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史并不如烟

第195章


在这十个月中,太子李显继位,然后每隔十天前往上阳宫探视;
在这十个月中,李显恢复了李唐王朝,武则天一手开创的大周王朝便在无声无息中覆灭;
在这十个月中,李显将郊外祭祀、祖庙祭祀、官员名称全部改回公元683年时的旧称,同时将首都从洛阳迁回长安。
武则天的痕迹正在渐渐消除,她也在渐渐被人遗忘。
回望来时的路,武则天的路称得上波澜壮阔:从公元637年到公元705年,她用68年的时间在李唐王朝的上空画了一个圈,公元637年她还只是13岁的少女,而公元705年,她已经是风烛残年的81岁老人了。
过去的一幕幕不断在她的脑海中闪回,有公元637年的进宫,有公元650年的二进宫,有与王皇后、萧淑妃后宫争宠的一幕幕,也有与李治同治天下的日日夜夜,更让她刻骨铭心的是公元690年九月九日的登基称帝,她做到了前无古人的事情,至于是否后无来者,已经不是她关心的事情了。
凯撒说“我来了,我看到了,我征服了”,或许武则天会说,我早做到了。
该如何评价武则天的一生呢?
或许一串数字可以略见一斑:
在武则天逝世这一年,全国总户数达到615万户,人口3714万,无论是比太宗的“贞观之治”还是高宗李治统治的末年,这个数字都有大幅提高;
或许一些开天辟地的事情可以略作说明:
科考在武则天时代开始真正兴旺;
考试糊名防止作弊从武则天开始;
殿试考生由武则天开始;
这些还只是武则天所有事迹的冰山一角。
公元705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女皇武则天在上阳宫去世,享年八十一岁。
她在遗诏里对后事做如下安排: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王、萧二族及褚遂良、韩瑗、柳奭亲属皆赦之。
同时,武则天诏令在自己的身后要立一块碑--无字碑。
有人说武则天立无字碑是因为狂妄,她自认为自己的功绩已经无法用文字书写;
有人说武则天立无字碑是因为纠结,她不知道自己的一生究竟该如何总结;
有人说武则天立无字碑是因为心计,她故意留下无字碑,让千古风流任后人评说;
有人说武则天立无字碑并非本意,是中宗李显发泄对母亲的怨恨,故意立碑却不写已经拟好的碑文;
有人说,这是一个开天辟地名垂青史的女皇;
有人说,这是一个蛇蝎心肠手中沾满他人鲜血的恶毒女人。
千人千面,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武则天。
如今,洛阳的龙门石窟有一尊卢舍那佛,相传是武则天捐资建造,相传建造大佛时工匠在心中把武则天当成了模特。
如果这一切属实,有机会可以去一趟龙门石窟,看一看卢舍那佛,看一看,你能看到武则天的那张脸。
第九十二章 有赏有罚
兵变成功,参与的人得到了封赏。
张柬之升任夏宫尚书(国防部部长),崔玄暐升任内史(最高立法长),袁恕己参预政事,敬晖、桓彦范出任纳言(最高监督长),以上五人全部晋封郡公。
李多祚被封为辽阳郡王,王同皎升任右千牛将军,李湛升任右羽林大将军,封赵国公,其余参与官员全部论功行赏。
有赏的自然便有罚的,殿中监(宫廷总管)田归道便是其中的一个。
说起来,田归道其实挺冤,他的冤在于对政变并不知情。
当时田归道率领千骑卫士营驻防在玄武门,事前没有参与预谋,他不知道兵变即将发生,也不知道兵变到底是支持谁,因此当参与政变的敬晖向他索要千骑卫士营时,他拒绝了。
这次拒绝,让田归道惹上了麻烦,兵变之后,敬晖要处死他。
田归道心里不服,也很委屈,便据理力争,然而争执到最后,还是被免除官职,打发回家。
就在田归道心灰意冷准备安心当一个老百姓时,意外出现了,李显居然又将他召回,委任为司仆少卿(畜牧部副部长),理由是他不畏强权,关键时刻能够据理力争。
从这个任命来看,李显的脑袋有些糊涂,仅仅据理力争就是看重田归道的理由?
其实依我看,应该褒奖田归道的拒绝,这次拒绝其实是一个不知情臣子的本分,这是在忠于职守,而忠于职守是应该嘉奖的。
仅仅从这次嘉奖来看,李显是个没有领导能力的人,一个滥好人而已。
不过,即使李显是个滥好人,有些人他还是不想放过的。
在李显继位后不久,凤阁侍郎韦承庆被贬为从九品的高要县尉,正谏大夫房融被开除官籍,流放高州,司礼卿崔神庆被流放钦州,这些人都是当年依附张昌宗和张易之的人,现在他们的树倒了,猢狲也该散了。
公元705年二月十四日,李显向自己的妻子韦氏兑现了自己当初的诺言,他终于咸鱼翻身,而他的妻子也将与他共享富贵,同时不受拘牵。
这一天,李显封韦氏为皇后,追赠韦氏的父亲韦玄贞为洛王,韦氏的母亲为洛王妃。
追赠诏书一出,舆论哗然,此前曾经有武则天追赠武士彟为太原王的先例,现在当朝皇帝居然又追认岳父为洛王,这本身就不符合规矩,因为历代王朝很少封外姓为王,更何况是对王朝没有任何功劳的韦玄贞。
对此,有人上疏建议韦皇后应该主动辞让,以增加自己谦虚的美德,然而奏疏上去了,如泥牛入海,李显不做回应,韦皇后更是心安理得。
以追赠洛王为起点,心比天高的韦皇后开始了以婆婆武则天为原型的模仿秀,她不想再做平淡的女人,她也想做武则天那样的女人。
榜样的力量。
从李显登基之后,韦皇后便开始复制武则天的道路,而且起点比武则天高,她跳过了代为批改奏章的环节,直接到了“垂帘听政”的环节。
每次上朝,李显在前,韦皇后在后,中间设置帷帐,两人共坐于金銮大殿。李显对此习以为常,韦皇后同样心安理得,于是两圣临朝在李治和武则天之后再次出现。
纳言桓彦范不干了,他首先表示反对,他给李显上了一道奏疏:这是“牝鸡司晨”,以阴御阳,违反天意,以女欺男,则违反人意,希望韦皇后退回后宫。
李显照样不理,又一头泥牛入了海。
要说韦皇后的模仿秀也很怪,她几乎模仿了武则天的各个环节:武则天有一位交往密切的薛怀义和尚,她同样有一个交往密切的和尚,这个和尚叫慧范。
原本慧范投靠的是张昌宗和张易之,不过同时与韦皇后也保持着联系,算是脚踏两只船。后来张昌宗那条船没了,慧范就认定了韦皇后这条船,韦皇后也投桃报李,对外宣称慧范在诛杀张昌宗的过程中有功,并因功擢升为从三品的银青光禄大夫,封上庸县公。(天知道慧范立过什么功)
桓彦范又忍不住了,他再次上疏,请求诛杀旁门左道的慧范,然而又遭到了李显的冷处理,海里又多了一头泥牛。
到此时,桓彦范才发现,要想让这个皇帝听进去点建议,还真难。
第九十三章 最大的隐患
论功行赏,普天同庆,众人沉浸于成功的喜悦之中,然而在喜悦的背后,其实还有隐患,最大的隐患便是武三思。
众所周知武三思是武氏势力的代表,虽然武则天已经交出了皇位,但是武三思还在,只要这个人在,必定国无宁日。
最先看透潜在危险的是洛州长史薛季昶,早在逼宫武则天时,薛季昶就想到了武三思,在他看来,武则天和武三思就是射进李唐王朝的一支箭,逼宫武则天只是将这支箭的箭杆剪断,而武三思这个箭头依然留在王朝的体内,如果不除,迟早是祸患。
诛杀完张昌宗和张易之,薛季昶马上找到张柬之和敬晖说:“二凶虽除,吕产、吕禄犹在,去草不去根,终当复生。”
薛季昶指的吕产、吕禄就是武三思等人,他的意思是索性一鼓作气把武三思收拾掉。
然而他的建议没有被张柬之和敬晖采纳,张柬之他们以为大事已定,武三思不过是砧板上的肉,还能做什么呢?再说杀的人已经够多了,多杀没有好处。
眼看自己的建议不被采纳,薛季昶叹息说:“我不知道自己会死在哪里了!”
在薛季昶之后,还有一个人看出了隐患,这个人是朝邑县尉刘幽求,在后来的岁月里,刘幽求曾经跟随李隆基参加了两次政变,都获得了成功,这说明刘幽求这个人眼光很独到,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刘幽求对桓彦范和敬晖说:“武三思还在,你们这些人就注定死无葬身之地,如果不早点动手,后悔就来不及了。”
桓彦范和敬晖依然不为所动,他们以为自己已经胜券在握,武三思这个落水狗还能折腾出什么呢?
有些事情一错过,便是永远,对于桓彦范和敬晖而言,这次错过,就把自己的一辈子就搭进去了。
在张柬之和桓彦范这些人的眼里,武三思就是一条落水狗,失去姑姑武则天的庇护,他连条狗都不如。
然而令张柬之和桓彦范始料未及的是,武三思很快活了过来,然后快速地游上了岸,因为他找到了新靠山。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