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史并不如烟

第193章


张昌宗和张易之连忙给武则天跪下,大呼冤枉,而此时魏元忠则在一旁冷眼旁观。
武则天看了魏元忠一眼,冷冰冰地说了一句:“魏元忠,你可以走了!”
两年后,武则天果然想起了魏元忠,他的话,果然应验了。
第八十八章 得意忘形
穷人暴富,得意忘形,这两句话用在张昌宗和张易之兄弟身上,非常合适。
如果兄弟俩是有心机的人,或许还会有些许收敛,然而,性格决定命运,两个同样张扬的人选择了及时行乐、享受生活,于是便一步一步接近了自己的坟墓。
在接近自己坟墓的同时,他们一度感觉良好,因为他们的身边围绕着一批让他们心情愉悦的人。
曾经有一个经典的手机短信这样写道:“一个单位里的人,就如同爬在同一棵树上的猴子,下面的人看到的永远是上面人的屁股,而上面的人看到的永远是下面人的笑脸。”
现在张昌宗和张易之兄弟只需要看武则天一人的屁股,而回过头去,迎接他们的几乎都是笑脸。
御史中丞宋璟却是少数几个不给张昌宗、张易之笑脸的人。
在一次宫廷宴会之上,身为奉宸令(内宫亲卫管理官)的张易之位置在宋璟之上,然而张易之一直对宋璟比较敬畏,因而便做出礼让的姿态,请宋璟坐自己的位子。
张易之说:“先生是当代第一人,怎么能坐在我的下首呢?”
宋璟平静地回应道:“我的才能和能力都很一般,张卿却认为是第一,什么原因?”
就在这时,天官侍郎(文官部副部长)郑杲走了上来,对着宋璟说道:“宋先生怎么能称五郎为卿呢?”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卿”在唐代是有其特殊使用背景的,一般用于官职高的人称呼官职低的人,而“郎”则用于身份卑微的人称呼身份高贵的人,比如奴仆称呼主人。
郑杲如此问宋璟,便是觉得宋璟对张易之不够尊重。
这时宋璟表现得依然平静,他对郑杲说:“就官位高低,我是御史中丞,正四品,他是奉宸令,从六品,难道我不应该称他为卿吗?倒是你,你不是张易之的家奴,为什么要称他为郎呢?”
闻听此言,郑杲面红耳赤地走开了,旁边的官员都为宋璟捏一把汗:按官位而言,宋璟确实可以称张易之为卿,然而张易之的背后可是当今皇帝,得罪张易之便是得罪皇帝。
宋璟没有再看张易之,而是自顾自地坐到了自己的位置上,张易之尽管恨得牙根发痒,也只能暂且按下不表。
也幸亏宋璟有才,武则天比较爱惜,不然,几个宋璟也不够张易之收拾。
除了宋璟,朝中有骨气的官员实在不多,多数官员都向张昌宗和张易之摇尾乞怜,中书令杨再思就是其中的典范。他不仅奉承张昌宗和张易之,对二人的兄弟照样恭敬无比。
司礼少卿(祭祀部副部长)张同休是张易之的哥哥,曾经有一次设宴款待朝中高官,酒至半酣,张同休开起了杨再思的玩笑:“哎,我怎么看张先生的长相像高句丽人呢?”
高句丽在唐代被视为蛮夷,相比于唐人要显得略低一等,张同休这么说便是拿杨再思开涮,正常的人是接受不了的,这相当于人格侮辱。
杨再思“腾”地站了起来。
他随即用纸剪了一个帽子,扣在了自己的头上,然后把自己的三品紫色官袍脱下来反穿,在宴会上跳起了高句丽舞蹈。参与宴会的人看到杨再思如此滑稽纷纷大笑,张同休笑得格外开心。
跳完之后,杨再思回到座位上,这时有人奉承张昌宗长的清秀,说道:“六郎面庞很像荷花。”
杨再思接过话头:“哎,怎么能说六郎面庞像荷花呢,要我看,却是荷花像六郎。”
人可以无耻,但不能无耻到这个地步。
试想,连中书令都无耻到这个地步,其他朝廷官员对于张昌宗、张易之兄弟会奉承到什么地步。
就此,张氏兄弟产生了错觉,他们以为眼前的一切都是应得的,他们配得上这样的场面。
真的配得上吗?
第八十九章 兵变前奏
公元704年,武则天八十岁,这一年她患病了,而且病的比较严重。
形势就此微妙起来。
在武则天患病期间,宰相们已经连续几个月不能看到她,只有张昌宗和张易之兄弟往来传令,他们负责照料武则天的起居。
朝中上下对此议论纷纷。
天官侍郎(文官部副部长)崔玄暐在武则天病情稍缓时上了一封奏疏,奏疏中写道:“皇太子和相王仁慈聪明,孝顺友爱,他们足以侍候陛下起居,况且皇宫事关重大,还是不让外姓人出入为好。”
崔玄暐的意思很明确,就是让武则天信任自己的两个儿子,而不是一味宠信张昌宗和张易之,毕竟儿子比外人还是更值得信任的。
然而奏疏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结果,武则天只是淡淡地回应道:“知道了,我理解您的厚意。”
就此按下不提。
武则天为什么宁可信任张昌宗和张易之也不信任自己的儿子呢?
因为她心里有鬼。
总共4个亲生儿子,老大李弘莫名其妙地死掉,老二李贤被她勒令自杀,老三李显被她拘押了十四年,老四李旦被她放在冷板凳上冷了十四年,四个儿子在她的手上都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换做是你,你敢将自己晚年的生活交给儿子吗?
在中国古代,凡是皇帝病重便是政治动荡的临界点,现在武则天病重,张昌宗和张易之掌权,大周王朝的政治到了变革的临界点。
洛阳城上空的空气由此紧张了起来。
一方面张昌宗和张易之终于看到了自己末日的来临,他们意识到武则天将要不久于人世,他们想提前有所准备;一方面拥护李显的人也在忐忑不安,尽管李显已经是皇太子,然而连武则天的面都见不到,谁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即使张昌宗和张易之不做乱,别忘了还有一个武三思呢,万一武则天临终变卦,把皇位传给武三思怎么办?
无数种猜测,无数种结局,究竟该怎样解决目前的困局呢?
忠于李显的官员们开动起脑筋,他们想利用规则,把张昌宗和张易之从武则天的身边赶走。
不久他们找到了机会,有人举报张昌宗曾经找法术师李弘泰看过相,而且准备在定州建造佛像,期待卦象灵验。
这个举报非常致命,如果属实,张昌宗的不臣之心已经跃然而出。
得到消息的武则天命中书侍郎韦承庆、司刑卿崔神庆、御史中丞宋璟联合调查,没想到这次调查,三个人却分成了两派:韦承庆和崔神庆是挺张派,宋璟是倒张派。
经过调查,韦承庆和崔神庆的结论是这样的:“张昌宗确实看过相,不过已经禀告过皇上了,按照自首免刑的原则,免予处罚。法术师李弘泰妖言惑众,应该法办。”
这是放过阎王,拿小鬼顶罪。
御史中丞宋璟并不这样认为,他坚决地抓住了张昌宗这个阎王,于是便给武则天上了一道奏疏:“张昌宗已经得到陛下的宠爱,还要去看相,意欲何为?根据李弘泰的交代,张昌宗卜卦的结果是纯乾卦,天子之卦。如果张昌宗认为李弘泰妖言惑众,为什么当时不抓李弘泰送交官府?现在虽然张昌宗奏报圣上,但其依然居心叵测,需要继续追查。”
奏疏上去之后,武则天没有反应。
宋璟继续上奏,武则天依然维护着张昌宗,不仅如此,还要调宋璟去外地查案,将张昌宗案无限期搁置。
武则天的安排被宋璟拒绝了,宋璟还在顽强地坚持着。
与此同时,司刑少卿桓彦范也上疏武则天,要求严办张昌宗,然而还是被武则天拒绝了。
不久之后,在宋璟的坚持下,武则天终于同意将张昌宗下狱,接受宋璟的审问。
胜利似乎只有一步之遥。
只是别高兴的太早。
就在宋璟对张昌宗开始审问不久,武则天的圣旨到了--赦免张昌宗,召张昌宗进宫面圣。
闹了半天,人家是逗你玩呢。
此时身为御史中丞的宋璟只能不断叹息:只恨没早点把那个小子的脑浆子打出来,又让他给跑了。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文斗已经陷入绝境,能够解决问题的只有兵变。
第九十章 光复大唐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
现在八十岁的张柬之选择爆发。
在张柬之的组织下,一些人为了同一个目标走到一起来,这些人包括秋官侍郎(司法部副部长)张柬之、天官侍郎(文官部副部长)崔玄暐、中台右丞(国务院右秘书长)敬晖、司刑少卿(最高法院副院长)桓彦范、相王府司马袁恕己,他们共同组成了兵变的核心。
五个人定下兵变计划之后,张柬之又找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对于兵变能否成功至关重要。
这个人便是右羽林军大将军李多祚。
李多祚其实不是汉人,他原本是一位靺鞨酋长,后来归顺唐朝,因为屡立战功深受李治和武则天的赏识,辗转升迁便升迁到右羽林军大将军,负责守卫皇宫。
在之前的接触中,张柬之知道李多祚非常重感情,言语之中经常提及李治对自己的恩德,思慕之心溢于言表,张柬之由此认定,这是一个心向李唐王朝的人。
张柬之找到李多祚,双方交谈了起来。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