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史并不如烟

第209章


从这时起,李唐王朝完全走进李旦的时代,太子李隆基也在享受着自己的太子生活,对于眼前的一切他很满意。
如果不是祖母武则天打乱了李唐王朝的正常秩序,父亲李旦这个排行最小的儿子怎么会继承大统呢?如果不是祖母颠覆了正常的纲常,自己这个排行第三的皇子怎么可能成为太子呢?看来生活中的变化也未必是坏事,至少自己和父亲就是生活的受益者,只是受益的背后,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过去了就过去了,人还是要活在当下。
在李旦和李隆基的努力下,李唐王朝的秩序基本恢复,而李旦起用的姚崇和宋璟已经表现出良相的潜质,短短几个月他们就已经清退了大量的“斜封官”,官场风气大为改观,看来还是事在人为。
一切的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李隆基只是有些隐隐担忧,父亲这个皇帝当的还是没有底气,每逢宰相向他汇报,他居然先问跟太平商量没有,然后再问与三郎(李隆基)商量过没有,一点都没有自己的主见。
想到这里,李隆基叹息一声,看来性格真的是与生俱来,靠后天的改变实在太难。
李隆基不再去想父亲,他转而想起了姑姑太平公主,自从父亲登基以来,姑姑在朝中越来越红,朝中宰相甚至都由她指定--七个宰相有五个出自她的推荐,她是不是对朝政太热衷了?
或许姑姑身上有祖母的遗传,所以她想学习祖母,然而毕竟时代不同了,祖母和韦皇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难道姑姑还想还原那个时代?
不行,绝不行!
天下是李家的天下,天下是高祖太宗底定的天下,李唐王朝的皇权绝不允许他人染指。
或许,我应该做点什么了,李隆基暗自对自己说。
请看下部《开元盛世》。
唐史并不如烟第四部:开元盛世
第一章 姑侄恩怨
姑侄恩怨六味地黄丸中国大历史中曾经有过这样一位神奇的人物:他本人当过皇帝,他的父亲当过皇帝,他的儿子当过皇帝,他的弟弟当过皇帝,他的侄子当过皇帝,最要命的是,他的母亲居然也当过皇帝!于是乎,善于联想的人们就送他一个称号:六味地黄丸(六位帝皇)。
这个神奇人物是谁呢?唐中宗李显是也。
不过,如果按照这个逻辑推理的话,其实这个荣誉称号同样适用于唐睿宗李旦:本人当过皇帝,父亲当过皇帝,儿子当过皇帝,哥哥当过皇帝,侄子(温王李重茂)当过皇帝,母亲(武则天)也当过皇帝。
综合评定:六味地黄丸。
如此算来,李显、李旦哥俩就成了中国大历史中硕果仅存的两粒六味地黄丸,除了他俩,再也找不出第三位!绝版!一辈子能得到绝版的评价,看起来是多么幸运,然而具体到李显和李旦这哥俩身上,幸运二字又显得那么沉重。
在很多人看来,李显和李旦哥俩就是一对苦命TWINS,人生的过程虽不尽相同,人生的苦涩却一脉相连。
先说哥哥。
中宗李显先是受制于母亲,后又受制于自己的皇后。
人生评语:憋屈。
弟弟呢?他也好不到哪去:先受制于母亲,后受制于妹妹,最后居然又受制于儿子。
人生评语:更憋屈!记得上高中时曾经做过一道语文题。
题面:吃不到苦的苦比吃到苦的苦还要苦。
问题:请解析题目中几个苦字的具体含义。
这不是绕口令,而是一道分析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做一下。
如果把上面的句式套到睿宗李旦的头上,就会形成这样一句话:看不见憋屈的憋屈比看得见憋屈的憋屈还要憋屈。
写到这里,估计很多人会问,睿宗李旦真的有那么憋屈吗?这个真的有!关于李旦的第一段憋屈,在上部《武后当国》中已经提到过,在此按下不表。
让我们将镜头摇到公元710年六月二十七日之后的一天吧。
场景:长安皇宫之中中年男人问下属官员:这事跟太平商量过了吗?官员回答说:商量过了!中年男人又问:跟三郎商量过了吗?官员再答:商量过了!中年男人不再言语,提笔签字。
镜头推近:龙飞凤舞的两个大字——同意。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都看出来了,这个中年男人便是李旦。
这样的场景,想必他是无比熟悉的,因为他的皇帝生涯几乎就是此场景的不断重复:跟太平商量过了吗?跟三郎商量过了吗?在他的心中,第一个当家的是太平公主,第二个当家的是儿子李隆基,而他自己,只不过是一架签署同意意见的机器罢了。
皇帝当到这个份上,惟有长叹息!谁是主角明明自己是皇帝,却要听命于自己的妹妹和儿子,这是为什么呢?答案还得从唐隆政变找。
众所周知,李旦之所以能再次登上皇位,是因为在之前发生的唐隆政变中,原本手握权柄的韦皇后被诛杀,而被韦皇后推上皇帝宝座的李重茂则被拉了下来,这唯一的皇帝宝座才有了空缺。
那又是谁把李旦推上了皇位呢?《旧唐书》和《新唐书》将主要功劳归到了李隆基身上。
根据这两本史书的记载,是李隆基率先萌发了政变的念头,然后经过一系列运作之后,最终政变成功,李旦才得以登上皇位。
正所谓儿子栽树,老子乘凉,李隆基的确功不可没。
这一幕是不是有点眼熟?是不是跟李渊、李世民父子有些相似?都是儿子运筹帷幄,老子坐享其成,最终老子沾了儿子的光。
真是老子沾了儿子的光吗?谁信谁天真!历史的真相是:开创唐朝,李渊居功至伟;睿宗李旦登基,最大的功臣则是他的妹妹太平公主。
李隆基和曾祖父李世民一样,他们亲自过问了国史,并且授意篡改了国史:在李世民的笔下,他是开创唐朝的第一功臣;在李隆基的笔下,他是拥立父皇的第一功臣。
他们是功臣不假,但都并非第一功臣。
为了政治上的需要,他们把自己塑造成第一功臣,而原来的第一功臣自然被拉下了马,一抬手便被扔到了历史的故纸堆里。
吹开历史故纸堆上的灰尘,让我们看一看到底谁是唐隆政变的主角。
公元710年的李隆基,年龄二十岁,职位卫尉少卿,身份为相王第三子;公元710年的太平公主,年龄四十多岁,身份为本朝权势最大的公主。
在这一年,发生了唐隆政变,我们要问谁是主角?在中国历史上,发动政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想成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有权;第二,有钱。
这两个条件太平公主都具备了,而李隆基却两手空空。
论职位,他只是卫尉少卿,掌管军事器械的从四品官员,相当于现在的副司局级;论财富,他的父亲李旦一直不受待见,先是受武则天排挤,后是受李显排挤,因此注定自己的财富水平非常一般。
何以见得?可以从一顿生日寿面说起。
有一年正赶上李隆基过生日,他正巧来到了老丈人王仁皎家。
眼看女婿上门,又赶上生日,王仁皎就准备给李隆基做一顿生日寿面。
然而,此时的王仁皎,是罗锅上山——钱紧,窘迫得很。
说出来你可能都不相信,这位王岳丈虽说也是皇族贵戚,可家里却一贫如洗,穷到了什么程度呢?家里连面粉都没有了。
万般无奈之下,王仁皎只好从身上脱下了自己的紫色半袖衣服,到外面把衣服卖了,然后买了一些面回来,这才给女婿做了一顿生日寿面。
试想,如果李隆基手里有钱,何至于让老丈人家窘迫到做顿寿面都得卖衣服的地步呢?总结陈词:李隆基当时没什么钱。
让这么一个两手空空的青年去发动一场改朝换代的政变,这不是创业,而是自杀。
然而,偏偏这个两手空空的青年获得了最后的成功,这又是为什么呢?答案很简单——他得到了一个人的支持。
而这个人就是他的姑姑太平公主。
原本太平公主的日子过得风生水起,无论是在母亲武则天的时代还是哥哥李显的时代,她都是炙手可热的显贵人物。
然而在李显死后,太平公主的日子便没有了阳光:皇后韦氏揽走了所有的大权,并在各个要害部门都安插进了韦氏子弟,这让太平公主的心情跌落到谷底。
显而易见,只要韦皇后执政,太平公主就得靠边站,想恢复往日的辉煌,门都没有。
就在这个时候,李隆基找上了门,姑侄二人在政变的问题上一拍即合。
在这之后,太平公主派自己的儿子薛崇简跟李隆基一起策划政变,四处联络。
此时的李隆基不再是孤家寡人,他的背后,站着根基深厚的太平公主,他的身边则常跟着表弟薛崇简。
只要薛崇简跟他一起出现,便意味着行动得到了太平公主的支持。
单单一个李隆基闹腾,或许也能引发一些震动。
而一个背后站着太平公主的李隆基,却能让大唐王朝天翻地覆,最后的政变,恰恰验证了这一点。
说到这里,让我们再来重新审视一下唐隆政变吧:如果把唐隆政变比做一场战役,那么李隆基就是冲锋在前的敢死队长,太平公主则是坐镇后方的总司令。
当一场战役取得最后胜利,你说最大的功劳应该归在总司令的头上,还是敢死队队长的头上呢?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