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多的碰巧,不可疑吗?(《品三国》123页)
我们说:历史的必然性是由许多偶然性体现出来的,没有“碰巧”,就没有历史。拿官渡之战来说,袁绍的一万多辆粮车碰巧由草包将军淳于琼押运;碰巧许攸来投,提供了信息;碰巧袁绍决策错误,未派重兵支援乌巢;碰巧曹操率兵伪装袁军率轻骑偷袭,一路上骗过了袁军……如果没有这些碰巧,曹操能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取得历史性的胜利吗?
第三个问题:曹操为什么不杀刘备,却放走了他?这不仅是易中天的困惑,大约也是许多史学家和读史书者的困惑。其实,我们后人研究历史,主观推理的成分太多,未必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如果我们不要无限地上纲上线,用一种平常的心态来看待这段历史,没准那实际情况会是这样的:当初刘备投靠曹操时,程昱就说:“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不如早图之。”曹操说:“方今收英雄时也,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见《三国志·武帝纪》从曹操的话来看,他不杀刘备,一是因为要“收英雄”,使刘备为其所用,二是怕影响不好,但第一点还是主要的。曹操虽然认为刘备是个英雄,但当时还没有把刘备看做是与自己争夺天下的对手。刘备当时还是一个流浪汉,还看不出将来有称王称霸的可能。虽然他对刘备难免要提防一些,可也没有把刘备太当回事。论实力,他都不如袁绍的一个大姆脚趾头,拿他当回事干什么!那天与刘备共同进食,难免要喝点酒。大概曹操是喝多了,谈起天下英雄,顺便说了一句“唯使君与操耳”。曹操不过是自我陶醉,顺便也恭维刘备一下,未必是“敲山震虎”或“火力侦察”。《华阳国志》叙述此事有一句话:“公亦悔失言。”(曹操后悔自己失了言)(《华阳国志·卷六·刘先主志》)。但言者无心,听者有意,竟触动了刘备那根敏感的神经,吓得丢了勺子和筷子。刘备毕竟反应快,竟拿打雷来自我解嘲。据《华阳国志》说:当时外面下着雨,正赶上打了一个响雷,刘备说自己丢了勺子和筷子,是“一震之威,乃可至于此也!”这事过去后,刘备那根敏感的神经却没有恢复常态,竟正式与董承等人结盟,共同谋诛曹操。(史书上虽无更多的记载,但应该有歃血为盟,共饮血酒之类的举动。)但曹操还被蒙在鼓里,还把刘备当作可以依靠的力量。为了堵截袁术,把刘备派往徐州,给他调拨了兵,还给他配备了朱灵、路招两员大将共同前往。可见曹操这时对刘备并没有猜忌之心,而是放心地委与了重任。直到董昭、程昱二人提醒了曹操,曹操才后了悔,但已经来不及了。碰巧(又是碰巧)袁术走到了徐州,并没有强行通过,而是又折了回去,刘备并没有打过什么仗。于是他杀了徐州刺史车胄,公开地叛变了曹操。
从这件事来看,曹操并没有对不起刘备,而不顾哥们儿义气的倒是刘备。看来此时抱着“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理念的,倒不是曹操,而是刘备了。
11 官渡曹兵知多少?(1)
易书在第九集《一决雌雄》中,开宗明义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曹操虽然拥有政治上的优势,军事力量却明显地不如袁绍。那么在这场战争中,曹操是怎样出奇制胜,以寡敌众、以弱胜强呢?”(《品三国》85页)官渡之战是一场“以寡敌众、以弱胜强”的战争,是迄今为止,史学界的一个共同看法。但再具体地说:袁、曹之间的兵力究竟相差多少,却是一个历史之谜。易书在《胜败有凭》一章中说:“袁绍精兵悍将十万人,曹操的兵力却不过万余(当然裴松之认为这个数字不准确)。”(《品三国》99页)对于双方兵力对比这样一个重要的问题,看来易中天基本上采取了一万对十万的说法,但这是大有问题的。
先说袁绍的兵力。据《三国志·袁绍传》:袁绍的总兵力是“众数十万”,在这次战争中,出了“精卒十万,骑万匹”。而《世语》却说:“绍步卒五万,骑八千”,总共不到六万人。孙盛评论说:“案魏武谓崔琰曰:‘昨案贵州户籍,可得三十万众。’由此推之,但冀州胜兵已如此,况兼幽,并及青州乎?绍之大众,必悉师而起,十万近之矣。”按照孙盛的推论,只是冀州就可以有三十万兵源,再加上幽、并、青州,兵源应该不下五十万,官渡之战出兵十万,是没有问题的。
那么,曹操方面能有多少人呢?
官渡之战时,曹操有一度失去了信心,给留守许都的荀彧写信,说出了想退兵的想法。荀彧给曹操写了回信,建议曹操不可退兵,必须要坚持下去。信中有“公以十分居—之众,画地而守之”的话。这表明曹操的兵力只有袁绍的十分之一,也就是一万。《三国志·武帝纪》说:“时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说的也是一万左右。上述荀彧给曹操的回信中,还有“公以至弱当至强”的话,表明二者的兵力相差悬殊。
再看袁绍方面的说法。田丰说:“曹公……众虽少,不可轻也。”沮授说:“北兵(袁军)数众而果劲不及南(曹兵)。”(皆见《三国志·袁绍传》)都说曹操的兵力少。不过,对于曹操“兵不满万”的说法,裴松之却提出了质疑。下面我们把它翻译成白话,介绍如下:“魏武(曹操)初起兵之时,已有兵五千。以后百战百胜,打败仗只占十分之二三而已。仅仅是破黄巾那一次,就接受了降卒三十余万,此外所兼并的兵力不能全记。虽然在战争中会有损失,但剩下的不该如此之少啊。结营相守和交兵决战是不同的。本纪说:‘绍众十余万,屯营东西数十里。’魏太祖用兵虽然变化莫测,谋略世间少有,怎么能以数千之兵和十万大军长期去对抗呢?从道理上讲,我以为是不会的。袁绍的营盘东西数十里,曹公能够分兵扎营和他相敌,这兵力是不能太少的,这是一。袁绍若是有十万大军,理应形成全面包围的形势,使出入断绝;而曹公派徐晃去攻击他的运粮车,又自己出去攻击淳于琼等,扬幡而进,竟没有遇到阻拦,说明袁绍是力不能制,这兵力是不能太少的,这是二。诸书都说曹公坑杀袁军八万,或说七万。八万人逃跑,不是八千人所能抓到的,而袁绍的大军却都拱手就戮,是什么力量能制服他们呢?这兵力是不能太少的,这是三。这大约是记事的人想要以少见奇,并不是实录啊。根据《钟繇传》所说:‘曹公与袁绍相持,钟繇为司隶校尉,送马二千余匹以供给军队。’本纪和《世语》都说曹公那时有马六百余匹,钟繇的马在什么地方呢?”(《三国志·武帝纪》裴注)另外,裴松之又在《三国志·荀彧传》中有关曹操与吕布作战的部分注释说:“当时徐州未平,兖州又叛,却说有兵十万之众,虽然是夸大之词,毕竟表明不是兵力寡弱。更足以证明官渡之战,不能说是兵不满万啊。”
清代学者何焯说:“上面已经谈到分兵扎营相敌,那么这是专指曹公自己率领的亲兵,但也必然有一二万人。说是兵不满万,并不是实情。”(何焯:《义门读书记》卷二十六)
根据裴松之和何焯的分析,再加上我们自己的思考,当时曹操的兵力少于袁
绍,但也不会太少。所谓“以寡敌众”、“以弱胜强”,除了指双方在前线的兵力有差距之外,也是指总的兵力(加上后方的)和总的实力(特别是供应粮草的能力)而言。据《三国志·武帝纪》:袁绍在前线依沙堆扎营,东西数十里,曹操也扎营与之相敌,这需要用上很多兵力。裴松之和何焯都注意到这一点,以此来证明曹操的兵力不能太少,是很有见地的。这些守营之兵像钉子一样被钉在那里,机动性很差,曹操手里能够机动灵活运用的兵,数量就不多了。何焯认为所谓“兵不满万”,仅指所率的亲兵,实在是一个伟大的发现。而且他还认为:就是亲兵,也不止这么多。愚意以为:袁绍出动十万大军,曹操至少也得有五六万甚至七八万人。但尽管用在前线上的兵力不会太少,双方总的实力却是相差悬殊的。假如袁绍的总兵力是三十万人,曹操的总兵力是十万人,人家用十万人上前线,后方还有三分之二的后备力量;曹操用五六万或七八万人上前线,尽管不算倾巢而出,后方也是相当空虚了。何况大部分兵力都被钉在东西数十里的营盘里,手头的亲兵还不太多呢!所以这次曹操实在是孤注一掷,是玩命、是哀兵。所说的“以寡敌众、以弱胜强”,如果这样来理解,大概就符合或接近真实情况了。虽不中,亦不远矣。
12 曹操取胜为哪般?(1)
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取得奇迹般的胜利,因其以寡敌众、以弱胜强,而为历代史家所关注。易书第十集《胜败有凭》,用了很大的篇幅来阐述这个问题,但其中并无新意。因为对于曹操战胜的原因,从曹操的谋士荀彧、郭嘉起,直到现在的各种历史书籍(包括大中学教材)都是着重从政治层面和个人素质方面给袁绍和曹操作鉴定,而很少把着眼点紧扣战争的实际。曹操手里有皇帝,有“政治优势”,就一定能打胜吗?曹操知人善任,能倾听僚属的合理意见就一定能够打胜吗?也未必。政治和个人素质方面的问题,只有和战争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发挥作用。我们首先是上了曹操的谋士荀彧、郭嘉等人的当。
小说推荐
- 超神学院之算算算
- 超神的世界,天使与恶魔。当伟力归于己身,你是否还能不忘初心。最纯的超神学院同人文,最尊重超神学院世界观的同人文 扣扣群:七七一七八零六七一 作者:一梦大千所写的《超神学院之算算算》无弹窗免费全文阅读为转载作品,章节由网友发布
- 网游小说一梦大千连载中
- 最新章:第六百一十一章 大结局
- 易中天中华史卷十:三国纪
- 曹操完全没有想到会在赤壁遭遇孙刘联军的抵抗,只好自己一把火烧了战船,退回北方。从此,南北划江而治,东汉帝国也分裂为三个独立王国:魏、蜀、吴 作者:所写的《易中天中华史卷十:三国纪》无弹窗免费全文阅读为转载作品,章节由网友发布
- 历史军事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26章
- 易中天中华史总序: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
- 有理由认为,未来的世界舞台,将是三大文明唱主角。哪三大文明?西方现代、伊斯兰、中华。是这样吗?是。请看世界地图 作者:所写的《易中天中华史总序: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无弹窗免费全文阅读为转载作品,章节由网友发布
- 历史军事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8章
- 易中天中华史卷2:国家
- 文明是人类自己上演的节目,它的初潮很晚,前戏很长。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国。国家,是文明与史前的分水岭 作者:所写的《易中天中华史卷2:国家》无弹窗免费全文阅读为转载作品,章节由网友发布
- 历史军事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19章
- 易中天中华史卷5:从春秋到战国
- 郑庄公命令各部,只要看见大旗一挥,就击鼓进军。他的手下一箭射去,拉开了新时代的帷幕 作者:所写的《易中天中华史卷5:从春秋到战国》无弹窗免费全文阅读为转载作品,章节由网友发布
- 历史军事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24章
- 易中天中华史卷八:汉武的帝国
- 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他礼遇知识分子,用法律震慑豪强,厌恶贵族,偏爱草根 他定下的官吏制度沿用上千年,皇权达到巅峰 他的军队攻无不克,匈奴人丢盔弃甲逃亡大漠 他的政府制霸西域诸国,丝绸之路畅通无阻 他最开放,也极霸道 他说,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 他是汉武大帝,他的国首度成为全球第一帝国 作者:所写的
- 历史军事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22章
- 易中天中华史卷7:秦并天下
- 秦始皇的尸体被秘密运往咸阳,身边堆满了鲍鱼 但他的事业却被刘邦全面接手,包括他开拓的疆域,他开创的制度,他开辟的道路,以及背后的理想 作者:所写的《易中天中华史卷7:秦并天下》无弹窗免费全文阅读为转载作品,章节由网友发布
- 历史军事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22章
- 易中天中华史卷十二:南朝,北朝
- 刘渊明明是匈奴天子,却定国号为汉,把刘邦、刘备奉为列祖列宗,选择了“借壳上市。石勒不过是个被人贩卖的奴隶,却封王称帝,成功实现“逆袭。苻坚一统北方,踌躇满志,淝水一战,落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剃光头、留辫子,原始野蛮的鲜卑拓跋部,悄然在北方崛起“胡无百年国运”的神话从此被打破。拓跋改为元姓、独孤改为
- 历史军事未知连载中
- 易中天中华史卷3:奠基者
- 武王砍下了纣王的脑袋,不等于拔掉了殷商的根子。生于忧患又偷天换日的周人,必须证明革命的合理性和政权的合法性 作者:所写的《易中天中华史卷3:奠基者》无弹窗免费全文阅读为转载作品,章节由网友发布
- 历史军事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18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