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手记 芝麻官悟语

第21章


而要跳出事务圈,放下架子,扑倒身子,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掌握规律,用主要精力谋大事,干大事,在谋大事之中培养自己的能力和胆量,在干大事之中体会创业的艰辛和乐趣。   
  为官“三把握”(1)   
  汽车行驶必须有路,这是规律;汽车轮胎出了问题,就会失去平衡;汽车跑得太慢没有效率,跑得太快又容易出事,这就需要把握速度。当一名领导尤其是主要领导,犹如汽车驾驶员,也必须把握三个问题,这就是规律、平衡、适度。这三个问题把握好了,你在前进路上就会少走弯路,少犯错误。 
  ○把握规律 
  ○把握平衡 
  ○把握适度 
  把握规律 
  世界万物形形色色,千奇百怪,但都有其必然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趋势,这就是规律。有的规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却实实在在地存在着。规律不因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也不被人的好恶所左右。你能遵循它,它就能为你所用;你如违背它,它就会毫不留情地惩罚你。对一个领导者来讲,工作中最不能违背的是规律,最应该把握的也是规律。 
  最不能违背的是规律 
  我们常说,办事不要违背领导意图,实际上最不能违背的是客观规律。如果领导意图是违背客观规律的,我们顺从了,就会失败。无数事实证明,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走不通的路,重新返回来走,就要付出代价,这种代价就是规律的惩罚。规律惩罚人是不下通知的,是无情的、残酷的,它不因主观意志而改变。这种惩罚说来就来,让你没有任何准备,只能在无情的事实面前哑口无言,不得不低头叹服。 
  主观超越客观就会违背规律。建国初期,本来我国底子薄、基础差,却想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盲目追求高速度,出现了大跃进式的浮夸风,喊出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严重违背客观规律的口号,超越了当时的发展阶段,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结果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损失。 
  唯上不唯实就会违背规律。大跃进式的浮夸风并未在后来的工作中彻底消除,在向现代化进军的过程中,在所谓“产值论英雄,数字出干部”的影响下,一些地方不顾客观实际,采取高压政策,“指令”经济运行,层层压指标,月月追进度。不少基层干部为了好向上级交账,想方设法创造“历史最高水平”以显示自己的“政绩”,凭主观臆断编假数字糊弄上级。这种唯上不唯实的做法不仅给本地经济造成了损失,同时也给国家宏观决策提供了虚假信息。 
  不讲实际、盲目瞎干就会违背规律。一些地方年年植树不见树,问题在于只说栽了多少,不管实际活了多少;只重完成任务,不重实际效果,结果是植树造林变成了植“数”造“零”。还有一些地方靠搞群众运动植树,片面追求轰动效应,往往是前头栽树后头死。学大寨时期,一些地方盲目地在河道里造田,结果一场大水过后,战天斗地造的田一下子全部冲没了,河道还是河道,劳民伤财,得不偿失。 
  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就会违背规律。一些领导干部为图虚名,不顾实际,盲目地干一些“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虽然一时红红火火,热热闹闹,但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对这些人来讲,虽然一时捞到了政治资本,或“青云直上”,但给当地留下了沉重的债务包袱,人民群众怨声四起。还有的领导不考虑当地当时的实际,不调查,不研究,该做的工作没有做,该走的程序没有走,轻率拍板,盲目决策,给工作造成了很大损失。如个别乡、村,在办企业上项目时,没有请专家论证,没有搞市场调查,一时冲动就草率上马,建厂房,进设备,忙开张,结果是产品没销路,企业没效益,浪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却换来一堆废铜烂铁,这些企业最终在竞争中倒闭关门。 
  规律在于摸索 
  邓小平爱用的一个比喻叫做“摸着石头过河”。在这里,“过河”好比工作,“石头”好比规律,它伏在水中,高低大小不等,摸着石头过河,才能知道水的深浅,脚下是否踏实,才不至于一脚踩空跌进深水里。如果是趟过多次的河流,情况十分熟悉,就会知道何处水深,何处水浅,何处起伏,何处平坦,才敢放心去走。干工作也是一样,生疏的工作必有一个熟悉过程,熟悉的过程就是摸索规律的过程。“摸”就是探求,“摸”就是实践。 
  摸索规律重在探求。人们对规律的认识不可能一步到位,必须有一个探索过程。以地球围绕太阳转动的天体运行规律为例,人们一开始并未认识这一规律,相反认为是太阳绕地球转动。16世纪初,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经过长达30年的观察研究后,大胆地提出“日心说”,向代表西方神权的“地心说”提出挑战。经过许多曲折斗争之后,“日心说”终于被人们认识。现在看来,地球绕太阳转动是非常简单的常识,可人类经过了几千年的蒙昧之后,通过大胆的探索和科学的进步才得以发现这一规律。 
  摸索规律重在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多年来,我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对于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争论不休,甚至“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可是多年后,我们在实践中发现,社会主义并非十分完美,资本主义也并非一无所取,它也有许多可供借鉴的东西。在长期的实践中,资本主义社会也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吸取社会主义的先进东西,不断自我调整。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认真学习借鉴西方先进的人类文明成果,也在不断完善自己的社会制度。实际上,只要是从发展经济、增强国力、提高国民生活水平这一目的出发的,都是一条社会文明进步的实践之路。   
  为官“三把握”(2)   
  摸索规律要不怕失败。摸索规律往往伴随着无数次失败。每失败一次,都会得到些经验教训。违背规律多了,吃亏、上当、碰壁多了,人才能变得相对聪明一些,变得更加成熟一些,人的认识也才能更加接近客观规律。人为什么四十才能不惑,就是失败经历得多了,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失败并不可怕,它是人们认识规律的必然途径。比如,人们不注意环境保护,人为砍伐森林,破坏生态,这样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北方地区频见的沙尘暴天气就是自然规律对人的一种惩罚。人们从失败的教训中更加认识到植树造林、绿化环境的重要,知道了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水土不流失,才能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实事求是才能把握规律 
  坚持实事求是,是我党一贯的思想作风。实事求是就是要使我们的愿望、动机或判断、决策比较符合客观实际,比较符合事物运行的规律,进而,自觉地遵循规律,运用规律,办好我们的事情。让主观符合客观,让理论符合实际,我们的工作才能减少盲目性,减少瞎指挥,减少失误和失败。 
  实事求是就要有胆有识,敢担风险。作为一名领导者,对不切实际的事不能盲目服从,要坚持原则,敢顶压力。有时,你可能违背了上级的意图,受到了批评或处罚,但你只要在做遵循规律的事,实践会证明你是对的;有时,你可能受到表彰,戴了红花,但却做了违背规律的事,事后会被证明是错的。因此,遵循规律,需要有无私无畏的勇气和牺牲精神,敢于说真话,敢于担风险,不怕批评处分。“千秋功过,自有后人评说。”当年,彭德怀元帅在庐山会议上,就因为反冒进而被扣上右倾机会主义的帽子,但历史最终还是给他以公正的评价。 
  实事求是就要以实为本,从实际出发。事无大小,深入就实。眼睛向下看,脚步朝下走,向群众学习,向群众问计,我们才能真正了解事实的真相,才能把握事态的发展方向,才能掌握工作的主动权。办事情要量力而行,有些事情虽然是好事,但条件和时机不成熟,就不要急于去办,硬办就会出问题。干工作要因地制宜,有些外国能办的事,中国就不能办;南方能办的事,北方就行不通。主观想象是相同的,但客观上一地有一地的不同情况,不能照抄照搬。任何超越客观现实、主观臆断的行为,任何华而不实、不求实效的行为,任何刻意树立个人形象、制造轰动效应的行为,任何为眼前利益、部门或单位利益而损害长远利益、全局利益的行为,都极有可能违背规律,我们必须引以为鉴。 
  实事求是就要发扬民主,科学决策。实事求是是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前提。脱离实际、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决策,无一不是主观主义、长官意志的产物。减少决策失误,需要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多听群众的意见,多听专家的意见。重大决策,不仅要集体讨论,而且要事先经过专家的严格论证。我们要在规范决策程序上狠下功夫,确保人们敢讲真话,确保不同意见得到重视,确保人民群众和专家学者有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 
  实事求是就要身体力行,终生实践。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和工作作风。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无限的,每个人、每代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虽然我们不可能穷尽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但我们的认识却可以不断地、无限地接近客观事物。一个人一个时期做到了实事求是,不等于始终会实事求是;在一件事上做到了实事求是,不等于在所有事情上都会实事求是。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