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一生去寻找

第12章


中国人解决了吃饭问题、解决了穿衣问题以后都开始关心住房,而且有几亿人想往城里走,想进城去!用官方的话说,就是城市化成为一股挡也挡不住的潮流。中国的经济发展得快,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对房子的需求太旺盛了,以至于中央银行要连续调高利息,压抑需求。出现今天这样的繁荣景象,都是沾了改革开放的光,要归功于邓小平的"摸着石头过河",归功于改革开放的先辈们对世界所持的不确定的观点。
我相信市场是聪明的,有生命力的。因为市场是由千千万万聪明的、智慧的人的行为组成的。市场多数时候是千千万万聪明大脑的叠加,只有在少数情况下才会表现为集体的非理性。我们不要把市场看成单一的、不变化的,市场不是不见棺材不掉泪,不撞南墙不回头的。一些所谓的专家学者总喜欢把有血有肉的鲜活的市场归纳成干巴巴的一组组数据和曲线,然后用它们来预测市场,用一成不变的确定观点来指导我们在不确定的市场中的行为,结果一定是荒唐的。
我去四川,听他们批评人笨,说是"方脑壳",我想聪明人可能就叫"圆脑壳"。"方脑壳"就是那些死板教条,不撞到南墙不回头的人;"圆脑壳"就是认为世界是不确定的,随机应变的人。
我对公司的管理也实施"无为而治"的管理方式,常常被批评为不懂管理,但我想公司健康快速的增长证明我的管理方式是有效的。
认同世界的不确定性,实质上是让我们对未知的世界要有一份敬畏。我们现在甚至连自己的身体都还没搞清楚,癌症、艾滋病还在危害着人类的健康,我们怎么可能把全世界的事都搞清楚呢?持确定性观点的人太固执了,我们要多怀一分敬畏之心,摸着石头过河。
 第42节:创新其实是精神进步
创新其实是精神进步
"创新"现在可能是媒体和大众比较关注的事情,也是比较时髦的词。每个人都谈他们的创新,但有一个共同点:三句话不离本行,都没有脱离自己的产品。刘军在讲联想的电脑;牛根生在讲牛奶;长安汽车的老板在讲汽车;爱国者的老板讲他的MP3、MP4,其他人也都不例外。大家也都谈到了创新,都在讲一定要自主创新,别让外国资本主义掐断我们的脖子,也讲到我们还很落后,先把基础工作做好再创新,我们跟别的国家不能比。
说句实在的,大家在谈论的自主创新,我有点不太能够理解。我不知道自主创新是不是就是每一个公司、每一个行业在内部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如果是这样,那实际上创新是很难的。创新是发现新的领域,常常是在那些跨行业的区域,没人关注的领域才会有一片新的天地。如果把自己封闭起来,只关心自己家的一亩三分地,创新起来就会非常困难。
我想象的企业创新,首先要将视野投放到人类广阔的生活需求中去,还要以人类的精神进步为前提。创新最可怕的敌人是不能从根本上以精神的进步为前提,因为只有精神进步才能发现和创造美好,没有精神进步,创新就变成一句空话,所谓的创新产品也就是一些外表新奇却没有实际意义的花架子。这句空话,再被某些急功近利的人变成一句空洞的口号,那大家就会走到创新的反面。
我一直认为人的灵魂、精神是可以得到启示的,而带来这种启示的有时可能是一本书,有时是与某人的一次谈话,或者是一件事,又或者是一幅艺术作品,是一首诗,再或者是佛教中的一个小故事,是阿难尊者的一个微笑。在禅宗中,这种灵魂的启示可能是出其不意地大喊一声,或是打你一拳,或是扫地的时候一个小石子撞到竹子上发出的声音等等。在某一个时刻,某一个特定的状态下,这些事件与人的心灵发生了共鸣,人的灵魂就得到了启示。无论如何,任何启示都是个人发自内心的活动,与旁人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旁人的经验也没有太大的用处。别人用一种办法得到了启示,对你来说就不一定行得通。所以有句话叫"自行见证",模仿是没有用的,灵魂的启示是无法简单地去重复的。
创新实质上是灵魂的启示,是精神的进步。我正在写的这本《我用一生去寻找》,归结其主题,其实就是我从物质追求到精神追求的心路历程。一个人走着这从物质到精神的必由之路,我把企业当成一个人来看,也走着这必由之路。在企业中,既有奠定物质基础的市场方法、经营管理,同时又有着高层面的倾向于精神的追求。我们SOHO企业,工作是提供高质量的住房,同时又将我们追求自然、人性化、环保、人跟人相互和谐共处等精神理念灌注其中。通过我们的每一件产品,其实都能看到我们的理想。如果让我对我的公司下个定义,我愿意说我们是一个与社会大众分享理想的公司。
 第43节:企业生产理想(1)
企业生产理想
我们做任何一个产品,都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的反映。物质产品是精神意识的反映。例如一些恶俗的建筑,贴金贴银,门口一个大狮子,每一个地方看起来都刺眼得不行,好多还都挂着大红灯笼。大红灯笼,天安门广场挂两个还觉得不错,但大街小巷都是大红灯笼,里面也贴金贴银,就显得特别颓废,没有精神的追求。这种腐朽风格,在我们的产品里是不合格的。我们的产品应该是人性的、自然的、环保的、健康的、向上的、人人平衡的生活方式的体现。无论我们做住宅、商住两用房,都倡导这样的生活方式。
我常常跟大家说,你的客户跟你的关系就像钥匙跟锁的关系,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跟我们的价值观、审美情趣比较相同的人,一看我们的产品就会受到吸引,就会成为我们的顾客。所以我对我们销售员的要求是只需把产品介绍清楚就可以了,不需要过多用力。人的审美和需求各有不同,你的产品中的户型布局、材料特征、装修效果,实际上都包含着密码。如果客人身上的密码跟你的密码对应了,锁就开了,他就是我们的客户。他要不是你的客户,没有你的密码,任由销售员怎么跟他说,这是好房子,是豪宅,住进去肯定怎么怎么样,他也不会接受,就算买下了,入住以后也跟你闹别扭。
 第44节:企业生产理想(2)
我们现代城是北京第一个做居室里有落地玻璃的楼盘,因为我们觉得人应该跟大自然更好地接触,应该看到更多的阳光,有更加开阔的视野。我们的想法是一堵墙就应该是一面窗,应该有风景,应该让住户由此和自然联通。这一点现在的玻璃质量完全可以实现,安全和保温都没有问题。结果做完之后,很多人喜欢得不得了,但客户中有一个老太太见到我就跟我说:我买了你的房子,但你得退钱,因为我有恐高症,离落地玻璃一米的距离不是属于我的,我不敢去那个范围。另外,我记得为了让我们的房屋更有自然感,我们在走廊里面放上专门从郊区找来的青石板,没有磨光的那种,就是自然的青石板,放在高楼里,让人感到虽然是住在高楼,但也能接触到自然元素,有一些自由的感觉。有的人看了就觉得好,说这是后现代主义。但有一个老太太就质问我:"你去过香港吗?看看人家香港的豪宅,都是花岗岩,磨得亮亮的,亮得能照人,你怎么搞青石板?"这就是密码不对,如果密码没对应上,他就会从你的窗帘、色彩等等各方面挑你的毛病;如果你密码正确,那就胜过千言万语。现代城被一些人认为是提供给具有现代意识的人的理想的居住社区,却不能满足上个世纪30、40年代的价值观。
我们设计产品的时候,核心就是提供需求的满足,当然这种需求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特征。我们把握住了现代人的需求,并且把这种需求明细化、具体化,具体到颜色、落地玻璃等处的细节的设计。我们说到的企业文化,应该精心演绎在产品上,而不是跑出去到公众面前跳个秧歌什么的。
社会是有各种各样需求的人的组合,人们千差万别,通过各种渠道寻求满足。我们只能找到其中一部分,挖掘他们对生活的理想,提供具体的符合理想的产品。所以我们做产品,要有创新,其实应该非常深刻地把握人们的内心需要。有很多符合人们理想的产品,被人们如明星一样地追捧着,例如苹果电脑、苹果手机、google的网络服务等等。人们不仅仅消费着这些产品的使用功能,还消费着它们新颖的哲学理念。这些产品体现了真正的创新,他们带动了时尚,驱动着生活发展出新的可能。因为这些优秀产品不仅仅提供了使用功能,还提供了某种精神的启迪,因此受到明星般的对待。现在有不少围绕这些优秀产品的使用而建立起来的朋友圈子,在网络上你能看到很多这样的圈子,这是眼下商业社会的特征。
 第45节:企业生产理想(3)
作为社会中各种组织形式中的一个,企业在当今社会显现出最强大的活力,是我们迈向理想生活的最直接的途径。就拿我们公司来说吧,我们生产房子,同时也生产理想与顾客分享。我们希望简单自然的生活空间,因此我们的社区建筑风格崇尚简单、自然。顾客入住也是因为他们喜欢这种风格。我们和客户,其实就是物以类聚,共同欣赏某种文化、某种品味、某个理想。在现代城,我们就集合了一群喜欢和欣赏简约主义的朋友。这时候,企业就成为某种具有领先性的文化的带头人了。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