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庆东演讲集

第50章


人成为坏人也有他的道理,成为好人也有他的原因。你看萧峰这样一个悲苦的身世,想做的事情不能做,这么一个英雄的人,好不容易把这个丐帮收拾得好好的,忽然被人揭发说你不是汉族人,说你是契丹人。这里有一种存在主义的荒谬感。为了证明自己是汉族人,一路上经过了血雨腥风,他曾经发誓一辈子不杀一个汉人,结果迫不得己在一场大战中,杀了自己很多当年的兄弟,结果证明自己确是契丹人,这是两个国家的事情,他没有办法解决这个矛盾,只好用死。他的命其实是很苦的,这个英雄非常感人。那么好的一个相爱的姑娘,居然被他一掌亲手给错杀了,这是一种古希腊悲剧般的震撼,试问命运是什么!其他主人公也是这样的冤孽。你看段誉,非常好的一个主人公,好不容易爱上一个女孩子发现是自己的妹妹,好不容易又爱上一个女孩子又发现是自己的妹妹,他活着简直痛苦死了。后来,金庸发慈悲了,在小说里把这个问题给解决了:最后发现这些女孩都不是他的妹妹,解决了一个医学问题,从而也解决了人的问题。还有一个主人公写得更好——虚竹,他从小不知道父母是谁,是少林寺收养的一个野孩子,在少林寺长大,非常淳朴,他的人生理想非常低微,就是一辈子做一个好和尚,用我们现在的说法就是一辈子当一个好学生,将来当一个敬业的工作人员就完了。但是,就是这样的想法都实现不了,当一个好和尚就不能破戒,什么酒戒、肉戒、色戒都不能破。结果在特殊的情况下都被破了:给他灌了酒,灌了肉,最后给他抱一个裸体的姑娘。这下,好和尚是做不成了。可是,妙就妙在所有这些“戒”都破了之后,我们发现虚竹仍然是好和尚,这个时候我们才发现:是不是好和尚跟破戒不破戒没有必然关系。你是不是好和尚,是不是喝了酒了,吃了肉了,收了人家的红包了,跟这些都没关系,关键在于:你有没有菩萨心肠!人是可以犯具体错误的,谁都难免。但是,他有一颗菩萨心肠,最后证明他还是一个好和尚。所以,金庸用这样一个故事把佛经的道理讲得非常透彻。故事是那么感人,而道理讲得又那么深刻。这样的作品西方人是写不出来的,就是西方人读这样的作品也是很困难的,顶多翻译成一个打架的故事,看一个热闹。所以,我们不要以为读金庸小说的人都是一些开电梯的、打扫卫生的,不是。北大的一些院士、物理学家都是金庸小说的爱好者。中国很多作家、学者、我的导师,他们都不是专门研究金庸的,但是都非常推崇金庸的小说,包括我们国家很多领导人都是,最早读金庸小说的就是邓小平先生,八十年代金庸先生在人民大会堂拜见邓小平的时候谈香港回归问题,老邓第一句话就说:“你的小说我读过了”。邓小平是中国大陆第一位金庸的读者。     
  附录 相约名人坊   
  梦雪访谈录(1)   
  采访完孔庆东教授,也想起了我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的高三四,我的班主任,以及我众多的记得和忘却名字的同学。 
  这些名字当时都摞在厚厚的的作业本里。 
  ——梦雪 
  访谈 
  1998年北大校庆之际,一本名叫《北大往事》的书风靡了全国各大高校。其中有一篇题为《47楼207》的文章更是为读者津津乐道,并在《北京青年报》整版刊载,还有评论说这是钱钟书以来真正的幽默文学。这年年底文章作者孔庆东出版了集孔氏幽默之大成的浪漫宣言,书名便以《47楼207》赫然冠之。虽然书中还收录了许多见解独到、语词精妙的篇章,但最令读者醉心的还是那些有关青春的一路行走与吟唱。 
  梦:你当时在写《47楼207》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它会产生那么轰动的效应? 
  孔:我没有想过。我写这些文章都是性情文章,是人家约我写的,因为平时很多朋友知道我能写点文章,愿意胡说八道,就约我写,我就漫不经心地写了这篇文章,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但是给很多不了解情况的读者一个印象,似乎有爆得大名之嫌。 
  梦:今天我想从你这本书的最后一篇文章,就是《遥远的高三八》开始谈起,因为那个时候的你还跟现在的很多学生一样,没有走进北大校门,但是心向往着北大,对吗? 
  孔:对。从很小的时候,比那还要早。《遥远的高三八》写的是我的高中,而且是高中的后期,到了文科班的时候,其实在我上初中,甚至更小的时候,在还没有恢复高考的时候,那时虽然没有恢复高考制度,但人们心中都知道有上大学这么一回事,上大学这个事情即使在“文革”时,也是一件令人向往的事。 
  梦:你在文章里把高三八班当时的情节写得跟现在的青春电视剧一样,那样的浪漫,那样诗意开明的老师和极富个性的学生,但那毕竟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那个时候可能还没流行“花季”这个词,难道你们的高中真是那样美好吗? 
  孔:是不是美好我自己不好评价,但是的确是那样的。有很多读者读了那篇文章也提出和你一样的问题,那时候真的那么浪漫吗?真的那么好吗?其实我们这些过来人在当时并没觉得怎么样好,好是对比出来的。 
  《遥远的高三八》作为全书的最后一篇,与《47楼207》首尾相望,让人前俯后仰,也让人微笑默叹。在当今,谈高三则色变的学生们眼里,孔老师的这段快乐记忆显得如此非比寻常而又不可思议。 
  梦:那个时候虽然那么快乐无忧,但是我相信高三来临时,你们也一定面临着考大学的压力。 
  孔:但是那时考大学是一种充满乐趣的复习与竞争,非常充满乐趣。 
  梦:没有压力吗? 
  孔:有压力,但是这个压力不是坏事呀!当你想这是个压力,是个困难的时候,人就痛苦。当你觉得这个压力是个好玩的事时,它就很快乐,你会总想着比别人先做出这个题。我最快乐的时候就是:“啪”,那个篇子发下来,什么数学篇子、什么政治篇子发下来,埋头“哗”一顿做,“哗”一阵狂写,写完之后把笔一扔,抬头一看,别人都低着头,就我一人抬起头来了,所谓“一览众山小”,就是这时候,那真痛快。 
  梦:那是不是只有你一个人有这种想法,其他人也会像你一样吗? 
  孔:都一样呀!比如说你第一个抬起头来,过一会儿第二个人也抬起头来,两个人相视一笑,心里都明白是怎么回事,然后一个一个都抬起头来了,整个班里就是这样一种欢快的气氛。比如说复习的时候,都会随便问,其实我们问的小问题都是根本不会考的,都是犄角旮旯的问题,比如地理书第2册第65页下面的第2个注解……什么全问,其实这些东西根本就不会考,我们班女生说你们太讨厌,破坏人家复习,这根本就不会考。我们说不会考的你都会,那会考的你肯定得一百分啊,就专门考这不会考的。所以班里的气氛特别好玩,就是比学问,不是比考试,是比谁有学问,谁受人尊敬。   
  梦雪访谈录(2)   
  梦:我相信这段记忆你在任何时候回想起来都会觉得非常愉快。 
  孔:是的,我一回想起这段生活就非常愉快。在那篇文章的最后有一段比较抒情的文字,是说这段生活给了我一种人生底色,不论我遇到什么困难、懊丧,或无聊的事情,我觉得我有一种人生底色,这个底色就像《红灯记》里的一句话:“有您这碗酒垫底,什么样的酒,我全能对付。”我觉得这话特别好,在青少年正在形成人生观、世界观的阶段,有一些非常健康的明亮的东西成为你生命的底色,这对于一个人一辈子是至关重要的。我所上的这个学校虽然也追求升学率,不是不追求,升学率是重要的,但它不仅仅追求升学率,它非常注意学生的全面发展,它要求学生体操要做得好,体育课要上得好,身体要好,会唱歌,会打球。 
  梦: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素质教育? 
  孔:那时候没有“素质教育”这个词,只是觉得人人都应该这样,作为一个好人就应该这样。我们现在并没有提倡“人人都要吃饭”,当“人人都要吃饭”没有成为一个口号的时候,大家都在正常地吃饭。假如有一天喊出“人人都要吃饭”的口号,就说明吃饭出了问题了。我们那时候没有提倡“素质教育”,是没有发现素质的危机。我就发现我们那代同学可能高考分数有高有低,考的大学不一样,工作领域不一样,但是综合素质都很好。工作不合适也很容易转业、转岗,不会那么容易就下岗,或者不是那么容易遭受打击。 
  梦:同时你在这本书里不带恶意地把你曾经非常熟悉的同学,甚至是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师都给损了一顿? 
  孔:我觉得真正的尊重不是唯唯诺诺、战战兢兢,真正的尊重是一种人格平等意义上的尊重。比如说我们和老师之间如果真的互相尊重的话,是可以开玩笑的,但是这个玩笑是有界线的。 
  梦:那时给你印象最深的老师是哪一位? 
  孔:我在那篇文章中写了,有一个叫刘国相的老师,高一的时候教我们语文。这个老师非常潇洒,学问非常好,他不仅仅满足于教授课本中的语文知识,还把语文和人生结合起来,纵横发挥,但又不是漫无边际的乱扯,讲得非常好,非常透,深入浅出。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