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一生去寻找

第34章


第124节:敬鬼神而远之(3)
再次,就是不要被工具和形式所左右。电脑、语言、文字、公式都是工具,而不是事物的本质。我们只能借助这些工具去发现,但绝不要陶醉于这些工具本身。爱因斯坦在晚年(1946年)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E=MC2》。在表示质量和能量的互等性时,他在文章中特别加了一句话:互等性的说法不确切。我想天才的爱因斯坦也想不出一个恰当的词来表达。想不到爱因斯坦研究的高深理论,若干年后却被人频频引用:我从伦敦去机场的路上看到一座大楼名字叫E=MC2;北京新建的传媒大道有一座过街天桥的名字也叫E=MC2;我家有户邻居,总喜欢买最便宜的东西,坏了以后全家动手修理,所有的工具她家都齐全,有一天,我发现她家买了一批便宜的折叠椅,椅子上面居然全印着E=MC2。这让我想到另一种现象。10年前,我跟着易小迪背佛经,可能是我的悟性太差,没有什么长进。后来我看了禅的一些公案后,觉得对我这样的常人的智慧很有启发。但我很快发现,"禅"开始泛滥,建筑师用"禅"来标榜自己的建筑;画画的用"禅"来标榜自己的画;做饭的用"禅"来标榜自己的餐厅;一些人觉得中文的"禅"不过瘾,就用英文ZEN。这时形式已经与它的本质完全地分离了,仅仅作为一个符号,成为街上的一阵过眼烟云的流行。
第125节:镜子的遐思
镜子的遐思
镜子是宗教讲授中使用最多的一件教学用具。许多大师在讲解和传播宗教信仰的道理时总是离不开镜子,也正是通过这件教学用具,我们可以发现各种不同宗教信仰中一些共同的东西。
在禅宗中,五祖弘忍的大弟子神秀就把心--自己的灵魂比喻成镜子,写下了那首"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的禅诗,表达了自己对灵魂、躯体和品德之间关系的看法。几百年之后,阿博都・巴哈在《已答之问题》这本书中,用现代人的语言讲述了与神秀所领悟的一样的道理。他说:"灵永远不会进入躯体,同样不会离开躯体,它不需要一个栖息之所。灵是与躯体联系在一起,正如光与镜子一般。当镜子洁净完整,灯的光就清晰可见了;反之,镜子盖满灰尘,或有了破损,那光便不见了。"阿博都・巴哈在这里讲的"灵"就是我们所讲的灵魂。灵属于精神世界,而躯体属于物质世界。太阳的光照在镜子上,不能说太阳掉到镜子里了。否则,我们就要犯猴子在水中捞月亮的错误了。
挑战神秀的六祖慧能也写过一首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他借用了神秀镜子的比喻,讲的却是另外一个问题,另外一个世界,与物质世界无关的精神世界,一个禅宗里彻底"无我"的境界。无论是神秀、慧能,还是阿博都・巴哈,他们都非常智慧地说出了灵魂最本质的特征,这些都是他们沉思之后的比喻。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高行健写了一个剧本《六月雪》,用现代的方式重现了五祖弘忍与六祖慧能之间的禅门公案。他把禅比作是六月雪,在寒冷的高空是雪花,但六月的雪花落到了地面,雪就不见了,变成了水。水在不同的温度下,它的状态是完全不同的,有时是液体,流动、低下;有时是固体,晶莹剔透;有时是气体……但本质上是同一东西,只是外在形式发生了变化。同样,禅在不同的环境中表现方式也是不同的。不过,高行健《六月雪》的剧本与原来的传说略有不同的是:慧能带走了五祖的衣钵,神秀带兵追上了慧能,后来神秀与慧能进行了一场辩论,神秀输了,最后在智慧面前低了头,放慧能带上衣钵走了。《六月雪》的剧本也是通过神秀与慧能的这场辩论,进一步说清了作者对禅的理解。
《大学》一书中第一句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也就是说,教育的道理和方法是擦亮自己心中的镜子,第一个"明"是动词,第二个"明"是形容词。这与柏拉图所说的教育之道是完全吻合的。柏拉图说人死了之后,灵魂就上天了,在上天获得了所有的知识和美德,过一段时间灵魂重回到人间,把这些东西都忘了,所以教育的目的就是启发它,唤醒它,把它在上天获得的知识和美德重现出来。这与孔子的"明明德"是同样的道理,就是要擦亮自己灵魂这面镜子。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觉悟后,教导他的儿子罗罗时就运用了镜子(佛法之镜)给他做比喻和想象。哪个是真实的世界?哪个是投影在镜子中虚幻的世界?这成了多少年来人们思考和追问的根本问题,有些比喻可能不一定确切,但这也反映出人们的探索精神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
写到这里,我又翻看了一本许多年前购买的周国平的那本《灵魂只能独行》。今天重读这本书,又与几年前看时的感受完全不同。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在这个世界上,有的人信神,有的人不信,由此而区分为有神论者和无神论者,宗教徒和俗人。不过,这个区分并非很重要。还有一个比这重要得多的区分,便是有的人相信神圣,有的人不相信,人由此而分出了高尚和卑鄙。一个人可以不信神,但不可以不相信神圣。是否相信上帝、佛、真主或别的什么主宰宇宙的神秘力量,往往取决于个人所隶属的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个人的特殊经历,甚至取决于个人的某种神秘体验,这是勉强不得的。一个没有这些宗教信仰的人,仍然可能是一个善良的人。然而,倘若不相信人世间有任何神圣价值,百无禁忌,为所欲为,这样的人就与禽兽无异了。"我也借用许多圣人们反复教导我们时应用过的这个"镜子"比喻来提醒自己:要时时把自己的心灵擦亮、擦干净,只有这样才能认识到神圣,神圣的阳光才能照到我们的心上,照到我们的灵魂上,我们的心才能获得温暖,我们才能获得爱和正义的品德。
第126节:大美无言
大美无言
2002年,我去威尼斯参加建筑双年展时,建筑评论人方振宁向我介绍说尼康D100是最好的照相机,用普通的镜头可以配在数码照相机的机身上。回到北京打听,没有这款照相机,后来好不容易在香港买到了。
这款照相机,就是我心目中理想的照相机。不浪费胶卷,是数码的;不浪费电池,不会污染环境,是可充电的电池;可用普通的镜头,反应速度很快。最重要的是对我这个外行来说,它的储存容量很大,可以放开随便拍,晚上再在电脑上删除、修改。我的照相技术不好,但我的Photoshop技术不错。这发挥了我的优势,避免了我的劣势。从此我随身的包里一直都有这部照相机。
有了这部相机,我才发现自己眼睛看到的东西是不真实的,这些东西经过了大脑,又把自己的情感和过去的记忆夹杂在图像中去了。有了这部相机,我才发现太阳光是多么的美,多么的重要,任何人造光源都比不上太阳光,尤其是早晨的早霞和晚上的余晖。
书本上的知识固然重要,它们是现实生活中规律和经验的总结,但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人们对世界的了解现在也只是冰山的一角,还有很多未知的领域等待我们去发掘。如果只把世界抽象成书本中的知识,并认为这就是世界和生活的全部,死记硬背,而忽略了身边的现实世界,这样的人,将来也只能是一事无成的"书呆子"。书本上的知识是由语言承载的。由此我想到,这些知识必须具备一种可供交流的形态,因此可以被谈论,可以被磋商。通过磋商,很多知识可以成为共识,成为维系社会和谐的基础。有些知识可以带来智力快感,成为游戏。比如代数,把活生生的现实抽象成符号,再让这些符号成为数学模型,关起门研究,在电脑上运算,把研究的结果再来指导千变万化的经济生活。但是代数在人和事物之间设置了过多的中间过程和媒介,没有了人接触事物时的灵感、火花和智慧。有位叫陈景润的数学家在做一个数学游戏叫"哥德巴赫猜想"时,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当年成为许多小学生学习的榜样,包括我在内。那时我们忘记了与其他人的沟通与接触,也忘记了美好的大自然。
这些书本知识,并不是全部的知识。我们要学习书本上的光学知识,更要直接地感受阳光,感受它带给我们的生机、色彩,在我们生活中留下的美丽投影。要学习书本上的生物知识,更要直接感受大自然中的花开花落,春去秋来的变化,和它生机盎然的生命力。大美无言,只有你的皮肤才能感觉其中的智慧。
第127节:一次无目的的西行
一次无目的的西行
2003年3月份,《SOHO小报》要定选题。我建议本期主题写如何看女人。中国在国际化,女人地位也随着变化,快过三八妇女节了,就写一期"如何看女人"。3月8日晚上,张欣请来了许多朋友,有女人,也有洋人,开了一个女人节的PARTY。晚上玩到了很晚,大家都很高兴,尤其是女人。PARTY结束,张欣为所有女人准备了一份礼物。
早晨6∶00我起床了,开始了计划好久的"西行25°"。
计划这个词,我曾追求过它。工作要有计划性,生活要有计划性。最早计划的事情是早晨起来跑步,每天早晨6∶00起床,跑步30分钟,要把枯燥的动作变成身体和意志的锻炼。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