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一生去寻找

第26章


张欣生孩子时,我一个月时间完全脱离公司工作,就是侍候老婆孩子。生孩子对母亲与孩子来说都是特别大的事,一个新生命要出来,别的事都可以慢待一些,唯有这事太重要了。多少生命刚出来,稍微疏忽一点,就出了问题。看孩子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但跟孩子接触也可以让你平静下来。这社会有时会不断让你往前跑,人家官职比你大,做的事比你大,挣的钱比你多,逼着你不停地想往前跑。孩子能让你感觉到人的一种原始状态,使你把周围的一切带回到单纯的状态。看到刚出世婴儿的状态,你就会感到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误入歧途走了多远!我从骨子里还是一个家庭观念比较强的人。小时候在那样一种家庭中长大,对家庭成员与家庭外成员的界限,对家的顾及程度,要比一个在城市中长大的人强。城里人之所以更为进步,更有社会性,就是对家庭内外成员的界限,要比像我这样从偏僻地方来的人要淡化一点。我从骨子里还是大男子主义,从小受潜移默化的影响,认为男人要说了算,老问女人意见,男子汉哪里去了?后来开始有了变化,到国外去,看到那里的男人不管是多大的官都要给女人开车门,处处要把女人照顾好,如果一帮人出去,一定先要让女人处处满意。我看这不掉价,这是文明社会的意识,想不明白才是老农呢。所以我现在有意识地在改变自己,接受文明。要是在二三十年前,突然发现一个男的老给女的拎包,跟在她后面走,我一定不能接受。
挑战的境界,我原来有过,但我好像生下来就不爱赌博,连麻将扑克都不打。朋友拉着我去拉斯维加斯,我就换了100美元放在那儿,没了就出来睡觉去了,完全没有乐趣。在现代城刚做完时,员工们都在着急地问有没有新项目,我反而平静了:先不要着急,不要急功近利,有和无、难和易都是相对的。
某天,我给自己写了几段话:少喝酒,多喝水少吃肉,多吃水果和蔬菜少说话,多写字少坐飞机、汽车,多走路、跑步少吃药,多锻炼少看报纸、杂志和电视,多看历史和经书少用手机,多写信少在城里待,多在乡下住少开会,多睡觉少说空话、套话,多说真话和实话少认识新朋友,多来往老朋友少请客应酬,多家人团聚少穿新衣、新鞋子,多用旧衣和旧鞋子少一些热闹,多一些清闲
第96节: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而生活
从物质到精神
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而生活
《论语》里子贡问孔子,如果治理一个国家,需要三样东西,你说是哪三样?孔子排了一个顺序,说:第一个是粮食,要有饭吃;第二要有军队;第三要有信仰。子贡就问,不能有三样东西,只要两样呢?孔子说,那就要有粮食和信仰。子贡又接着问,这两个只选一个呢?孔子说,那就选信仰,没有粮食没有关系,没有信仰什么东西都谈不上。人类最充沛的幸福感是来自精神状态的,统摄精神的最高力量就是信仰。我们需要信仰的支持,才能使我们的精神不动摇地维系我们的理想世界。有了理想世界,我们才能安于有缺陷的现实生活,因为现实生活中的缺陷,正是理想者的工作要点。好多人在青少年时期,通过思考和阅读就明白了理想的重要,但是在后来的生活中,却渐渐忘记了理想,失去了信仰。忘记理想的重要原因,是他们认为理想世界太远了,自己有生之年是不能实现了,失望之情渐渐压过青春热血。也许就有那么一天,你突然就放弃了,一屁股坐下,正好坐在耽于物质享受的沙发上。
理想之所以被称为理想,就是永远不能变成现实的未来,我何苦要去徒劳拼搏呢--这是很多物质享乐主义者的想法。听起来是符合逻辑的,但是他们对理想的设定是错误的。因为理想其实不是遥远的东西,理想就是你自己心灵的一部分,你带着理想活着,理想就在你的生活里。
在我看来,理想就是你想让生活变得美好的愿望。那是一步一步逐次去做,从自己的日常生活开始的。也许你的理想并不是一个系统的、宏大的、乌托邦那样的东西,但你每天的行为都带来这个世界正在变好的感觉。如果你的理想成为你日常行为的基本动机,每天都有效果,你怎么会遗忘它和背弃它呢?有远大理想,但具备务实的行为能力的人,我称之为务实的理想主义者,这是我最敬佩的人,也是我多年来希望达到的境界。我希望从小事做起,有耐心;我的手会带电,我做的每一件事,哪怕它再小,都会因被注入了理想而熠熠生辉。务实的理想主义者,也许一直坚持做着一个小心翼翼的改良者,并从中获得持久的乐趣。那种狂飙式的、激进的理想主义者,企图一举推翻现存世界,马上实现其系统的、宏大的、乌托邦式社会,其代价也许是大规模的流血和死亡。在历史中有很多案例证明,真正持久有效的并不是狂飙式的革命,而是缓慢细致地从各个方面进行着的改良活动。看看我们今天的生活,短短20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亿万默默无闻的改良活动汇聚成的伟大成果。我相信在自然状态下,人都是善良的,寻求幸福快乐是人生而具有的动机。最自然的人,就是最好的人。从这个前提去看,理想世界并不是改造自然的人去适应什么观念后的结果,而恰恰相反,应该去解决那些扭曲人的种种问题,恢复到自然状态。如果我们认为所有人都自然了,都幸福快乐了,就是理想世界了,那么它的确并非在遥远的未来,而是被扭曲和被遮蔽在现实中了。所以我们更应该像一个矿工一样为执著于现实,挖开渣滓,淘出金矿。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脚踏实地解决问题比空怀理想坐着不动重要。我天天工作,汗流满面,精神和体力的充实都相得益彰。生活到了妙处,犹如瑜伽的身心合一,这是在行动中的幸福,是我们幸福感的最大来源。
第97节:科学和信仰是一辆车子的两个轮子(1)
科学和信仰是一辆车子的两个轮子
唯有走在寻求真理的道路上,人才有确定感。
在探求真理的道路上,我们每个人只能独行,任何的盲从最后只能变成毫无意义的起哄,这不是探求真理的态度。真理只有一个,只要我们有科学的态度和精神,无论你是从哪条路上走来,最后一定会走到一起,相聚在真理的脚下。
在通往真理的道路上,最大的障碍就是总是认为自己的观点是对的,而别人的观点全是错的。比这更可怕的是情绪失去控制,失去了理智,最终将无法在探求真理的道路上向前迈进一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许多错误的言行都是在失去理智的情况下产生的,这种情绪失控失去理智的行为甚至可能给我们带来终身的后悔。
世界上,任何事情的真相只有一个,真理也只有一个,无论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探讨,只要本着真正探求真理的精神,最后都会殊途同归。找到唯一的真理,找到真相,达成一致和统一,没有真相就没有和谐。
目前,世界上发生的各种各样的冲突、不和谐,甚至战争,根源都是大家都认为自己的方式和走的路是对的,别人的方式是错的,由此产生了分歧和冲突。这样的结果,只能使人离真理越来越远。据我所知,现在世界上存在两种很大的分歧,一是科学和宗教之间的分歧;二是宗教各个派别之间的分歧和冲突。后者给这个社会带来的危害更大。
科学的目的是探求事物的真相,发现事物之间的规律,发现真理。科学采用"发现"的方式,通过发现各个事物之间的规律来达到接近真理的目的。而宗教信仰是用"启示"的方式。如果只承认用"发现"的科学方式探求出的真理,而不承认用"启示"的宗教方式得出的真理,人们一定会陷入没有信仰、失去方向的极端物质主义的泥潭。世界上有许多现象是科学的方式难以解释的,例如,"爱"、"快乐",无论用什么样的科学公式和定理都很难表达清楚,但它确确实实地存在,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心里,每个人时刻都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它对我们的影响。所以我们不得不相信,除了科学之外,还有一些我们目前还不能完全理解的事物存在,而信仰能帮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和接近我们所处的世界。
 第98节:科学和信仰是一辆车子的两个轮子(2)
但是宗教一旦陷入迷信就会变成不尊重科学、排斥科学的幻想,甚至成为装神弄鬼的闹剧。如果承认真理只有一个的话,那我相信,这个真理不可能在宗教上是正确的而在科学上却是错误的,反过来也一样。有位圣人叫阿博都・巴哈,他说了下面一段话,非常明确地说明了科学和宗教信仰之间的关系:"如果宗教的信仰和观点与科学的标准是相对立的,那它就只是迷信和幻想,因为知识的对立面是无知,而无知导致迷信。毫无疑问,正确的宗教和科学是一致的,如果发现某个问题与真理相抵触,我们就不能相信和信仰它,除了使人迷惑和动摇之外它是不会有任何结果的。"用科学和宗教两个不同的方式来理解世界,会更接近真理和我们的内心。如果我们只注重用科学的方式去探求真理,就会忽略自己内心的感受,把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用于观察外面的世界,向外看;如果只用启示的方式探求真理,整天冥想、静坐、祈祷,只注重自己内心的感受以及神奇力量给自己的启示,就会忽略了身外的存在和变化。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