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史并不如烟

第261章


相比而言,《新唐书》说的基本是实情:有人跟李隆基说,寿王妃杨玉环资质很好,值得纳入后宫。
李隆基召见之后,对杨玉环一见倾心。
为了掩人耳目,李隆基决定先做一个缓冲,便安排杨玉环自愿出家当道士,法号太真。
也就是说,在李隆基倾心于杨玉环后,杨玉环才从寿王妃摇身一变变成了法号太真的女道士。
严格说来,从寿王妃到女道士,也不是一瞬间完成,中间可能隔了将近一年。
开元二十八年正月,李隆基前往骊山温泉。
从这时起,杨玉环可能已经到了李隆基身边,此时她的身份还是寿王妃,而她陪伴的不再是她的丈夫,而是她的公公。
开元二十九年正月初二(陈寅恪先生考证),李隆基向天下发布了《度寿王妃为女道士敕》:圣人用心,方悟真宰。
妇女勤道,自昔罕闻。
寿王瑁妃杨氏,素以端懿,作嫔藩国。
虽居荣贵,每在精修。
属太后忌辰,永怀追福。
以此求度,雅志难违。
用敦宏道之风,特遂由衷之请。
宜度为女道士。
李隆基的大体意思是说:正值他的生母窦太后忌辰,杨玉环愿意出家修道为窦太后祈福,特此批准,昭告天下。
话说得冠冕堂皇,事做得无比龌龊。
这道敕书,说白了就是李隆基自说自话的一块遮羞布,同时也是先上车后买票策略中的补买车票。
这一年李隆基五十六岁,杨玉环二十二岁,一段跨越三十四岁年龄差距的旷世畸恋,就此拉开了帷幕。
恩宠无双开元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宁王李宪走完了自己的人生路,享年六十二岁。
对于大哥的去世,李隆基非常悲痛。
悲痛的同时,他接到了一封奏疏,看完后,他的脸一阵红,一阵白。
奏疏是寿王李瑁上的,他说,想为养父宁王李宪守孝三年。
守孝三年,是儿子应尽的义务,然而寿王李瑁只是李宪的养子,按道理没有这个义务:如果能够守孝三年,那是孝心可嘉;如果不能,也无可厚非。
偏偏李瑁提出了守孝三年!这是仁孝的表现,也是让李隆基难堪的表现。
或许在经历了竞争太子失利、王妃被撬一系列打击之后,李瑁在心中已经宣判了作为父亲的李隆基死刑,只是他不能表现出来,只能用为养父守孝的方式来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
李隆基同意了,同时也非常恼火,因为这样一来,李瑁就将了他一军:想要跟杨玉环名正言顺,至少还得再等三年。
三年之期从何而来?从李瑁的守孝三年而来。
杨玉环之前是寿王妃,李隆基让她自愿出家,这样就成了李隆基的女人,而寿王妃的位置却空了出来,极其扎眼地空在了那里。
当务之急,必须尽快把寿王妃的空缺补上,不然普天下都知道李隆基撬了自己的儿媳。
李瑁守孝三年,三年内便无法娶妻,寿王妃的位置便会一直空缺,碍于最后的颜面,李隆基和杨玉环也只能跟着等。
这三年中,他们之间没有任何名分,有的只是见不得光的地下情。
这三年中,三个人都在煎熬:李瑁顶着父亲给的绿帽子煎熬;李隆基顶着扒灰的帽子煎熬;而杨玉环则在两个男人的夹缝中煎熬。
在煎熬中,李隆基决定改元,决定从明年起,放弃已经使用了二十九年的开元年号,改元天宝。
为什么要改为天宝,李隆基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或许是因为使用开元的年号太长了,或许是出于道教养生的考虑,或许是帝国日益强盛取物华天宝的含义。
总之,李隆基毅然决然地改了元,从此开元成为过去,天宝的时代开始了。
改元之后,日子在一天天的煎熬中度过,虽然杨玉环已经能陪伴左右,但名分一直是最大的问题,名不正则言不顺,两人总有偷情的感觉。
就这样熬啊熬,煎熬的三年终于过去了,李隆基和杨玉环迎来了曙光。
守孝期过后不久,天宝四载七月二十六日,李隆基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之势为李瑁又娶了一位王妃。
新王妃是左卫军郎将韦昭训的女儿,她就是杨玉环的替身。
至于李瑁喜不喜欢这个替身,李隆基已经顾不上了。
二十天后,他给了杨玉环梦寐以求的名分:贵妃,待遇与皇后相同。
杨贵妃从此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尽管杨贵妃和李隆基结合的方式有些荒诞,但事实证明,他们确实有缘,因为他们有太多的共同爱好。
李隆基生性浪漫,爱好广泛,通音律,懂歌舞,机智过人。
杨玉环呢?她资质丰艳,擅长歌舞,通晓音律,智算过人,每每与李隆基相处,总能迎合他的心思,即便武惠妃再生,也无法与她相提并论。
如果武惠妃地下有知,或许还得暗暗庆幸自己早生了几年。
说起李隆基的文艺才能,值得说道说道。
早在公元690年,六岁的李隆基便有过一次赢得满堂喝彩的表演。
当时他男扮女装,表演了一曲古代舞剧《长命西河女》,令武则天叫好不已,当场加以赏赐。
长大后,李隆基的音乐才能与日俱增,甚至与同时代最有名的音乐家李龟年相比也不遑多让。
李龟年擅长打羯鼓,他问李龟年:你打断过多少羯鼓槌?李龟年回应说:臣打断过五十根!按照常理,打断五十根已经不少了。
李隆基摇摇头,说:才这么点?跟我差远了,我打断的鼓槌已经有三竖柜了!数年后,李龟年向李隆基汇报:臣打断的鼓槌已经有一竖柜了!李隆基这才点点头,随即赏赐李龟年一枚精致的羯鼓槌。
羯鼓不是中原本土的乐器,而是外来的,据说是羯族常用的乐器。
它两面蒙皮,腰部细,用公羊皮做鼓皮,因此叫羯鼓。
羯鼓发出的音主要是古时十二律中阳律第二律一度,龟兹、高昌、疏勒、天竺等地的居民都使用它来助兴。
在李隆基看来,羯鼓是八音的领袖,其它乐器不可与之相比,他自己便创作了鼓曲《秋风高》,每逢秋高气爽,即奏此曲。
值得一提的是,宰相宋璟也是羯鼓发烧友,而且很有心得。
宋璟对李隆基说:击鼓时,如果能够做到‘头如青山峰,手如白雨点’,便是击羯鼓的能手。
宋璟的意思是说:击鼓时头不能动,而手要下得急促,就像急雨一样,估计打断三竖柜鼓槌的李隆基应该已经到了这个境界。
有事实为证。
有一年,正逢二月初,李隆基心情大好,在小殿内庭准备举行宴会。
此时宿雨初晴,景色明丽,柳树将要发芽,杏树将要开花,略显遗憾的是,都处于含苞待放的状态,离完美差了一点点。
李隆基微微一笑,令高力士取来羯鼓,亲手演奏了一曲《春光好》。
待演奏完毕,回头再看,柳树发芽,杏树开花。
于是李隆基笑着对嫔妃们说道:仅此一事,你们不叫我天公行吗?后来李隆基的羯鼓便有了催花鼓的美誉。
说完羯鼓,再来说戏曲。
说起戏曲,李隆基与戏曲有着不解之缘,我们现在经常提起的梨园行,李隆基是名副其实的梨园老祖。
梨园起初不过是皇家禁苑中与枣园、桑园等并存的一个普通果园,经过李隆基的改良,梨园有了特别含义。
在李隆基主持下,三百余名具有音乐才能的子弟进入了梨园,他们在这里学习音乐和舞蹈。
每次练习时,如果出现错误,李隆基都会第一时间指出,由此这三百余人便有了响亮的名头——皇帝梨园弟子。
经过不断地发展,梨园渐渐壮大,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座集音乐、舞蹈、戏曲为一体的综合类艺术院校。
李隆基亲自担任梨园的崔公(相当于现在的校长),他手下的教师队伍也是一流的:有杜甫赞不绝口的公孙大娘,有艺德高尚水准一流的雷海青,在这些人的共同努力下,梨园的影响越来越大,直至成为行业的代名词。
写到这里,该说说杨玉环与李隆基的珠联璧合了。
李隆基会写诗,杨玉环同样不含糊,据说曾经做过轰动一时的《凉州》诗,可惜失传,湮没在历史云烟之中,目前《全唐诗》里倒是还收录着她的一首诗:赠张云容舞罗袖动香香不已,红蕖袅袅秋烟里。
轻云岭上乍摇风,嫩柳池边初拂水。
在人人都是半个诗人的唐诗国度,这首诗的水平不算高,不过相比于今人,也算很有水准。
虽然杨玉环的写诗水平在唐代并不入流,但她的舞蹈和音乐才能却是举世无双的,《霓裳羽衣曲》就是最好的证明。
这套曲子,是李隆基的得意之作,但究竟是自己亲力亲为编排,还是仅仅在最后给予领导意见就无法考究了,总之,它堪称李隆基的最爱。
《霓裳羽衣曲》阵容庞大,所需人员众多,不仅乐师众多,配曲歌唱的宫女便达到十人。
全曲共十八章,分三大部,每部六曲,称为散序六曲、中序六曲、终序六曲。
演出时,不仅乐器种类多,而且节拍非常复杂,对于舞者要求极高,即便这样,杨玉环一听就能领会其中的精髓,即兴便能配出堪称天衣无缝的舞蹈来。
这样一来,杨玉环便与李隆基完美地结合到一起:杨玉环起舞,李隆基伴奏,无言的默契在配合中走向完美,从此他们都是对方人生的第一知己。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