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手记 芝麻官悟语

第23章


 
  民主集中,是平衡下级关系的原则。上下级关系,不仅是一种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且还是一种平等的民主关系。要把实行和发扬民主作为平衡下级关系的出发点,遇事同大家商量,鼓励下级发表自己的见解,善于听取下级的意见,尤其是要听取不同的意见,不搞“一言堂”,更不能武断专制,搞家长作风。这样有利于增进上下级之间的团结,构筑轻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在发扬民主的同时还要注重集中。要善于把握全局,调控整体,要有主见。对下级意见,该接受的接受,该采纳的采纳,该解释的解释,不人云亦云。没有民主就没有群众基础;没有集中就谈不上领导权威。在处理与下级关系中,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 
  以身作则,是平衡下级关系的根本。对只说不做,只要求下级做到而自己做不到的领导者,下级是不买账的。反过来,领导者处处做出榜样,即使出现一点问题,下级也会谅解,并主动补台,共同把工作搞好。领导者的行为容易被下属效仿,领导者做出榜样,就会带动部下。同时,领导者还必须带头搞好人际关系,尊重自己的上级,自觉服从上级指挥,圆满完成上级交付的各项任务。只有这样,你的下级,才能像你一样尊重上级。 
  关心部属,是平衡下级关系的基本要求。从政治上、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部属,是领导者平衡下级关系的基本功。有的领导往往抓具体工作多,过问思想少;使用部下多,帮助部下少;严格要求多,关心体贴少。这样时间一长,部属就可能产生牢骚和不满,对领导者产生这样那样的偏见,挫伤部属的工作积极性,疏远领导与部属的关系。因此,作为领导者,对部属的思想状况和心理需求,要尽量做到了如指掌,真心实意地为他们办实事,在不违反政策原则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满足部属的要求。只要尽心尽力关心部下,即使有些事做不到也会得到部属的理解。 
  把握分寸,是平衡下级关系的重要方面。领导者与下级要保持适当距离。当领导的,对下级要平易近人,真诚相待,但关系不能处得过近,不分你我。尤其注意不为感情所左右,不拿原则作交易。高高在上,盛气凌人,就会脱离群众;但过分亲近,无话不谈,可能使领导者与自己喜欢的下属关系变得庸俗,对之失之公正。“近则庸,疏则威”,“仆人眼里无将军”,“阎王爷不跟小鬼称兄道弟”,说得都是这个道理。 
  平衡同级关系 
  同级之间,尽管职务职责不同,但工作是一个整体,彼此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同级之间,既有共同目标,又有各自的分工;既需要相互支持,又蕴藏着彼此的竞争。领导者在平衡同级关系中应做到: 
  以诚相待。同级中的任何一个成员,都期望有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期望与其他成员和睦相处,在心情舒畅的环境下工作。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以诚相待,与人为善,以自己的诚心去换取他人的实意。同级成员,作为领导者都是为着同一目标工作的,没有理由不与他人友好相处。要真诚地对待同级,关心同级。当同级取得成绩、事业得到发展时,应真诚地感到欣慰并表示祝贺;当同级遭受挫折时,应当主动地予以关心和表示同情;当同级遇到困难时,应当积极地帮助加以克服。反之,如果对同级的成绩讥笑挖苦,对同级的挫折幸灾乐祸,对同级的困难置之不理,那就会伤害对方的情感,影响彼此之间的关系,对自己没有一点益处。 
  积极配合。配合,既要有合作精神,又要有补台意识。任何一个部门及领导者,都需要其他部门和领导的配合,那种“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状况和“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同级之间应当积极主动配合,以求取得最佳整体效应。同级之间还应当相互支持和关心。当同级有错误时,应当尽力挽救一下;当同级出了纰漏时,应当主动地弥补一下,而不能视而不见,见而不帮,帮而不力,更不能看笑话或“落井下石”。   
  为官“三把握”(5)   
  见贤思齐。同级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存在着竞争。处理同级关系,要有“容人之长”的胸怀。同级之间,由于资历、阅历和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不同,每个人在能力、水平、气质、修养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对此,应当积极地向贤者看齐,虚心拜贤者为师,切忌以己之长比人之短,拿己之优比人之劣;更不能嫉贤妒能,采取不正当的方式和手段“挤”别人,来个“我不行你也别行,我不强你也别强”。 
  宽容大度。一个领导者要有宽广的胸怀和气量,对于别人的缺点和短处应能予以包容,并想办法用自己的长处去弥补。当然包容并非无原则的迁就,而是在非原则问题上宽容对方。这一点,对处理好同级关系尤为重要。实践证明,领导者越是宽容大度,就越能与同级搞好关系,而一个心胸狭窄的人,是不会有很多支持者的。宽容别人是一个领导者的可贵素质。 
  掌握分寸。同级之间,应当分清职责,掌握分寸,不争权力,不推责任。属于别人职权之内的事,不去干预;属于自己的责任,也决不推卸。本来不应由自己处理的事情,决不争着去管;应由自己分管的工作,也不请人点头划圈。特别要克服那种见好事就争、遇难事就推的做法。同级之间,分清职责,这个分寸要把握好。 
  在不平衡中求平衡 
  不少领导者常为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而感叹或烦恼,有的甚至被关系网缠住手脚而翻车、落马。领导者都希望有个良好的人际环境,都希望到矛盾少的部门去工作,然而,这往往是不可能的。因为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所以这就需要领导者善于从不平衡中求得平衡,不断把握平衡,解决矛盾。 
  世上没有永远的平衡。平衡应当理解为一个动态概念。比如人的吃饭,应饥饱平衡,吃饱了,但经过四五个小时的消耗又饿了,出现了不平衡,这时又需要进食。夫妻关系不错,恩恩爱爱,是一种平衡,但某一天闹别扭,谁也不理谁了,出现了不平衡,过几天和好了,又归于平衡。所以说,平衡是动态的,永远的平衡是不存在的。 
  一个领导者,要处理好各种关系,就要善于把握大的方面的动态平衡。不要担心局部小的方面的不平衡或者大的方面的暂时不平衡,关键是要有能力控制局面,使工作保持大体上的动态平衡。以提干和奖惩为例,一个单位新提拔一个领导,总会出现暂时的不平衡,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说法。但过一段时间,新提任的领导工作搞好了,大家认可了,就又出现了平衡。一个单位如果不是奖惩分明,必然会使懒人更懒,勤快者也不再勤快,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好的人心里一定不平衡。奖勤罚懒的措施会使懒人一时感到难堪,好像失去平衡,但这恰恰是整体需要的动态平衡。由此可见,平衡不是抹平,平衡不是平均。 
  平衡常常会被打破,在不平衡中求平衡,事物才能发展。这就像人站立不动时身体是平衡的,但如果要跑起来,必须先使身体前倾,造成不平衡。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的政策也是同理,先打破平衡,有了差别,才会形成你追我赶的新局面,在竞争中求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事物就是在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反复交替过程中发展的。 
  一个领导者,在处理与上级、下级和同级之间的关系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必然导致原有关系的不平衡。领导者平衡关系的艺术,就集中体现为妥善解决各种矛盾和冲突,重新建立起和谐的平衡关系。“中庸”是什么?“中庸者,用中也。”“执其两端用其中”,这正是最好、最有效的平衡。关系平衡了,领导者工作起来,就会减少各种阻力,拥有更多的支持者。这样,领导者就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顺利开展工作。 
  把握适度 
  干什么事情都得有个“度”,达不到这个“度”不行,超过这个“度”也不行,过与不及,都是偏差。适度,是一种追求、一种水平、一种境界。领导者的本事就体现在做人做事能把握“度”,做到恰到好处,适可而止,不偏不倚。 
  适度就是恰到好处 
  做饭讲火候,是用急火炒、中火烧还是慢火炖,要因“食”制宜。火候太大或太小,要么烧焦煮糊,面目全非;要么不熟不烂,出不来应有的色香味。眼科医生给病人做白内障手术,下刀深浅要适度。下刀过浅割不透白内障,下刀过深就可能损坏眼球。同样,领导工作要求恰到好处的地方很多,比如,制定目标打算、评价功过是非、解决复杂问题等,都要恰到好处。 
  领导者制定目标打算要恰到好处。如果目标定得太高太大,贪大求洋、好高骛远,脱离了当时当地的实际,超过了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即使你如何描绘、如何宣传,群众的热情也不会被点燃,目标实施势必受阻;相反,如果目标定得太低太小,过分地强调困难和问题,致使目标一般化、平庸化,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必然受到影响。“跳起来摘桃子”的目标才是适中的。这样一个目标,既是可以充分调动人们“欲望”的目标,又是必须付出努力方可实现的目标;既不至于因目标太高、手段难及而失去信心,又不至于因目标太低、唾手可得而失去“胃口”。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