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习凿齿所说:
“方今玄德,汉高之正胄也。信义著于当年,将使汉室亡而更立,宗庙绝而复续。”(《周鲁诸葛论》,见《太平御览》)
第二,刘备的素质,具有干一番大事业的条件。主要是性格刚毅,思想坚定,虽然屡遭挫折,但雄心不改,壮志犹存,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志犹未己”(《三国志·诸葛亮传》)同时诸葛亮也指出他“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若渴。”(同上)这是难能可贵的,使诸葛亮发现了希望之所在。
第三,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篡权窃国,在政治上和诸葛亮是两条道上跑的车,诸葛亮岂能和他同流合污?同时诸葛亮是琅玡郡人,当年曹操血洗徐州,曾打到诸葛亮的老家琅玡郡各县(琅玡郡属徐州,郡治开阳,今山东临沂北),杀人如麻。当时诸葛亮13岁,这件事在记忆上应该是刻骨铭心的。作为徐州人,他对于曹操有天然的仇恨,怎么会去投靠他呢?
最后,易书还提出了三件事,是需要加以辨析的。
一件事是:据《魏略》记载:诸葛亮的朋友汝南人孟建(公威)要北归乡里图谋发展,诸葛亮说:“中国(中原地区)饶士大夫(当官的太多),遨游何必故乡耶?”易中天认为:这可以证明:诸葛亮不去投靠曹操,是因为曹操方面人才太多,“这至少是诸葛亮的想法之一。”(《品三国》142页)但针对《魏略》的说法,裴松之说:
“说诸葛亮为孟公威着想是可以的,若说他同时也为自己这样说,可说是没有洞察诸葛亮的内心了。……诸葛亮以兴微继绝克服为己任,岂能在边鄙之地(指非正统政权)出任就算了呢!”(《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另一件事是:诸葛亮伐魏出陇右,听说石韬(广元)在魏历任太守,典农校尉,徐庶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诸葛亮叹息说:“难道魏国人才太多吗?他们两个人为什么没有被重用呢!”易中天说诸葛亮:“可见,见用不见用,总还是要考虑的。”(《品三国》143页)再一件事是:赤壁战前,诸葛亮到柴桑见孙权,张昭想要让诸葛亮留在东吴,诸葛亮不肯留。人问其故,诸葛亮说:“孙将军可谓人主,然观其度,能贤亮而不能尽量(但是看他的度量,他能看重我诸葛亮,却不能让我发挥全部的才能),吾是以不留。”(《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注引《傅子》)易中天认为:在刘备三顾茅庐前,诸葛亮没有选择孙权,恐怕就是这个原因。
这三件事的性质是差不多的,都是说:在曹操和孙权那里,如果不是人才那么多,诸葛亮能够被重用,让他发挥全部的才能,那么诸葛亮也会投靠曹操或孙权的。但我不同意这个观点,裴松之对此有充分论述,我在前面也谈了很多,不想再重复了。总之还是那句话:诸葛亮没有选择曹操和孙权,主要是政治原因,其它都是次要的,主要的症结还是诸葛亮的政治立场问题。用官场上的庸俗眼光来看待诸葛亮,便失之远矣。
19 三顾茅庐纵横谈(1)
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一直脍炙人口。它见于正史《三国志》的《诸葛亮传》;诸葛亮自己在《出师表》中也谈到过这件事。但在史书中还有一个不同的说法,说是曹操平定了河北,诸葛亮估计荆州在下一步就要受敌,而刘表不通晓军事,难以抵御曹操,便到樊城去拜见刘备。刘备和诸葛亮原先没有什么来往,又看到他很年轻,便没有怎么重视他,对待他和普通青年士人一样。等到座上的宾客都告辞而去,诸葛亮单独留了下来。刘备坐在那里用牦牛尾编织“毦”(音耳、毦是一种用羽、毛编织起来的装饰品,多用来缀在旗帜上。)也不问诸葛亮留下来想要说什么。诸葛亮主动地上前对刘备说:“明将军应当更有远大的志向,怎能光是编织‘毦’呢!”刘备回答说:“这是什么话!我不过是借此排遣忧闷罢了。”诸葛亮说:“将军估量刘镇南(刘表)能比得上曹公么?”刘备说:“比不上。”诸葛亮又说:“将军估量自己如何?”刘备说:“也不如。”诸葛亮说:“如今都不如曹公,而将军的兵力不过数千人,用这个来对付敌人,不是毫无把握吗?”刘备说:“我也为此而犯愁,应该怎么办呢?”诸葛亮说:“现在荆州的人口并不少,而登记户口的人并不多。如果只是按照户籍征兵,必然会引起在籍百姓的不满。可以对镇南说:,命令境内所有的游户,都自己呈报户口,便能从中招收大量的士兵,补充自己的兵力。”刘备接受了他的建议,兵力大为增强。由此知道诸葛亮有谋略,便以上客之礼待之。
这段记载出自《魏略》和《九州春秋》。《魏略》为三国魏人鱼豢所撰,《九州春秋》为晋人司马彪所撰。后者比前者成书较晚,应是取材于前者。裴松之把《魏略》的记载引入《三国志·诸葛亮传》注中以后,马上便批驳说:“臣松之以为:亮表(指诸葛亮《出师表》)云:‘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降低身份,枉驾屈尊),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则非亮先诣(拜会)备,明矣。虽闻见异词,各生彼此(虽说听到和看到的说法不同,彼此之间有分歧),然乖背至是(但错误荒谬到这种程度),亦良为可怪(实在是很奇怪)。”
裴松之的论点是很有说服力的。长期以来,读史者受裴注的影响,也出于自己的理性思维,对于《魏略》的自荐说,并没有多少人相信。但近年以来,又有人对“三顾茅庐”说提出了挑战。撰文者前后不下数人,论点大同小异,基本上是炒《魏略》的冷饭。易中天引述的刘晓的《三顾茅庐质疑》,是其中的一篇。
刘晓肯定了《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自荐说”,认为“三顾茅庐”的逻辑结论,实在叫人难以接受。(引自易书150页,我手头没有刘晓的大作)但我们知道:研究历史是要用经过科学考订的史料为根据的,只用逻辑推理的方法下结论是不行的,所以刘晓的“逻辑结论”,我们也是“难以接受”的。
好吧,你玩逻辑,我也玩一把逻辑;你搞推理,我来个反推理。我们就用空对空、虚对虚的方法来抬抬杠。(这不是讨论历史问题的正确方法,只能算抬杠)
第一. 刘晓说:诸葛亮是一定会要出山的,而刘备则是他最愿意选择的老板(这好象是易中天的话)。如果一定要等刘备三顾茅庐才肯出山,岂非等于说:“你刘备不来请我三次,我这辈子就在南阳耕地算了。”这是不通的。我说:你怎么知道诸葛亮一定要出山?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没有遇到好的机会,不一定非要出山不可,终老在家的人多着呢。就是不终老在家,有的人因为机会来的晚,不也出道很晚么?孔子50多岁才当了司寇(公安部长),姜子牙70多岁才遇到了文王。诸葛亮才27岁,还小呢!诸葛亮很矜持,有个知识分子的穷酸架子,正像徐庶所说:“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三国志·诸葛亮传》)如果刘备不来请三次,他也可能终老在家,也可能晚些时候再出来。这没有什么新鲜,那年头,出来做官也未必是知识分子的首选,诸葛亮隐居时的忘年之交庞德公和司马徽(水镜先生)不也到老也没有出仕么?那水平也不比诸葛亮低。如果诸葛亮够得上博士,人家还相当于博导呢!
第二. 刘晓说:刘备虽然急需人才,但在遇到诸葛亮以前,他需要的是一群人,即一群“贤臣”,并不一定非得是谁不可;而诸葛亮需要的却是一个人,即一个“明君”,那就是刘备。诸葛亮的选择余地更小,甚至别无选择。(《品三国》150页)
我说:说刘备在遇到诸葛亮以前,他需要的“贤臣”,并不一定非得是谁不可,这是对的;但诸葛亮怎么非得就是刘备不可呢!诸葛亮认为刘备是自己最好的“老板”,那是“三顾”以后的事,“三顾”以前未必心里有数,怎么就非他不可呢!诸葛亮在没有和刘备促膝谈心之前,还真不知道这位自称“皇族”的人是不是“注水猪肉”,怎么竟会痴心到非他不嫁的程度呢!就算是“一见钟情”,也得“一见”啊!
第三. 刘晓说:以诸葛亮之敏锐,他发现刘备应该比刘备发现他早。既然机会对于他只有一次,他又岂肯在隆中坐等“三顾”?何况当时形势急如燃眉,哪里还有在隆中摆架子的时间?(《品三国》150页)
我说:诸葛亮和刘备谁先发现谁,我们现在并不清楚,这问题也许永远不会清楚了。你怎么知道诸葛亮先发现的刘备?有什么考古新资料?“敏锐”就应该先发现?别说当时交通闭塞,信息不灵,就是现在住在一个楼门的人,还有互相不认识的呢!刘备在荆州不过是驻守在新野的卫戍司令,那名声也未必比卧龙凤雏还响亮,诸葛亮为什么就应该先发现他?就算诸葛亮先发现了刘备,就应该主动去见刘备吗?如果像现在大学生求职一样,在招聘会上排队等候叫号,那就不是诸葛亮了,也就没有“三顾茅庐”的千秋佳话了。你说机会对诸葛亮只有一次,那不过是我们后人研究历史所得出的结论,因为事隔一千七八百年以后,那段历史已经沉淀了,我们才能得出这个结论。而当时在诸葛亮的前途上,还有许多未知数,他怎么知道“机会只有一次”?至于说“当时形势急如燃眉”,那也是事后之言,也是我们在历史沉淀之后得出的结论,当时诸葛亮怎么会预测到曹操何时来攻打荆州?
小说推荐
- 超神学院之算算算
- 超神的世界,天使与恶魔。当伟力归于己身,你是否还能不忘初心。最纯的超神学院同人文,最尊重超神学院世界观的同人文 扣扣群:七七一七八零六七一 作者:一梦大千所写的《超神学院之算算算》无弹窗免费全文阅读为转载作品,章节由网友发布
- 网游小说一梦大千连载中
- 最新章:第六百一十一章 大结局
- 易中天中华史卷十:三国纪
- 曹操完全没有想到会在赤壁遭遇孙刘联军的抵抗,只好自己一把火烧了战船,退回北方。从此,南北划江而治,东汉帝国也分裂为三个独立王国:魏、蜀、吴 作者:所写的《易中天中华史卷十:三国纪》无弹窗免费全文阅读为转载作品,章节由网友发布
- 历史军事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26章
- 易中天中华史总序: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
- 有理由认为,未来的世界舞台,将是三大文明唱主角。哪三大文明?西方现代、伊斯兰、中华。是这样吗?是。请看世界地图 作者:所写的《易中天中华史总序: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无弹窗免费全文阅读为转载作品,章节由网友发布
- 历史军事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8章
- 易中天中华史卷2:国家
- 文明是人类自己上演的节目,它的初潮很晚,前戏很长。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国。国家,是文明与史前的分水岭 作者:所写的《易中天中华史卷2:国家》无弹窗免费全文阅读为转载作品,章节由网友发布
- 历史军事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19章
- 易中天中华史卷5:从春秋到战国
- 郑庄公命令各部,只要看见大旗一挥,就击鼓进军。他的手下一箭射去,拉开了新时代的帷幕 作者:所写的《易中天中华史卷5:从春秋到战国》无弹窗免费全文阅读为转载作品,章节由网友发布
- 历史军事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24章
- 易中天中华史卷八:汉武的帝国
- 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他礼遇知识分子,用法律震慑豪强,厌恶贵族,偏爱草根 他定下的官吏制度沿用上千年,皇权达到巅峰 他的军队攻无不克,匈奴人丢盔弃甲逃亡大漠 他的政府制霸西域诸国,丝绸之路畅通无阻 他最开放,也极霸道 他说,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 他是汉武大帝,他的国首度成为全球第一帝国 作者:所写的
- 历史军事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22章
- 易中天中华史卷7:秦并天下
- 秦始皇的尸体被秘密运往咸阳,身边堆满了鲍鱼 但他的事业却被刘邦全面接手,包括他开拓的疆域,他开创的制度,他开辟的道路,以及背后的理想 作者:所写的《易中天中华史卷7:秦并天下》无弹窗免费全文阅读为转载作品,章节由网友发布
- 历史军事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22章
- 易中天中华史卷十二:南朝,北朝
- 刘渊明明是匈奴天子,却定国号为汉,把刘邦、刘备奉为列祖列宗,选择了“借壳上市。石勒不过是个被人贩卖的奴隶,却封王称帝,成功实现“逆袭。苻坚一统北方,踌躇满志,淝水一战,落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剃光头、留辫子,原始野蛮的鲜卑拓跋部,悄然在北方崛起“胡无百年国运”的神话从此被打破。拓跋改为元姓、独孤改为
- 历史军事未知连载中
- 易中天中华史卷3:奠基者
- 武王砍下了纣王的脑袋,不等于拔掉了殷商的根子。生于忧患又偷天换日的周人,必须证明革命的合理性和政权的合法性 作者:所写的《易中天中华史卷3:奠基者》无弹窗免费全文阅读为转载作品,章节由网友发布
- 历史军事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18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