼓动说:“你就应允了吧!刘、项两家联姻,关系就更密切了,以后不分彼此,和睦相处。今后这天下还不是你们两家说了算!”
  听他们这么一说,项伯也心动了,加上刘邦一个劲儿地催促,索性点头应允了这桩突如其来的婚姻。
  兄弟、亲家的关系确定之后,刘邦才转入了正题,“我与项王本是兄弟,可是进入关中之后,却不断发生误会,想起来真是让人寒心啊!”
  “沛公不必烦恼,竟然是误会,想办法解释清楚就行了。不过,现在情况紧急,必须马上行动起来。”
  “项王实在是曲解了我的一番好意。我入关之后,封存府库、安抚吏民,这都是为了稳定关中形势,迎接上将军的到来,可是谣言却说我是为了在关中称王,好心未必有好报的道理我算是明白了!”刘邦不失时机地诉说着自己的满腹委屈。
  “这些我都会设法转告项王的。现在问题的关键是,有人说你要用子婴为相,拉拢亡秦的势力,与项羽和各路诸侯分庭抗礼,这可是背叛天下的大罪!另外……”项伯停顿了一下,接着道:“传说你绑架了虞姬,用她来要挟项羽,虞姬是项羽的至爱,如果有人敢打她的主意,项羽肯定不会善罢甘休!”
  刘邦一拍大腿,“哪里有这种事,虞姬确实在我的军中,但是我的老婆吕雉请她来叙旧的。现在天色已晚,明天我就派人送她回去。至于拜子婴为相的事情,是他非要来见我,缠得我没有了办法,就让他来了。在酒宴上,我有意戏弄他,嘲笑他这个亡国之君。我怎么会真的拜他为丞相,那不是跟天下人为敌吗?”
  “是误会就好!要不这样,你把虞姬叫醒,我现在就带她回去。还有,你明天一早就来鸿门,亲自向项羽解释清楚。我回去之后先跟他谈一谈,相信会消除他的误会,平息兵祸的。”
  听了项伯的话,刘邦先是一愣,看项伯正在望着自己,等待自己的回答,旋即点头道:“好的,就依兄长之言!”
  这时,吕公开口了,“虞姬正在吕雉的寝帐中休息,外面这么大的风雪,时间又这么晚了,催她上路可能不太好,万一路上发生点什么意外,不好向项王交代啊!不如就按刘季刚才说的,明天再送她回去”。
  听吕公这么一说,刘邦马上反应了过来,“对对对,虞姬今天很疲惫,就让她好好休息吧,明天再走也不迟啊!”
  项伯低头想了想,说:“好吧!沛公,你明天一早就来,万万不可失言,来的时候带上虞姬。这样一来,误会就完全可以消除了。”
  刘邦连忙点头,说:“兄长放心,我一定按时到。”
  项伯起身向大家告辞,连夜赶回鸿门。送走了项伯,刘邦和吕公、张良回到帐中,这才露出疲惫不堪的神色,一屁股坐在了席子上,拿起酒樽来往嘴里倒酒,给自己压惊。
  吕公等刘邦安静下来之后问道:“你打算怎么做?”
  刘邦用手指敲击着酒樽,想了半天,说:“事关重大,我一时也拿不定主意,把大家都叫来,好好商议一下吧!”
  卫士将刘邦团队中的主要成员都请到了大帐,吕雉也来了。她刚在刘邦身边坐下,刘邦就凑过去低声问道:“虞姬怎么样了?”
  “睡得很香,不用担心。”
  刘邦将眼前的形势向大家做了简要的介绍,请大家各抒己见。刘交、卢绾、萧何、曹参、周勃、夏侯婴、郦食其等人听说局势在一夜之间急转直下,明天一早项羽就要大兵压境,都紧张起来。大帐中的气氛非常压抑,没人开口。
  看帐内一片沉默,刘邦有些沉不住气了,催促道:“大家怎么不说话?现在是生死关头,我和各位的身家性命、生死存亡都在转瞬之间,大家有什么想法就说出来。”
  曹参霍然站起身来,他是刘邦军中的一员猛将,攻城略地的时候经常是第一个登上城头,勇冠三军。“沛公,我认为虞姬不能送回去,大王也不必去鸿门向项羽那个匹夫低声下气地解释。”
  “曹将军有何高见啊?”
  “大王是名正言顺的关中王。现在项羽公然背弃怀王之约,强行入关,抢占关中,其行为与强盗何异?向这种背信弃义的小人低头,实在为君子所不齿。现在关中父老拥戴大王,我十万将士众志成城、厉兵秣马,不如现在就发兵攻打项羽,先下手为强。项羽虽然是诸侯上将军,拥兵四十万,但诸侯联军并不一定都听项羽指挥,很多人都是同情大王的。只要我们孤注一掷,奋起反击,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曹参的主张立即得到周勃、夏侯婴等武将的响应,这些人眼看着自己的主子被项羽欺负得抬不起头来,早就憋了一口气,想找项羽决斗。抢在项羽明早发动攻击之前,主动出击,正合这些人的心意。
  不等刘邦说话,张良先发言了,“既然项羽准备明早突袭霸上,现在鸿门军营一定是戒备森严,严阵以待。我们主动出击的话,无异于自投罗网,而且率先挑起内讧,会受到天下人的指责。我以为此策不可取!”
  曹参正想与张良争辩,刘邦向他摆摆手,示意他先坐下来听别人说。“别人还有什么意见?”
  灌婴道:“既然不能主动出击,那不如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我们全军严阵以待,摆好阵势,预设伏兵,只要项羽敢来,就让他有来无回。这样一来,就是项羽主动挑起内讧,民意就在我们这一边了。”
  樊哙表示赞成:“我认为这个办法好。一动不如一静,以逸待劳。”
  张良仍然不赞成,“项羽的兵力占绝对优势,以静制动无异于束手待毙。如果项羽真的打过来,恐怕会全军覆没”。
  樊哙有些急了,“子房,主动出击你不赞成,坚壁自守你也反对,那你说该怎么办?让大王带着我们逃跑吗?”
  张良笑了,说:“现在争天下的就是大王与项羽两个人,能跑到哪里去呢?就算是跑到天涯海角,项羽也会穷追不舍,不斩草除根,他是不会罢休的。”
  刘邦开口了,“子房,说说你的意见吧!”
  “我建议大王还是遵守与项伯的约定,送还虞姬,主动前往鸿门消除误会,在各路诸侯面前展示大王坦荡的胸襟,争取他们的支持。按照项羽沽名钓誉的个性,断然不会承担不义的罪名,当着各路诸侯的面擅自加害大王。我认为大王此行是有惊无险,一定可以消弭兵祸,平安归来。子房愿意与大王同行,生死与共。”张良言辞恳切,刘邦也被他感动了。
  吕雉有些担心,“现在项羽虎视眈眈,对大王误会极深,万一到时候局面失控,大王身在虎穴,可就危险了。大王有什么意外,霸上十万之众就会作鸟兽散,我们这些人也只能亡命天涯!”
  一直没说话的吕公开了口,“子房和娥姁说的都有道理。凡事都要做两手准备,才是万全之计。鸿门大王要去,只有这么做,才能体现我们的诚意,平息干戈。但为了以防万一,虞姬可以暂时不送还给项羽,就说她身体不适,需要在霸上再休息半日。等大王全身而退的时候,我们再送还她。另外,全军严阵以待,大王要精选一支卫队,人数不能太多,以免引起项羽的戒心,但必须是百里挑一的猛士。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