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史并不如烟

第303章


眼看要追上了,就听郭子仪大营中一声梆子响,营墙上突然出现无数弓弩手,叛军士兵一愣神的工夫,弓弩手万箭齐发,无数弓箭向叛军士兵飞了过去。安庆绪这才意识到自己中计了,立即拨转马头往回跑。郭子仪令旗一指,唐军又如涨潮的潮水一样追了上去。紧跑慢跑,安庆绪脱离了危险,一盘点阵容才发现,弟弟安庆和丢了。安庆绪派人一打听才知道,卫州城陷落,弟弟安庆和被俘。顾不上伤心,安庆绪一路逃回邺郡,这时,形势更危急了,关内节度使王思礼等人已经带兵逼近了邺郡,留给安庆绪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安庆绪不甘心,马上组织人马在愁思冈反击,然而,一仗下来又被斩首三万,生擒一千。筹码越来越少的安庆绪只能退入邺郡城内,当起了缩头乌龟。这一缩,就只有被动挨打的份了。郭子仪令旗一挥,将邺郡城团团围住,这时,河东节度使李光弼率军赶到,八大节度使在邺郡城下聚齐(河南节度使崔光远在魏州作战)。
眼看邺郡陷入重重包围,安庆绪只能向史思明求救,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安庆绪承诺,愿意将皇位相让。“以皇位换救援”的计划很快得到了史思明认可,史思明立刻动员范阳十三万兵马准备南下救援安庆绪。然而转念一想,史思明又变卦了,十三万兵马可是自己全部的家当,万一在邺郡拼光了,那就得不偿失了。史思明决定先作一下试探,派李归仁率一万兵马进驻滏阳(距离邺郡三十公里),与安庆绪遥相呼应。很快,李归仁给史思明发回消息:邺郡已被围得水泄不通,短期内无药可救。史思明无奈地摇了摇头,顺手拿过了地图。经过研究,史思明决定在魏州城(河北大名)做文章,据他所知,几天前,河南节度使崔光远刚刚攻克魏州城,还立足未稳。机不可失,史思明马上率军到了魏州城下。魏州城里虽然是河南节度使崔光远坐镇,但打仗主要靠将军李处崟,现在史思明兵临城下,李处崟便披挂出征。若论单兵能力,史思明根本不是李处崟的对手,但论整体作战,史思明明显处于上风,他的兵多,李处崟的兵少,几次交战下来,史思明连战连胜,逼近了魏州城大门。然而,魏州城易守难攻,一时半会儿攻不下来。史思明眼珠一转,顿生一计。他冲着魏州城墙上的士兵喊道:“李处崟约我们到这里,他自己怎么不出来啊?”这一嗓子,要了李处崟的命。士兵们很快向崔光远汇报了史思明这句话,崔光远一下紧张了起来。崔光远紧张,与他的一段特殊经历有关。李隆基从长安出逃时,崔光远担任京兆尹,长安陷落后,崔光远继续担任京兆尹,所不同的是,以前给李隆基打工,现在则是给安禄山打工。如果没有突发事件,崔光远给安禄山打工的时间还会延长。
一天夜里,同罗部落叛军从长安马厩偷出数千匹战马脱离安禄山阵营而去,崔光远误以为整个安禄山叛军都要撤退,他立即下令包围了叛军将领在长安的宅邸。
后来一打听才知道,跑的只是同罗部落军队,多数叛军还在长安原地不动。自知惹祸的崔光远索性脚底抹油跑了,一路跑到李亨所在的灵武郡,继续当唐朝忠臣,后来辗转出任河南节度使。
值得一提的是,死太监边令诚东施效颦,也仿效崔光远从长安颠颠跑到了灵武郡,本以为能得到李亨重用,结果李亨只冷冷地说了几个字:“拉下去,斩了!”
正因为有过长安那一段特殊经历,崔光远神经过敏,看谁都像叛国投敌,现在一听史思明如此说,他便认定李处崟要与史思明里应外合。偏执的崔光远把李处崟绑了起来,然后推出去,腰斩!斩完李处崟,崔光远如梦初醒,坏了,反间计!一切都晚了!心知不好的崔光远连忙开动脑筋想补救办法,然而,想了半宿,一无所获。最后,崔光远终于想到了高招,而且一招就灵!他的高招是,自己撒丫子先跑!借着夜色掩护,崔光远只身逃出魏州城,把魏州城一城百姓和军队都抛在了身后。
第二天,魏州城破,三万军民被杀,这一切都源于倒霉的崔光远。
功亏一篑
时间走到公元七五九年正月一日,占领魏州城的史思明做了一件大事:称王。史思明在魏州城北兴筑高台,他登上高台举行了盛大的称王仪式,自称“大圣燕王”。奇怪的是,史思明没有直接称帝,而只是称王,可能是感觉自己实力单薄,因此先谦虚一点。史思明称王的消息很快传到了邺郡城下,河东节度使李光弼坐不住了,他想北上魏州,堵住史思明。
李光弼说:“史思明在魏州按兵不动,主要是想等我军懈怠,然后出其不意发动攻击。我建议由河东兵团跟朔方兵团一起进逼魏州,向他挑战,他前年在嘉山曾经惨败给我们,一定不敢轻易出击。时间一长,邺郡城必破,那时安庆绪一死,史思明就没有借口驱动他的士兵南下了。”
李光弼不愧是中兴名将,他的眼光比别人独到,如果他的谋略实现,魏州的史思明就会被堵住,困在邺郡的安庆绪必死无疑。可惜李光弼不是主帅。建议报到“最高领导”——观军容宣慰处置使鱼朝恩那里,鱼朝恩犹豫了半天,说道:“这个,这个,不可行吧!”外行领导内行,就是这个结果。原本,按照李光弼的策略,可以下成一盘活棋,既牵制史思明,又围死安庆绪,现在,鱼朝恩一票否决,活棋下成了死棋。数十万唐军将安庆绪困在了邺郡,同时也困住了自己。不久,一个噩耗不期而至,九大节度使之一李嗣业箭疮复发去世。北庭节度使李嗣业在邺郡城下延续自己勇猛的作风,每次与叛军作战都冲在最前面,不料,在一次交战中被流箭射中。李嗣业没有把箭疮放在心上,他只是在营中休养了数日,眼看即将伤愈。一天,营中突然鼓声大作,李嗣业以为有叛军袭营,顿时一个激灵,他正准备走出大帐查看,箭疮崩裂,李嗣业大叫一声,血已经从箭疮处汩汩流了出来。医官赶到时,已经晚了,李嗣业失血过多,不治身亡。李嗣业去世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全军,众人咂舌不已,尤其是八位节度使。节度使们不免有些抱怨,如果有一个主帅统一指挥的话,邺郡早就拿下了,而现在,邺郡是围住了,同时也把自己困住了,这下还白白搭上了一个节度使。(在李嗣业去世后,李亨任命兵马使荔非元礼接任节度使)
抱怨归抱怨,但谁也不敢出头,只好继续困守在邺郡城下。围困还在继续,安庆绪的日子没法过了,他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为了逼迫安庆绪出城,郭子仪他们用了一个损招:截流河水,倒灌入城。哗啦啦的河水源源不断地流进邺郡城,时间不长,邺郡城成了水城威尼斯,原来邺郡城内水井的水面离井口还有好几米,现在好了,井水自动往外流,改自流井了。邺郡城成了一片汪洋,连睡觉的地方都没有了。没有办法,邺郡城里的士兵和老百姓只好搭木架子,晚上就在木架子上过夜。如果说水深的滋味还可以勉强忍受,那么挨饿的滋味就没法忍受了。从前一年冬天被围开始,邺郡的粮食便吃一粒少一粒,吃到春天,粮食吃光了,老鼠迅速通货膨胀。以前老鼠没人吃,现在一只老鼠售价四千。人艰难如此,马的日子更难。幸好,那个年月筑墙时采用泥土混杂谷皮,现在墙里的谷皮也被盯上了,叛军士兵把墙拆了,用水淘洗谷皮,然后集中起来喂马。到最后,墙被拆光了,叛军士兵便采用“绿色循环法”,从马粪里提取植物纤维,再来喂马。这日子没法活了!眼看邺郡城内已是这副光景,郭子仪等节度使以为大局已定,破城只是时间问题,索性不着急,慢慢等,总有城破那一天。
这时,大军不设统帅的弊端便彻底暴露出来了,九个节度使各自为政,都不着急,没有一个人提议主动进攻,也没有一个人主动向李亨汇报,九个人各忙各的,都不着急,都不负责。
邺郡城成了一盘死棋。九大节度使还在“各扫自家雪”时,史思明已经从魏州出发了,他要管一管邺郡的瓦上霜。
史思明不是活雷锋,他要救的不是安庆绪,而是邺郡。安庆绪对他而言,没有用处,邺郡却不一样,可以成为他争夺天下的重要基石。
这次南下救援,史思明显示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在我看来,安史之乱中,有两个人可以称为真正的名将,一个是李光弼,另一个就是史思明。至于郭子仪,处世才能远在这二人之上,而军事才能,却相去甚远。
史思明没有直扑邺郡,而是驻扎到邺郡外围。史思明将部队分成了几部分,每部分都以邺郡为圆心,五十里为半径,扎营完毕,每个大营发给战鼓三百面,任务只有一个,日夜不停地敲。震天响的战鼓很快震动了围城唐军的耳膜,唐军士兵仔细一听,鼓声居然从四面八方传来,对方到底来了多少人啊?史思明外围打鼓,唐军士兵心里打鼓。在鼓声伴奏下,史思明从每个大营里挑选出五百名精锐骑兵,从各个方向杀向邺郡城下,任务也很简单:骚扰。如果唐军出击,他们马上撤退,如果唐军不出击,他们继续骚扰。时间一长,唐军的日子难过了,不仅每天都有人马牛车损失,甚至连日常的砍柴割草都成了难题。唐军士兵并没有想到,艰难的日子还在后头呢。因为史思明盯上了唐军的粮道。当时围困邺郡的唐军士兵总数达到六十万,粮食供应成了大问题,李亨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粮食从全国各地源源不断地运往邺郡,现在史思明盯上了粮食。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