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史并不如烟

第266章


天宝五载七月二十六日,韦坚又被贬了,由缙云太守贬为江夏别驾。
与此同时,那两个病急乱投医的弟弟也被贬往岭南。
人在仕途,就如同攀登雪山,上山时费尽心力,未必能爬多高,而一旦不注意,脚底踩空,就会急速下坠,迅速将登山成绩清零,有的甚至直落谷底。
韦坚会滑到哪里呢?他奔向了谷底。
不久,李林甫又把韦坚、李适之等人捆绑到一起,然后重重地往谷底摔了去。
理由是韦坚和李适之等人结为朋党。
这个指控非常致命。
伴随着这个指控,韦坚连江夏别驾也做不成了,被永久流放临封郡(广东封开县)。
李适之的太子少保也做不成了,被贬为宜春太守。
之前被李林甫打压的裴宽也被捆绑进来,被贬为了安陆别驾。
前前后后,因为韦坚被捆绑连坐的达到数十人,连薛王李业的儿子李琄也被贬为夷陵别驾,薛王妃(韦坚的姐姐)跟随李琄前往夷陵安置。
这会是最后结果吗?还早!痛下杀手天宝五载,对于太子李亨而言,注定流年不利。
太子妃韦氏一家刚出完事,太子良娣杜氏家又出事了。
杜氏的父亲叫杜有邻,此时正担任太子赞善大夫(太子宫参议官)。
杜有邻除了杜氏这个女儿外,还有一个女儿嫁给了左骁卫兵曹(管理兵籍的官员)柳,正是这个人,将一家拖入了深渊。
不知出于什么缘故,柳与杜有邻的关系非常恶劣,两人水火不容。
久而久之,柳的眼中已经没有了老丈人,有的只是仇敌。
柳决定,将杜有邻推向深渊,然后踩着他的身体升官发财。
不久,柳举报:杜有邻妄称有神秘预言,与太子李亨交往,指摘当今皇帝。
聪明人各有各的聪明,愚蠢人各有各的愚蠢。
如果柳只是指控杜有邻,或许还有升官发财的机会,而他却捎带上了太子李亨,等待他的只有死路一条。
六十一岁的李隆基并非绝对信任李亨,但他不能容忍别人一而再再而三地往李亨身上泼脏水:这是让李亨难堪,同时也是让自己难堪!他已经因为听信谗言逼死了三个儿子,现在每次听到别人往他儿子身上泼脏水,他就会条件反射,想起那三个冤死的骨肉。
柳栽了,杜有邻也栽了,此时的李隆基除了护着自己的儿子,其他人在他眼中都可以消失。
天宝五载十二月二十七日,柳、杜有邻被乱棍打死,李隆基这个葫芦僧又断了一起葫芦案:如果柳举报属实,那么乱棍打死的应该是杜有邻;如果柳举报不属实,那么乱棍打死的应该是柳;现在柳和杜有邻都被打死了,举报到底属不属实呢?如此看来,六十一岁的李隆基已经成了一个糊涂法官,居然判决原告和被告同时败诉,太有才了!葫芦判决之后,太子李亨又断了一次腕,他把太子良娣废为庶人,赶出了太子宫。
幸亏那时实行一夫多妻。
时间走到天宝六载,葫芦判决的效应还在扩大,一举突破了杜有邻和柳的范畴,牵连到北海太守李邕、淄川太守裴敦复。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因为柳的口供!李林甫指使酷吏吉温用柳的口供做成了一条食物链。
这条链是这样形成的。
当年,柳结交广泛,众多朋友中有一位就是淄川太守裴敦复。
裴敦复又把柳介绍给了北海太守李邕,李邕又把柳介绍给著作郎王曾,这样大家都成了朋友。
柳下狱之后,被吉温屈打成招,在口供中牵连出王曾,就此,一条食物链形成了:柳——王曾——李邕——裴敦复。
由柳发端,到裴敦复结束。
因为柳一次不成功的举报,食物链上的四个人殊途同归,统统被乱棍打死:可怜李邕一代名士,只因为交错朋友,便落得如此结局;可怜裴敦复曾经贵为刑部尚书,只因为柳的口供,便如此凄惨谢幕。
这一切都是李林甫幕后指使,为的是让裴敦复永远闭上嘴。
只要裴敦复闭上嘴,就没有人知道李林甫曾经做过手脚,曾经挑动尚书斗尚书。
现在裴敦复永远闭上了嘴,李林甫却不准备收手,顺着裴敦复这条藤,他决定继续深入下去。
在这条藤上,还有裴宽,还有李适之,还有韦坚,还有皇甫惟明,只有让这些人都消失,李林甫才能高枕无忧。
不久,李林甫上疏李隆基:被贬的官员对朝廷有怨言,不如将他们全部诛杀!但凡一个智商正常的皇帝,都不会同意这样的建议,但此时的李隆基已经六十二岁了,早已意兴阑珊,无意朝政,他不是不知道李林甫在公报私仇,但是他不想深入追究,他已经累了。
奏疏被批准了,李林甫的屠刀举了起来。
被李林甫派出执行这项艰巨任务的是酷吏罗希奭,他的任务就是送所有贬官上路。
接到任命,罗希奭从北海郡(山东青州)出发前往岭南,沿途经过地方,所有贬官一律诛杀。
远在宜春郡(江西宜春)的李适之看到了罗希奭的行程表,他知道自己的末日到了。
没等罗希奭到达,李适之便饮药而死了。
并非所有贬官都像李适之一样就死,安陆别驾裴宽就是一个顽强求生的人。
罗希奭为了将裴宽逼死,特意绕道进了安陆。
按照前几个郡的经验,往往罗希奭一入境,闻风而动的贬官便自我了断了。
然而等到罗希奭见到裴宽时,裴宽却还是活生生的。
只听扑通一声,裴宽就跪了下来,恳请罗希奭放自己一条生路。
不知是罗希奭良心发现(按说不会),还是李林甫最终决定放裴宽一马,反正在裴宽跪下之后,罗希奭再没有逼迫,而是转身离开了安陆,裴宽就此躲过一劫。
其他地方的贬官就没有裴宽的运气了,韦坚、皇甫惟明纷纷被诛杀,全部倒在李林甫的算计之中。
至此,李林甫完成了一箭N雕。
在这支箭上,他射死了韦坚,射死了皇甫惟明,射死了李适之,射伤了太子李亨,同时射怕了皮肤白皙、留有胡须的裴宽。
在中国的成语故事中,一箭双雕非常有名,成语典故的主角便是长孙无忌的父亲长孙昇。
如果长孙昇再生,遇到李林甫,恐怕也要自愧不如,虽然他能一箭双雕,但毕竟只能一下两个,而李林甫,一下N个!野无遗贤整肃完韦坚、皇甫惟明、李适之,李林甫长长出了一口气。
然而,李隆基的一纸诏书,又让他紧张了起来。
在诏书中,李隆基宣布要大规模延揽人才,凡是具有一门学问的人就可以报名参加,由皇帝亲自面试录用。
李林甫反复看着诏书,他意识到这背后潜藏着危机:如果这些应考的考生口无遮拦,当着皇帝的面控诉自己,那么自己就会非常被动。
得想个办法阻止皇帝与这些考生直接见面。
随后,李林甫对李隆基说:这些应考的考生多数出身卑贱,言语粗俗,恐怕到时会用粗鄙的语言污染圣听。
不如令各郡太守以及各县县令先加以考察,选拔优秀的推荐到尚书省,由御史中丞主持考试,择优录取其中的佼佼者。
李隆基一想,李林甫说的不无道理,便同意了这一建议。
不久,佼佼者从全国各地脱颖而出,齐聚长安,期待通过考试进入仕途。
然而等到开考时,考生们全傻眼了:本来说的是有一门学问就可以录用,结果考察他们的还是常规项目——诗、赋、论。
虽然这些东西对于常年参加科举考试的人而言不算难题,但对于这些具有一门学问的特殊人才而言,就有些强人所难了。
考试的结果出来了,一举创造了世界考试史的纪录:全军覆没。
就此李林甫给李隆基上了一道奏疏:恭喜陛下,贺喜陛下,在您的英明领导下,野无遗贤!野无遗贤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有本事有能力的人已经都被朝廷网罗到帐下了,民间没有一个有才华的人被遗漏!真的野无遗贤吗?不是。
杜甫就是最好的证明,他参加了这次考试。
可惜,李林甫已经定下了野无遗贤的基调,于是像杜甫这样不世出的诗人,也没能通过那场苛刻的考试。
这一切只是因为李林甫的私心作祟。
到此时,李林甫的真面目暴露于全天下,所有人都知道,如今的第一宰相是一个孤独的领跑者,他不能容忍别人超越、并排,甚至追赶。
尽管他表面上对每个人都非常友好,对那些有文学才能的人更是尊重,每每交谈,嘴里恨不得吐出蜂蜜,然而这一切都是表象,在他嘴吐蜂蜜的同时,心里却横着一把剑。
口有蜜,腹有剑。
口蜜腹剑四个字由此而来!
第二十一章 彻底清除
机关算尽木秀于林天宝六载的李林甫春风得意,这一年他将韦坚、皇甫惟明、李适之等人彻底清除,从此这帮人再也没法威胁到他的相位了。
环顾四周,似乎已没有人能够对自己形成冲击,李林甫这下终于放心了。
不过,没过多久,李林甫就又想起了一个人:此人身兼四镇节度使,深受李隆基信任,而且与李隆基还有一段极深的渊源。
闹了半天,怎么把他给忘了。
李林甫想起的人叫王忠嗣,此时正担任四镇节度使,分别是陇右节度使、河西节度使、朔方节度使、河东节度使——全国总共九个节度使岗位,他一人就占了四个,比后来的安禄山还多一个。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