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王朝

19.天妒英才


当323年1月到来的时候,已经憋屈的当了五六年皇帝的司马睿终于撑不住了,因为王导兄弟的逼迫实在是太窝气了。等到了1月3日的时候,司马睿驾崩,只活了四十八岁。按照这个年龄来看,他的儿子最大也不过三十二岁,最小也不会小过十六岁。那么接下来这位皇帝又将带来怎样的朝纲整顿呢?
    接下来上台的是司马绍,就是上一级差点被王敦废黜的太子殿下。俗话说太子殿下也不好当。你就说秦国的孝文王,他父亲七十六岁薨逝,他五十三岁上台,在位只有三天,所以,当皇太子是一个高危的职业。
    323年1月4日,司马绍即位,大赦天下,这就是晋朝后半朝的第二位皇帝。此刻的司马王朝已经被王敦控制,但是王敦却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自己的图谋已经昭然若揭,而司马绍绝对不是曹髦。
    这件事情还得从王敦的侄子王允之开始说起。虽然王敦早有篡位之心,但是他在新皇帝即位的时候还是暗示朝中的眼线,希望皇帝能把自己征召入朝廷,司马绍虽然不想答应,但是形势所趋,不得已用手诏将王敦请回朝里面。而此刻王敦和王导也闹翻了,因为王敦飞扬跋扈,甚至牵涉到了王导的问题,这就必然让王导心生不满。在童年的一次酒宴上,王敦的之子王允之听到了王敦的预谋,所以王允之告诉了自己的父亲王舒。而王舒和王导两个人一起去见司马绍,将王敦的谋逆计划告诉了他。
    司马绍的精明可不是一点两点,因为他早已经对王敦有所提防,此刻他的警惕已经上升到了最高点,所以他命令亲信护从加强对建康的防卫。王敦看到皇帝已经对自己的计划十分的警觉,所以提前执行造反计划。
    当年七月,司马绍所亲信的士兵最终击败了王敦的部队,王敦既急又气,在叛乱还没有平定的时候就病逝了,终年五十八岁。而在战争结束之后,司马绍立刻重用王导,他感到王氏家族的力量强悍,仅仅采取打击的方式无异于自取灭亡。所以他加封了一些王氏的人员和亲信。
    应詹为江州刺史,刘遐为徐州刺史,陶侃(这个人必须熟悉)为荆州刺史,王舒为湘州刺史,然后重整各州形势,消除王敦的党羽,保证了皇室的长治久安,但是,这样一位皇帝却并没有想到,仅仅是这个样子,司马氏家族依然不得安宁,还是被王氏家族攥在手中。
    司马绍为了应对当时兵乱连年、饥荒不断、瘟疫盛行的败象,故意的让王敦的罪行达到顶点,到了王敦恶贯满盈的时候,当机立断,肃清了以王敦为首的巨贪大恶,并拨乱反正,为那些被错杀的人正名。
    而且司马绍实力是上面少有的廉洁之君王。在他身上出现的典故也不老少,在当太子的时候,就产生了两个典故:“太子西池”和“举目见日,不见长安”。在当了皇帝之后,又出现了两个典故:“遗鞭脱身”和“黄须鲜卑”。
    尤其是最后一个典故是最有意思的。因为司马绍的母亲是鲜卑民族的人,所以他的胡子相比与汉人的胡子颜色要稍微黄一些,因此,有些人就将司马绍说成是“黄头鲜卑奴”,这就是说司马绍至少长得不想汉族人,所以我猜测他应该是有一种欧洲人的血统,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测,这也许就是一种巧合(作为双鱼座的我有时候就是那么不自信)。
    而最后一个要解释的就是比较神秘的一个问题,这也是司马绍对未来国运的预计吧。有一天,王导和温峤两个人一起来觐见司马绍,司马绍问温峤前代统一天下的原因是什么。文桥还没有会发,一会儿,王道说道:“温峤年轻,还不熟悉这一段的事情,请允许臣为陛下说明。”
    于是王导就叙述从晋宣帝司马懿开始创业的时候,灭了有名望的家族,宠幸和栽培亲善自己家族的人,并且说到晋文帝司马昭晚年杀高贵乡公曹髦的故事。
    司马绍听了以后,掩面伏在坐床上,说道:“如果真如您说的那样,晋朝的天下有怎么会长久呢?”
    司马家的天下如果前后加在一起也就只有156年,如果分开来算,则前半朝是五十二年,后半朝是一百零四年,所以司马绍的言论很巧合的合晋朝的国运联系在了一起,而且纵观晋朝的历史,和魏国如出一辙,也就是说晋朝生于不义亡于不义。
    太宁三年(325年)三月初二,司马绍立长子司马衍为太子,但是到了闰八月十九日(10月12日),司马绍的状况不太好,召见了太宰西阳王司马羕、司徒王导、尚书令卞壶、车骑将军郗鉴、护军将军庾亮、领军将军陆晔、丹阳尹温峤,一起接受遗诏。
    10月18日(农历可以根据上面的提示信息自己算出来),司马绍病逝,享年二十七岁。10月19日,皇太子即位,当然这个皇太子确实是太小了。
    请看下一讲:庾姓代王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