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史并不如烟

第321章


郭子仪也好,李光弼、仆固怀恩也罢,他们都是皇帝愿意用的重臣,但同时又是皇帝忌惮的重臣,他们与皇帝的关系就如同两只磁极不断变化的磁铁,时而相互吸引,时而相互排斥,关系微妙到只有郭子仪这种举世高人才能完美把握。
至于李光弼,他只能勉强应付;至于仆固怀恩,他连应付都应付不了!于是等待仆固怀恩的,只会是一场悲剧!
长安沦陷
公元七六三年的前半年,李豫的心情一直不错,困扰王朝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终告结束,河南河北战火得以熄灭,大唐王朝终于重回一统,天下无事。然而,天下无事只是假象,在李豫沾沾自喜的同时,西方战事一直在蔓延。挑起西方战事的是老冤家吐蕃,他们蚕食唐朝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粗略统计,他们已经蚕食了整整七年。
原本,李隆基为唐朝建立了一套完备的国防体系,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北庭等战区就是为了防御吐蕃等强敌建立。开元天宝年间,这套防御体系发挥了巨大作用,国境线虽然长达万里,但基本平安无事,边境无忧。
平衡在公元七五五年十一月被打破,为了平息安史之乱,李隆基开始拆西墙补东墙,他把陇右、河西、安西、北庭等战区的精兵全部调入中原对安禄山作战,留下镇守边防的都是老弱残兵,不仅不中看,更加不中用。
不中看、不中用的老弱残兵自然无法抵挡吐蕃人的蚕食,于是,从安史之乱起,吐蕃人对唐朝的蚕食便开始了,起初还是小打小闹,到后来他们发现,唐朝军队根本无暇西顾,摆在他们面前的是千年不遇的良机。
吐蕃人开始大规模蚕食,到公元七六三年,他们已经攻陷了大震关(甘肃张家川),进而攻陷兰州、廓州、鄯州、洮州、岷州、秦州、成州、渭州等州,原来陇右、河西之地,尽为吐蕃人所有。
西北数十个州接连沦陷,吐蕃人与长安的距离越来越近,自凤翔(陕西凤翔)以西,邠州(陕西彬县)以北,全部归于吐蕃名下。即便西线已经被蚕食到如此程度,李豫依旧没有放在心上,他的主要精力还在河南、河北,只要把河南、河北平定了,其他地方都是小问题。或许吐蕃人也洞悉了李豫的心态,他们进一步加大了蚕食力度。公元七六三年七月,吐蕃大军发动又一拨进攻,唐军边防将领纷纷飞书告急,然而告急文书到了程元振那里,居然被死宦官压了下来,一份也没有上报!“报喜不报忧”是官场传统,但如果连十万火急的军情都不报,这个王朝就危险了。程元振不管这些,他依然不报。程元振究竟是如何想的,史无明载,反正我琢磨不透,如果能琢磨透,就可以写一本《太监心理学》了。十万火急的军情被程元振压制了三个月,直到再也压制不住。程元振无法瞒报下去,是因为西线军情发生了巨变,唐军内部出了“吴三桂”。
历史证明,不是历朝历代都有文天祥、袁崇焕,有些朝代就没有;历史同样证明,历朝历代最不缺的就是“吴三桂”。公元七六三年十月,吐蕃大军兵临泾州(甘肃泾川)城下,刺史高晖大开城门,向吐蕃大军投降。如果仅仅是投降也可以理解,毕竟战乱年代保持气节殊为不易,然而高晖投降非常彻底,他不仅投降,而且主动担任起吐蕃大军的向导!唐朝“吴三桂”就此调转方向,率领吐蕃大军把矛头指向了国都——长安!
在高晖的带领下,吐蕃大军壮着胆子向唐朝的心脏地带挺进。如果没有高晖带路,他们绝不敢贸然深入,现在有“唐奸”高晖带路,吐蕃大军长驱直入,一下穿过了邠州,接近长安心脏地带。直到这时,李豫才得到吐蕃入侵的消息,震惊万分。十月二日,吐蕃大军进攻奉天(陕西乾县)、武功(陕西武功),这次进攻让李豫的震惊再次升级,因为奉天、武功离长安的直线距离不过一百三十里!李豫压抑住狂跳不已的心,连忙寻找对策,他马上想到了一个人——郭子仪!李豫被逼得手忙脚乱完全是咎由自取,早在半年前,郭子仪就上疏提醒过李豫:“吐蕃、党项一直虎视眈眈,应该早作防备”。奏疏不止上了一回,可惜,李豫一点都没听进去。现在,李豫临时抱佛脚,指望郭子仪再次解救危局。李豫下诏,命雍王李适为关内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前往咸阳镇守,抵御吐蕃。
关内副元帅的名头看起来挺大,但仅仅是一顶帽子而已。郭子仪此时最需要的不是帽子,而是兵,然而他却手中空空,李豫让他退居二线后,郭子仪就成了光杆司令,想要有兵,只能临时招募。紧急招募之后,郭子仪终于有了班底——二十名骑兵。郭子仪不禁苦笑,自起兵以来,还从来没有这么寒酸过。苍蝇也是肉啊!郭子仪带领二十名骑兵前往咸阳,一入咸阳,郭子仪被敌情惊呆了,据探马来报,吐蕃联合吐谷浑、党项、氐、羌二十余万大军已经渡过渭河,沿着秦岭山脉向东挺进,直逼长安而来。郭子仪连连叫苦,马上派人回长安告急,请求增兵。
郭子仪做梦也没有想到,这次告急居然无功而返,程元振居然阻拦告急使者,愣是没让使者见到李豫的面。这次阻拦的恶果在几天后出现——长安沦陷!如果程元振没有阻拦,使者得以面见李豫,或许李豫能够增派兵马给郭子仪,一举挡住吐蕃大军东进的步伐。然而,程元振却阻拦使者,郭子仪增兵计划落空,只能眼睁睁看着吐蕃大军直逼长安。在吐蕃大军逼近长安之前,也有小股唐军计划阻挡。渭北行营兵马使吕月将率领两千精兵在盩厔(陕西周至)西面设伏,打退了吐蕃大军的一次进攻,暂时延缓了吐蕃军队的进攻速度。然而,两千精兵对阵二十万大军,就如同蚂蚁伸出脚想绊大象一个跟头,想法不可谓不好,只是不太现实。两天后,吐蕃二十万大军蜂拥而至,吕月将没能再次创造奇迹,他力战不敌,全军覆灭,自己也被生擒。吐蕃大军顺势挺进咸阳西南的便桥,距离长安已是咫尺之遥。消息传到长安,李豫呆立在原地,他知道军情紧急,没想到居然紧急到如此地步。摆在李豫面前只剩下一条路——放弃长安,向东避难。七年前,他曾经有过一次放弃长安经历,没想到,七年后,他又要放弃长安,两次唯一不同的是方向,上次是往西,这次是往东。
放弃国都这种事情,一旦开了头,就很难刹住车。有唐一代,国都长安被多次放弃,万恶之源,就是公元七五六年李隆基的仓皇出逃,上行下效,他的子孙们延续了这个光荣传统,而且不断发扬光大。
十月七日,李豫放弃长安,巡幸陕州(河南三门峡)。
中国史官的笔杆子真不是盖的,明明是逃难,偏偏不说逃难,美其名曰“巡幸”。最搞笑的是北宋皇帝宋徽宗、宋钦宗被金国俘虏,押往金国,史书对此美其名曰“二帝北狩”,字面意思是,两位皇帝不是被俘,而是到北方打猎去了。
可问题是,别人打猎都是双程、往返的,他俩咋是单程的,一去不返呢?不能再问了,再问史官们非得活过来群殴我不可!
李豫放弃长安的消息传到咸阳,郭子仪连忙引军从咸阳返回长安,他想追赶李豫东巡的脚步。等郭子仪抵达长安时,李豫已经走远了。世上的事总是无巧不成书,就在郭子仪遗憾不已时,意外收获扑面而来。郭子仪居然在开元门内遇到了一帮异想天开的人。在这帮异想天开的人中,领头的是神箭侍卫官王献忠。王献忠本来在李豫东巡陕州的队伍里,东行没多远,他便率领四百骑兵调转方向,返回了长安,他要做一件大事。这件大事就是裹胁李唐皇室的亲王,西上迎接吐蕃大军。王献忠这么做有他自己的考虑,他知道,吐蕃长驱直入,一定会在长安建立伪政权,自己裹胁几个亲王过去,没准就有一个能当上“皇帝”,届时,他就是拥立“皇帝”的“开国元勋”。王献忠一边打着如意算盘,一边裹胁着亲王们往西走,不料与郭子仪撞了个正着。看到郭子仪,王献忠眼前一亮,如果能拉郭子仪入伙,事情就好办多了。没容王献忠多想,郭子仪一声大喝,将王献忠喊下了马。王献忠下马后,紧赶两步走到郭子仪的马头前,游说道:“如今皇帝东迁,社稷无主,令公身为元帅,废谁立谁还不是一句话的事?”郭子仪冷冷地看着王献忠,这个家伙,脑袋里都想着什么?想当开国元勋想疯了吧!郭子仪正准备开口,被裹胁的丰王李珙(李隆基的儿子)迫不及待地开口了:“令公怎么不说话啊!”迫切心情溢于言表。想来,李珙被王献忠描绘的前景打动了。郭子仪看了李珙一眼,哎,又是一个走火入魔的!郭子仪大声斥责道:“胡闹!”郭子仪一挥手,手下便将王献忠等人押了起来,一路扭送到潼关,交给了惊魂未定的皇帝李豫。李豫一听前因后果,不禁愕然,刚离开长安,就有人动了活心眼。李豫看了看丰王李珙,对于这个叔叔他实在不想说什么,挺大岁数的人,怎么不长脑子呢?
李豫没有当场处置李珙,而是让李珙回到给他分配好的营帐。回到营帐,李珙心中不忿,忍不住口吐怨言。这几句怨言最终要了他的命。经过官员上奏,李豫最终下诏,将李珙赐死!从始至终,李豫所谓的宽恕都是假象,他只是在等一个处死李珙的借口而已,当李珙随意口出狂言,赐死的结局就向他迎面走来。准确地说,这个结局在他一入潼关时就注定了,没有一个皇帝会容忍别人谋逆,即便疑似也不行!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