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一生去寻找

第22章


比如他在商店看到一个水杯,觉得比家里那个更好,就把这个买回去,把家里那个丢了。如果他买的这个水杯比朋友那个好呢,他会带到朋友那里炫耀一番。这就是浪费和奢侈,满足的都是很不健康的心理。
在生活中,最荒谬的需求就是相互攀比、相互炫耀而激发出来的需求。花钱本来是件快乐的事情,可有的人喜欢比赛花钱,你买奔驰,我就买宝马;你结婚花掉10万,我就花20万。这时候的人,远离简朴,永远不会满足,陷入永恒的物欲的不满足与相互的争斗之中。那是个无底的漩涡,拉动你远离精神需求。现在随时可以听见"刺激需求",我看需求越受到刺激,就越不能满足。应该平衡需求,给穷人更多福利以平衡贫富差距,给精神更多养分以平衡物质与精神发展的不同步。对个人而言,要平衡物质的需求与精神的需求,只有这两者间达到平衡时才有幸福感。
面对物质需求,我们要大做减法,达到简朴。我自己最简单的时候,有两样东西就足够了。一个是老玉米,不是什么甜玉米,就是地地道道的老玉米,放在锅里煮了,我最爱吃。第二个是苹果,千万不要削皮,每当我啃不削皮的苹果,就想起小时候吃苹果时的感觉。我说的是我的真实感觉,里面有着美好的童年记忆,绝不是作秀。我觉得包含着童年记忆的东西就是最幸福的东西。
有的人可能就爱吃鱼翅,有的人可能就爱吃龙虾。可是他们真的爱吃这鱼翅和龙虾吗?我看他们爱吃的是"我吃得起鱼翅龙虾"的感觉。今天请你吃一顿鱼翅,只有一个效果,证明了我是一个有钱人。可是证明了这个有什么意思呢?鱼翅的味道我感觉和粉丝差不多,还没有我们兰州的拉面有味。就这样,人们在很多"有意义"的东西面前变得不诚实了。我出生在西北,西北没有大海,海鲜就是吃不惯,但是当吃海鲜成为一种标志身份和地位的东西的时候,你吃不惯还得吃,还得拿出你经常吃的样子来装模作样,这完全没有必要。其实你真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你真想穿什么就穿什么,你就按照你的方式去生活。按照你本来的方式,而不是比较出来的方式、流行的方式。东西越少越好,从你内心出发,真正需要的东西就那几件。再多的就是负担,还会压抑你的精神,你还要操心打理它。我盖房子讲究简洁,设计、装修都做减法。在我的家里也是这样,尤其不想家里堆满了东西。每一件东西都会发出某种信息,东西多了,信息就多,那会影响人,让人不能安宁。
驱使人们拼命收集东西的,有两股最大的力量,那就是求名和求利,并且幻想用物质的形式占有之。我们得了一个奖,这名气的代表就是一个奖杯;我们挣了100万,100万就变成了现金和家具放在了家里。你仔细看看我们身边所有的东西,90%都有名和利的含义在其中。人们之所以大量收罗、囤积,就是因为这些含有名利意义的东西是可以收罗、囤积的。但是名终究是流动的,而且必然是有风险的,所有的独自占有的企图都必然会是失败的。
第80节:不要让财富变成爱者与所爱之间的藩篱
不要让财富变成爱者与所爱之间的藩篱
占有名和利,是很难摆脱的观念,有的人穷其一生都走不出来。这种观念驱使人们达成各种各样的团队,实施各种各样的计划,形成各种各样的事件。现在最常见的是企业形式,而其对名利的追求俨然成为第一驱动力。利益的追求表现在企业的经营行为中,就是拼命地去追求利润;名声的追求表现在公司的经营行为中,就是不断地去追求品牌的知名度。我看到有一些公司,在大肆地做品牌战略、品牌工程,不惜重金去做公司的CI设计,可是,这些是我们追求的最根本的东西吗?不断地提高公司的利润,不断地提高公司品牌的知名度,表面上看的确是一个企业的目标;但是,这些利润、这些品牌的知名度是建立在什么之上的?我想一定是这个公司给社会做出贡献后,社会给予这个公司的回报。消费者购买企业产品的每一分钱,我宁愿将其理解为是投给企业的选票。这个选票,包含着对你满足其需求的承认,也对你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有着强烈的要求。从这个角度说,名和利只是一个副产品,是公司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后的衍生物。如果不把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放在首位,不注重研究产品,不注重提高服务质量,就会使一个公司失去了根本,"名"、"利"这两个衍生产品也将不复存在。这样的做法将会是本末倒置,舍本逐末。
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曾说:市场有一只看不见的手会分配给你财富,但如果你拥有了财富,却不能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或者反而让这些财富给社会起到反面作用,造成浪费,造成破坏,那这只看不见的手也一定会把财富追讨回来,重新分配给别人。看不见的手背后有一种让你看不见、但能感觉到的强大力量,这种力量我想不仅仅是市场的力量,甚至可能是社会道义的力量。
韩国有本小说《商道》,书中主人公林尚沃一生经商,最后他总结出两句话:"财上平如水,人中直似衡。"我想这是他对商业精神的一次总结,他一定真切地体会到了那种看不见、但能感受到的强大的力量,正是这个力量会最终体现出社会公平的一面。
我提醒自己和我的同事,上市给我们带来了发展的资金,但不能让财富成为"爱者与所爱之间的藩篱",不能成为社会进步、工作并为社会创造价值的障碍。作为一个上市企业,我们因为具有管理股民投来的资金的能力而获得回报,我们肩上的责任更重了,我们要创造出更多的价值,来回报社会,回报投资者。
第81节:令人疯狂的机器(1)
令人疯狂的机器
我有一个特别要好的朋友,住在法国。我们去法国时,他们对我们照顾得无微不至。每一次度假的时候,他会把我们的车租好,开着来接我们,每天早上起来给我们煎鸡蛋,把所有的垃圾收拾好,碗柜收拾好。他对周围的人也很有礼貌,乍一看这人真是无可挑剔,他还是博士,家庭背景也非常好。但这么个完美的人,就是不能开车,只要一开车就开骂。每次一上车他老婆就说他,你少说两句。而且他每次租车都要租一个速度比较快的车,把汽车开得飞快,冲到别人的车后就骂别人开得慢,骂脏话,粗野得不得了。简言之,他一上汽车就变成一个粗野而坏脾气的人,但一下车,又是一个非常好的人。
我就回去琢磨这事情,汽车怎么把人变成这样子了呢?我想,人在自然情况下可能是处于一种习惯了的平常状态中,他觉得安宁,而上了汽车,速度快了,大脑跟速度不和谐了,头脑中就比较乱,一乱语言就乱了,等到一下车,又是平常的动作和力量,所以又恢复了正常。所以我觉得对人类来说大脑驾驭身体比较容易,驾驭肢体同时又要去控制机器就比较困难了。
人类最善于发明工具,汽车是其中一种。通常我们通过制造和控制机器来获得力量,获得生活的便利,但现在看来,工具反而控制了我的朋友。仔细一想,像我朋友这种被工具所控制的人还不在少数。拿着手机的,发短信上了瘾,甚至打搅别人的休息。有一天半夜两点,我收到一条熟人的短信,上面写着:姿势不对,起来重睡。对着电脑上网的,不分白天黑夜,化一个名,在网上造谣、谩骂。再仔细想想,这些朋友的情形也不是被工具所控制,而是利用工具的便利性,将自己恶的一面夸大变形到了极致。
第82节:令人疯狂的机器(2)
一个人坐在汽车里,拿着手机,对着电脑,他其实都是孤独的,那时候只有所谓的自我。自我控制着某个工具,他感觉到自己很强大。他频繁地体验这种强大,感觉过瘾极了。等他觉得独自体验不够的时候,他就要把这种体验向其他人表现了。有些开着车的人,故意冲到积水里,让积水溅起来,溅到路边人的脸上,他感觉很快乐。这是一种不道德的快乐,说到底还是自我的魔鬼作怪。如果他这时候手里有一颗核弹头呢?这可不得了了。
其实动物都会使用工具,比如猴子就知道用石头敲开核桃,但人类将工具的使用发挥到了极致。懒得走路,人们坐车;要去远处,人们坐飞机;进行复杂的计算,人们使用电脑。这些工具令普通人越来越依赖工具,依赖发明工具的人。一旦那些天才的工具制造者有了坏心可不得了,他可以统治我们。外国就有一些科幻片,讲一些科学坏人,天才得不得了,利用科学技术进行独裁统治。这说远了,在现实中,因为科学带来了大量人们需要的工具,科学的地位由此上升到一种绝对高的位置,现在人们崇拜科学和原来人们崇拜耶和华差不多了,讲什么都要以科学为标准。
科学带来的进步主要是物质进步,但精神的进步却落后了,这很危险。我那个在法国的朋友无法控制汽车,就是因为机器的力量远远大过了他的精神力量。大脑作为我们精神力量之源,可以控制四肢,但同时控制四肢再控制汽车就不行了。所以大脑会给他一个烦躁的信号,表明危险。每当我们感觉烦躁,就是大脑给我们亮起的红灯。
科学家已经发现,我们的大脑不能控制我们现在所拥有的复杂工具了,于是想发明人工大脑来帮我们控制这些工具。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