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公元280年:晋灭吴,三分归一统。
易书以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为三国
时期,长度是90年。但这种划法虽然在史学界早有人这样主张,却是有缺点的。
先说上限。公元190年是董卓入京的第二年。这年关东群雄以讨董卓为名纷纷起兵,而实际上并没有多少人真正与董卓的军队交战,却为了争夺地盘而自相火并,拉开了军阀混战的序幕。但这还不能算是新朝代的开始,因为新朝代的开始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1. 旧皇朝的皇帝被推翻或名存实亡;
2. 新王朝已经诞生或事实上已经诞生。
用这两条标准来衡量,公年190年,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当时
小皇帝汉献
帝(只有10岁)被董卓所控制,而董卓还只能算是一个军阀,还没有推翻皇帝建立新王朝,不久就死于非命;而新王朝的魏、蜀、吴,这时还没有一点影子。曹操还是奉袁绍为盟主的一股不大的军事力量;刘备率一小股军队还在地方上游荡,上不了台面;孙坚还依附于袁术,没有成为完全独立的军事力量。汉朝尽管已经奄奄一息,日薄西山,毕竟还没有咽下最后一口气。
到了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曹操奉迎献帝定都于许县,挟天子以令诸侯,实际上是魏国政权的奠基。这时候朝廷的第一把手,不是汉献帝而是曹操,包括汉献帝在内的整个朝廷,都要按照曹操的意志行事。那么,汉献帝是第二把手吗?不是,连第N把手也不是,他是傀儡,由提线人来摆弄,并没有独立的意志和人格。所以到了这个时候,汉朝已经名存实亡,皇帝仅仅是一个符号,毫无实际内容;而魏国的太祖曹操,已经为新政权奠了基;所以应该以这一年作为三国时代的开始。
再说下限。公元265年,司马炎篡魏,建立了晋朝。在两年前,即公元263年,蜀国已经灭亡,到这时,三国鼎立的局面,变成了晋、吴南北朝对峙。因此随着新王朝的诞生,就标志着三国时代已经结束了。
易书以公元280年作为三国的下限,也是沿袭了已有的一种说法。这种说法认为:这时已经“三分归一统”,标志着三国时代已经结束。在这以前,还有吴国的存在,不能认为三国结束。但我们知道:历史上的很多王朝,如东汉、唐、宋、明、清等,在建国之时,国家并没有完全统一,以后经过若干年(长短不一),才完成了全国的统一(例如清朝到入关后的第四位皇帝乾隆时,才基本上实现了统一)。所以我们不应以统一之年作为三国时代的结束,而应以晋朝建国之年作为结束。
总之,易书以公元190年和280年作为三国时代的上下限,虽然是沿袭了旧说,其实这说法是值得商榷的。对比之下,公元196-公元265年的划法要更合适一些。这样说来,三国历史的长度就不是45年,也不是90年,而应该是69年了。
事实上,汉末、三国和晋初的历史共有100年左右,这百年历史存在着有机的联系,是中国由分裂到统一的历史时期,即所谓“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整个历史时期,讲三国史的人(包括《三国演义》)都是把这百年历史联系起来讲的,只有这样,才能始终连贯,首尾分明。但从年代学的角度来说,又需要划几条线,把汉朝、三国(魏)、晋朝明确地分开。
2 历史的三种形象(1)
易中天说:“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有三种形象:历史形象、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他又说:“这就又有三件事要做。一是‘还原’,就是告诉大家历史的本来面目是怎么样的。二是要‘比较’,就是看看这三种形象究竟有什么不同。三是要‘分析’,就是弄清楚历史形象为什么会变成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我们希望通过这三项工作,来为大家品读三国”。(9页)
三种形象是客观存在的。他要做的三件事:还原、比较、分析,立意也很好。这样来品读三国,自然可以使问题更加深入,对读者可以大有启迪。不过,在这三件事中,“还原”和“比较”还是比较容易的,因为我们毕竟有些史书和古代资料可以作为凭据,可以在“还原”的基础上进行比较。例如:《三国志》中所记载的曹操和诸葛亮是历史形象,小说《三国演义》中所描写、以及戏曲舞台上所塑造的曹操和诸葛亮的形象为文学形象,(称之为文艺形象、似乎涵盖面会更宽一些)。我们按照《三国志》的记载,就可以和演义小说以及舞台上的文艺形象进行比较,二者的差异就显现出来了。于是我们会发现:曹操的历史形象并不像文艺形象那么坏,诸葛亮的历史形象也不像文艺形象那么神。当然,这种复原只是相对的,只是一定程度的。覆水难收,历史不可能完全复原。我们综览易书,发现历史形象和文艺形象的复原与对比工作,还是做了不少,这形成了易书的特点之一。当然,这两件事做起来也并不太难。
最难的是“分析”。所谓“弄清历史形象究竟为什么会变成文艺形象和民间形象”,这问题是不好解决的。就拿《三国演义》的许多故事来说,它不是源,而是流。就是说:这些故事不完全是作者罗贯中主观编造的,而大部分是有所传承的,他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加工改编的。那么,从什么地方传承来的呢?除了史书之外,我们现在只能从比《三国演义》成书更早的《三国志平话》以及元曲(元杂剧)保留到现在的少量剧本中得到一些信息。于是我们知道:《三国演义》中的许多故事,如桃园三结义、王允巧使连环计、美髯公千里走单骑、古城会、诸葛亮博望烧屯、诸葛亮借东风、关云长单刀赴会、陆逊被困八阵图等等。在元曲和《三国志平话》中就有了。而这也不一定全是源,元曲和《三国志平话》也应该是有所传承的。但我们再往上推:宋金戏曲、唐宋传奇……可惜由于古代文献的大量佚失,我们所能得到的信息,真是微乎其微,甚至是接近于零了。这件事,应该通过思想史、文学史、戏剧史、俗文学史、民俗史、甚至宗教史来进行研究。但既然没有资料,谁也难作无米之炊,怎么个研究法?
至于民间形象,易中天提出的不过是一个笼统的概念,纯属于理论层面上的东西。比如曹操,我们通过史书,可知其历史形象;通过《三国演义》和戏曲,可知其文艺形象;但谁又知道曹操的民间形象是什么样子的?现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有一个曹操的形象,那就是坏得不能再坏的大白脸,其实也是从说书唱戏中得到的印象,归根结底还是文艺形象,并非另有一个民间形象。据我所知,民间关于关羽和周仓的传说甚多,在传说中,周仓是一条莽汉,关羽则是一位智者,他用智慧使周仓折服,周仓只好乖乖地接受他的领导。这应该算是关羽的民间形象吧,但这形象竟与那个刚愎自用、有勇无谋的关羽的历史形象大相径庭,和关羽的文艺形象也相差甚远,似乎只是一种土生土长的传说,与历史形象,文艺形象并没有什么关系,很难说有什么演化的痕迹。
总之,易中天提出的三种形象的还原、比较和分析,分析是弱项,民间形象也没有什么着落。当然,分析历史形象怎样变成文艺形象和民间形象,只能靠资料来说话,不能光靠推理和臆测。目前我们所能掌握的资料实在太少,除了有待于考古新发现以外,还可以从浩如烟海的古书中去发掘,那工作比沙里淘金还难,成本高、费力多、收益少,不用说像我这样年届八旬的人难以办到,就连年近六旬的易中天也以不插手为宜。只能希望有一天,有一批不计功利、甘耐寂寞、甘受清贫、甘愿为学术作出牺牲的年轻的仁人志士出来,在国家或某一大财团的赞助下,来干这件事,也许一生中翻烂了古书,会找出几条来(不会太多)。
现在的问题是:比较这三种形象有什么用?对我们有什么现实意义?易书在这方面语焉不详,我不妨发表一点个人的看法,与易先生和同好者商榷。
一个历史人物,其最初的形象应为历史形象,他在同代人中的印象,一般地说,应与这历史形象没有太大的出入。后来有人编成了文艺作品,就有了文艺形象(或文学形象)。在历史形象和文艺形象的辗转流传过程中,人民群众根据自己的理想、好恶、审美情操等,对历史形象和文艺形象不断地丰富、发展、修正甚至异化,便出现了民间形象。当然,也有原生的民间形象,不是来源于历史形象和文艺形象,而是由民间通过约定俗成的方式、自发地形成的。如解缙、徐文长、唐伯虎、刘罗锅(刘墉)等人,就都有其民间形象。而三国人物的民间形象,我们至今还所知甚少。可能是因为《三国演义》的影响太深了,把以前的民间形象给冲淡了。
我们为什么要研究这三种形象呢?目的应该是:
第一,恢复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提高人民的历史知识水平,正确地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作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创造新生活的借鉴。
第二,从纯学术的角度来看,为历史学、文学史、戏剧史、俗文学史、民俗学等提供素材。
第三,对当今历史小说、历史剧的写作提供素材和借鉴。我心目中的历史题材的新的文艺作品,不应该是三种形象的异化,而是三种形象的和谐统一。
小说推荐
- 超神学院之算算算
- 超神的世界,天使与恶魔。当伟力归于己身,你是否还能不忘初心。最纯的超神学院同人文,最尊重超神学院世界观的同人文 扣扣群:七七一七八零六七一 作者:一梦大千所写的《超神学院之算算算》无弹窗免费全文阅读为转载作品,章节由网友发布
- 网游小说一梦大千连载中
- 最新章:第六百一十一章 大结局
- 易中天中华史卷十:三国纪
- 曹操完全没有想到会在赤壁遭遇孙刘联军的抵抗,只好自己一把火烧了战船,退回北方。从此,南北划江而治,东汉帝国也分裂为三个独立王国:魏、蜀、吴 作者:所写的《易中天中华史卷十:三国纪》无弹窗免费全文阅读为转载作品,章节由网友发布
- 历史军事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26章
- 易中天中华史总序: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
- 有理由认为,未来的世界舞台,将是三大文明唱主角。哪三大文明?西方现代、伊斯兰、中华。是这样吗?是。请看世界地图 作者:所写的《易中天中华史总序: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无弹窗免费全文阅读为转载作品,章节由网友发布
- 历史军事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8章
- 易中天中华史卷2:国家
- 文明是人类自己上演的节目,它的初潮很晚,前戏很长。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国。国家,是文明与史前的分水岭 作者:所写的《易中天中华史卷2:国家》无弹窗免费全文阅读为转载作品,章节由网友发布
- 历史军事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19章
- 易中天中华史卷5:从春秋到战国
- 郑庄公命令各部,只要看见大旗一挥,就击鼓进军。他的手下一箭射去,拉开了新时代的帷幕 作者:所写的《易中天中华史卷5:从春秋到战国》无弹窗免费全文阅读为转载作品,章节由网友发布
- 历史军事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24章
- 易中天中华史卷八:汉武的帝国
- 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他礼遇知识分子,用法律震慑豪强,厌恶贵族,偏爱草根 他定下的官吏制度沿用上千年,皇权达到巅峰 他的军队攻无不克,匈奴人丢盔弃甲逃亡大漠 他的政府制霸西域诸国,丝绸之路畅通无阻 他最开放,也极霸道 他说,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 他是汉武大帝,他的国首度成为全球第一帝国 作者:所写的
- 历史军事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22章
- 易中天中华史卷7:秦并天下
- 秦始皇的尸体被秘密运往咸阳,身边堆满了鲍鱼 但他的事业却被刘邦全面接手,包括他开拓的疆域,他开创的制度,他开辟的道路,以及背后的理想 作者:所写的《易中天中华史卷7:秦并天下》无弹窗免费全文阅读为转载作品,章节由网友发布
- 历史军事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22章
- 易中天中华史卷十二:南朝,北朝
- 刘渊明明是匈奴天子,却定国号为汉,把刘邦、刘备奉为列祖列宗,选择了“借壳上市。石勒不过是个被人贩卖的奴隶,却封王称帝,成功实现“逆袭。苻坚一统北方,踌躇满志,淝水一战,落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剃光头、留辫子,原始野蛮的鲜卑拓跋部,悄然在北方崛起“胡无百年国运”的神话从此被打破。拓跋改为元姓、独孤改为
- 历史军事未知连载中
- 易中天中华史卷3:奠基者
- 武王砍下了纣王的脑袋,不等于拔掉了殷商的根子。生于忧患又偷天换日的周人,必须证明革命的合理性和政权的合法性 作者:所写的《易中天中华史卷3:奠基者》无弹窗免费全文阅读为转载作品,章节由网友发布
- 历史军事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18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