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易中天 清算品三国

第3章


 
  其次,难道摘了“内行”帽子,讲史就可以随便讲吗?讲错了可以不负责任,可以免去别人的批评吗?以蒸馒头为例,我们可以把专家和一些有见解的受众比喻为质量检查和监督部门。你蒸出的馒头,广大的消费者说好吃,却不知道还有质量问题:里面有雕白块,防腐剂超标,还是用硫磺熏的,卖馒头的能对质检部门这样说吗?“我蒸的馒头也没请你吃,你干吗呀!” 
  怪事年年有,今年特别多,余秋雨先生要求摘去作家的帽子,已经闹得沸沸扬扬,易先生也要求摘去“内行”的帽子,你们干吗呀?   
  4 怎样看易中天的一夜暴富   
  原来在报纸上看到:易中天《品三国》一书出版的版税收入是180万元,最近又听央视《百家讲坛》制片人万卫爆料说:易中天《品三国》的税前收入是262.5万元,央视得到了37.5万元。但我们不知道央视所得的这37.5万元是否包括在易中天所得的数额之内。揣摩万卫的语势,好象不包括在内。那就是说:易中天的个人的税前收入是262.5万元,央视另外还得到了37.5万元,加在一起整整是300万元。最近听说由于书的印数不断增加,易中天的收入也不断上升。对此我们不必深究,我们不是易中天的经纪人,管那些干什么!反正结论是“易中天一夜暴富”,这是新闻媒体以显著的版面登出的一个大字标题,有很大的震撼力。于是人们在下面窃窃议论起来,但在公开的场合(如报纸、网络)议论的并不多见。 
  人们在下面的窃窃私语,归纳起来,不过是短短的两句话:一曰:值吗?二曰:合理吗?对此我的回答也是干脆的:值!合理! 
  为什么?我们不妨链接一下周围的背景材料: 
  一个女孩子,嗓子好,会唱几首歌,长的漂亮,又会作秀,有幸选上了“超女”,其经济收入主要是广告、形象大使、出场费等等,何止200多万,恐怕要以千万计了。 
  一个歌唱演员或影视演员,因为唱红了几首歌(有的是一首),或演了几部电影、电视剧(有的是一部)走红,收入也要远远地超过易中天。何况她们的走红,还有幕后的许多的隐秘,也并非全凭实力。 
  一个小孩子(不过是小学的学生),编出几部离奇古怪的童话,自称独立完成,没有爸妈的事,(尽管他爸还是当编辑的,)因为戴着“神童”的桂冠,成为畅销书,版权还卖到外国,其收入也不是易中天能望其项背的。 
  一个体育明星,因为得了世界冠军,国家奖励、地方奖励、社会贤达(多为港人)奖励,这还是个小头,大头在广告收入上,谁也不知道他们一共收入多少钱,恐怕超过易中天多少倍。 
  如果要问:这些都值吗?合理吗?我的回答是:体育明星的暴富,值,合理。因为体育明星能够在世界上夺冠,不知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还要勤奋,有超人的毅力,最后结出了硕果,为国家争了光,为民族争了气。他(她)们是国家的瑰宝,民族的骄傲,让他(她)们富起来,人们服气。而且他们取得的成绩,是在公开、透明、众目睽睽之下取得的,没有走后门,没有拉关系,没有给评委送红包,所以太值了!至于其他那些暴富者,恕我不敢恭维。但这是一种客观的社会存在,想必有它的道理,只是老朽过于冥顽,不能理解罢了。 
  我们书归正传,且说十载寒窗(这是套话,其实不止十载),铁砚磨穿,啃过多少书,费过多少脑,写过多少字,讲过多少课,熬了多少夜,点了多少油,现已年近花甲的易中天,由于时来运转,上了电视台,在给电视台,出版社创造了丰厚收入的同时,得了那几百万块钱,难道不应该吗?我看是应该的,和那些“超”字号、“星”字号的高额收入对比,一点也不亏心。在易中天那里,学术升值了,这是所有知识分子都要说一声“同喜同喜”的。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也有知识分子的份了。我们希望:这是学术升值的一个信号,他代表的不仅是一片绿叶,一朵小花,而是整个知识界、学术界的春天!   
  作者天行健答网友的信   
  《清算〈品三国〉》作者天行健对于广大网友的公开答复拙著《清算〈品三国〉》已由现代出版社出版,最近在新浪网《读书》频道连载,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议。其中支持肯定者有之,批评者有之,谩骂者亦有之。这都在作者的意料之中。我在此要向广大网友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赏光点击阅读,感谢对我的支持与鼓励,也感谢对我的批评。说到底,批评也是一种支持,是支持的另外一种形式。对于谩骂者,有网友说得好:“骂人者,自贬其人格耳。” 
  “用不首骂来骂去的,反而显得自己素质差。”(本文所引网友的话,多源自新浪网《读书》《清算〈品三国〉》(连载)的留言。除另有出处者外,后面皆不再加注。)为了回应网友提出的意见,特提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与广大网友探讨。 
  一、名人不能批评吗? 
  百家争鸣是文化学术工作的方针,批评是文化学术发展的动力,我想这无需讨论,任何人都不会否认的。 
  一位学者成了名人,还能批评吗?这似乎也无需讨论,任何人都不会否认的。 
  但事实并非如此。一涉及到批评名人,那就好像捅了马蜂窝,麻烦可就大了。有那么一部分人(主要是那位名人的粉丝),认为他们心中的偶像是不能批评的,哪里有个风吹草动,便一哄而上,对批评者群起而攻之。最近我在新浪网上的遭遇便是这样,有的网友就干脆称之为“围攻”。 
  但名人真就不能批评吗?我看愈是名人,有错就愈应该批评。;比如一般作者出书,卖上个一两万册就不错了,而易中天和于丹二位教授的书,一卖就是几百万册(通过电视听讲的人还远不止此数)。如果普通作者和名人――畅销书作者的书中都有错,哪个误导面更大呢?哪个更需要赶紧澄清呢?这是不言而喻的。 
  被捧红了的名人,不仅有风光无限,名利双收的一面,还有另外的一面:那就是要承担更大的社会 责任,在学术质量方面接受全社会(包括文化学术界)更严格的监督。 
  二、“粉丝八段锦”粉丝反对批评他们心目中的偶像,惯用的手法是向批评者打棍子,扣帽子。铁杆的粉丝一般文化层次都较低,讲不出像样的道理,多数人只能翻来覆去地重复着这么几个概念:1、谁出名就批谁;2、看人家出名,你嫉妒了;3、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或者称为酸葡萄心理);4、为了赚钱,跟风炒作;5、红眼病;6、借别人的名而出名;7、文人相轻;8、有本事你也上来讲(或:有本事你也写一本);此外还有一些,而这八种说法出现的频率最高,可以称之为“粉丝八段锦”。他们并不能有的放矢,而是先把屎盆子扣在你的头上,恶心你一下。贼咬一口,入骨三分,使人有口难辨。我说你嫉妒,你就是嫉妒;说你是红眼病,你就是红眼病;说你想出名、想赚钱,你就是想出名、想赚钱;这不是一种极端和专断的态度吗? 
  你怎么知道人家是这个目的?你是未卜先知,还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按照这种说法,名人就不能批评了,就不能沾边了。在广大粉丝的保护下,名人就理所当然地垄断了话语权,乐意怎么说就怎么说,乐意怎么写就怎么写。他说煤球是白的,那就是白的;说兔子比象大,那就是比象大,谁若是牙崩半个说不字,那就是嫉妒、红眼病、想出名等等。这样下去,还有百家争鸣吗?还有言论自由吗? 
  可见,把这“粉丝八段锦”做为法宝,是毫无意义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允许批评,也允许反批评。不要先问批评者的动机,只能就事论事,根据人家的具体言论进行论难。他哪一点批评得不对,可以有理有据地进行反驳嘛!在真理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如果你并没有道理好讲,那就闭上嘴,听听别人讲道理,对你也许还能有些好处。 
  三、为偶像做辩护的种种歪理1、非学术说。有些网友认为“易中天不是学历史的,他的《品三国》,不是学术专著,不是科研报告,不是大学讲义,他是“品”三国,而不是“教”三国,因而没有必要提高到学术的水准来要求他,批评《品三国》没有学术意义。甚至有的网友说:“老百姓就是图个乐,管他讲得对错呢?”而这些说法,又和易中天教授本人的说法是如出一辙的。易中天教授在去年年未声称:“我是外行讲给外行听。我做出来的馒头,并没有请专家吃啊。别人在吃,你偏要在旁边说这馒头不好吃,干吗呀?” 
  (《中国青年报》06年12月29日)我虽然写书批评了易中天,但我对“易中天现象”基本是持肯定态度的,是为易中天叫好的。看过书的人,都明白我这个基本态度。但听了这话,却不能不使我感到吃惊。 
  央视的《百家讲坛》是个什么地方?请的都是各学科的外行吗?即或你不是研究历史的,是个外行,人家也以为你对史学的了解不比内行差,在一些基本的学术观点、常识性的文史知识方面,总该不出大问题吧?难道当初央视请你去讲,其初衷就是“外行讲给外行听”吗? 
  [1] [2] [下一页] 
  任何科普工作,所传播的知识都是学术成果,不过是用通俗的语言、大众容易接受的方式来传播罢了。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