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反对者 批评于丹

第18章


  
  因为他们的生活不至于过分窘迫,同时,他们也还不至于被财富束缚,为财富担忧。  
  这些人是这个社会上的大多数,都属于有资格幸福的人。  
  但是,幸福不幸福都在你的心里。”  
  请看,最快乐的人已经找到,而且还是“这个社会上的大多数"。  
  和谐社会已经建成!如果还有人不幸福那是因为你的“心里"有毛病,“幸福不幸福都在你的心里",你们自己心里有了问题与社会何干?社会已经和谐!网上有人说于丹教授是“和谐社会的训导师",此言过矣!已经和谐了的社会原本用不着有人去训导,于丹教授的两本书其实也是没多大用的,唯一的用处就是给于丹教授挣得金钱与名气,给出版社创利润给电视台增加收视率,在这个意义上,这些只是为获利而推出的文化快餐。  
  我批评于丹教授的书,是因为她没有说出当今社会的真实现状,在用谎言误导观众和读者!于丹教授的第三个心得是“感悟与超越"。  
  于丹在这一心得的开篇处写道:“名利二字,是多少人一生的追求。  
  但是,要想真正感悟庄子逍遥游的境界,就一定要能够超越名利。  
  而有一个淡泊的心态,是超越名利的基础。”  
  于丹教授的意思是:有了淡泊的心态,就有了超越名利的条件。  
  超越了名利就能感悟庄子逍遥游的境界。  
  逍遥游的境界到底是什么?于丹教授并没有讲。  
  境界不清楚,如何感悟呢?她虽然讲了“淡泊为大"以许由为例,说明“连天下都辞让出去,就是一种博大的境界和情怀。”  
  她虽然讲了“空灵之境",以为“真正拥有了空灵之境,让我们眼睛敏锐起来,我们就会看到在不经意处,有很多至极的道理。”  
  她讲了“冠军永远跑在掌声之前。”  
  还讲了“留一份寂寞,给生命,让生命终于可以开阔灵动起来。”  
  而以上这些并没有帮助于丹教授感悟出庄子逍遥游的境界。  
  于丹教授只好笔锋一转,写道:“我们需要一种清明的理性。  
  这种理性是在这个嘈杂的物化世界中拯救生命的一种力量。  
  同时,我们也需要一种欢欣的感悟。  
  这种感悟之心可以使我们触目生春,所及之处充满了欢乐。”  
  需要理性,也需要感性,这一句话两面俱到,几乎等于没说。  
  接下去于丹又讲到道法自然;讲到“智慧"与“慈悲";讲到“真正的、至及的道理,既需要我们有辽阔浩瀚的眼界,也需要我们有眼前脚踏实地的实践。”  
  然而,我们还是不明白我们到底要去感悟什么? 于丹教授这个心得太含糊不清了! 也许于丹教授自己也觉得这样对不住读者,于是终于在这个心得结尾处写道:“当我们徐徐合上一页,感到悠然心会的时候,庄子的价值就真正体现出来了。  
  因为他的逍遥游给了我们每一个凡俗的生命一双非凡的翅膀。”  
  到最后我们才有了翅膀,我们飞向何处呢? 于丹教授没有告诉我们。  
  于丹教授说不清逍遥游的境界究竟是什么,当然也就说不清楚如何超越。  
  没有明确的目的地,怎么能有达到目的地的途径呢?所以于丹教授阐述这一心得时,全篇都是混乱的,若说她“不知所云"也不为过,我不明白这样“普及传统文化",读者何以看得明白? 前面我说过,逍遥游的境界就是精神自由,而这一点是于丹教授避而不谈的。  
  庄子的目的就是精神自由。  
  庄子以安命无为为起点,以超越现实为途径,最终达到了精神自由的目的地。  
  庄子的安命与逍遥是对立统一的。  
  安命是顺应现实世界的必然,就是庄子在《应帝王》中所说:“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逍遥是为了超越现实世界,就是庄子在《天下篇》中所说:“应于化而解于物也。  
  其理不竭,其来不脱,芒乎昧乎,未之尽者。”  
  是说顺应自然变化而解脱物的束缚,并没有把道理讲完,其根源虽不离道的本根,但那道理变化渺茫昏冥,很难穷尽旨趣。  
  庄子的超名利,超好恶,超是非,超死生,都是为达到一个目的,那就是精神自由。  
  精神自由是庄子的理想,逍遥游论就是自由论。  
  于丹教授的第四个心得是“认识你自己。”  
  于丹写道:“只有真正清醒认知了自己,才可能获得成功的人生。  
  而认识自己,却是一件非常难做的事。”  
  认识自己,是这几年国内流行的一个时尚命题,各种知识层次的人都在这么说。  
  于丹教授可能也在四处讲,成为她自己的一个人生感悟。  
  这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但硬说是读了《庄子》的心得,就很牵强了。  
  我发现于丹教授的许多《论语》与《庄子》心得与孔子和庄子的思想原本无关,是她本人有了一些人生感想硬说是读了《论语》与《庄子》之后所感悟到的。  
  这当然也是于丹教授不讲真话的一个表现。  
  “认识自己",是许多从没读过《论语》与《庄子》的人都有的想法。  
  正因为于丹教授的“认识自己"并不来自于读了《庄子》之后,所以她硬拉扯《庄子》时,就暴露出明显误读《庄子》的倾向。  
  她为了将“认识自己"的重要性与《庄子》内容相联系,就谈到庄周化蝶的寓言。  
  她写道:庄子说,从前自己做梦,梦到自己是一只翩翩飞舞的蝴蝶,但究竟是自己做梦化为蝴蝶了呢?还是蝴蝶做梦化为了自己呢?这是不清楚的。  
  很多时候,我们人是以自己的标准去推断其它动物的,而大自然中有很多规则是我们所不知道的。  
  于丹教授将庄周化蝶说成是“人是以自己的标准推断其它动物,"进而又推断:“人最难解答的就是:我究竟是谁?我想要的生活是什么?""只要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内心,才能在这个世界上找到最根本的出发点,才能够善待他人。”  
  这个推断过程显然在逻辑上是混乱的,我们姑且容忍于丹教授逻辑混乱,但是不能容忍她对“庄周化蝶"的误读。  
  于丹教授认为“庄周梦蝶"是庄子“以自己的标准推断动物",是没有读懂这则寓言故事。  
  网友多次在网上要求我讲讲《论语》与《庄子》,我就讲讲“庄周梦蝶"吧! 于丹教授的解读显然简单化,过于幼稚,将庄子的哲学意味解构了,将哲学经典肤浅化、表面化、平庸化、世俗化、侏儒化了。  
  如果这则寓言如于丹教授讲的这么简单,庄子就不费这么大力气编这个寓言了。  
  其实庄子的这一则梦蝶的寓言分析了生命的三个层次。  
  庄周没进入梦乡时,处在理性状态,他看到自己和蝴蝶是两个不同的物种,庄周是庄周,蝴蝶是蝴蝶,所谓看人是人,看虫是虫也。  
  这时无论从视觉听觉等感官上观察,或者是从已有的经验来考察,那庄周和蝴蝶都是各自独立,为物种及形躯所限制而相互障碍,也就难以相知。  
  只有在梦中,形躯肉体的障碍都解构消散了,庄周和蝴蝶两个不同的生命进入了纯粹的精神活动之中,生命精神洒脱飞扬,尽情奔放起来,瞬息万变地展示着自己的自由状态,因此庄周不再是过去的庄周,蝴蝶也不再是梦前的蝴蝶。  
  无论是庄周梦蝶,还是蝶梦庄周,他们都已经脱离了经验感官世界的物质躯壳,彼此升华到生命精神相互交缠、涵摄通融的灵性意境之中,这时生命的玄理才彰显出无限性,庄周可以是蝴蝶,蝴蝶也可以是庄周。  
  当然各自也忘却了自己,庄周忘了自己是庄周,蝴蝶也忘了 自己是蝴蝶。  
  “忘",改变了每个个体生命。  
  这是生命的第二层次,庄周不是庄周,蝴蝶不是蝴蝶,所谓看人不是人,看虫不是虫也。  
  经历了人不是人,虫不是虫的“物化",消除了物我界限,万物融合为一。  
  这时的庄周与蝴蝶,就象克尔凯郭尔所说的那样:“已经成为了精神"。  
  再不是感官世界中的物质化的庄周与蝴蝶。  
  经过了精神的提升阶段,庄周除了有自身的生命精神,还吸纳融入了蝴蝶的生命精神。  
  同样,蝴蝶除了有自身的生命精神,还吸纳融入了庄周的生命精神。  
  庄周和蝴蝶的生命气象已经得到扩大与超拨,变得更为宏阔与高远。  
  人与虫都忘掉了自身的存在,能与万物感通相知,则进入生命的第三层次:人更是人,虫更是虫。  
  这是梦后的“大觉",觉醒的生命已与梦前大不相同,经历了一般性存在--梦的存在--大觉的存在,人消除了动物性和世俗平庸而走向了神界。  
  由此可见道家并不是虚无主义者,对人的一般性存在并不持消极的否定,不是于丹教授所说的那样连自己和他人都认识不清。  
  庄子的无心无言无待无求,并不是昏聩不明,也不是消极退缩,而是在这一过程中历练“忘我",忘掉形躯物累,放下世俗名利之心,以求走向神界,成全自己的升华,所以在生命精神的修证层面上来讲,道家有积极向上的意思。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