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架的凤凰

第78章


因为马太后(永历帝生母)还在,皇帝还在,他们需要我呀!我死倒干净,但马太后还能活吗?皇上不就更凄惨了吗?所以我不能死在他们之前!”于是,王皇后就拖着重病之躯,出面维持着永历朝的残局。 
  朱由榔自知难以脱身,哭着写信给吴三桂,先是斥责了吴三桂叛明助清、忘恩负义的不臣之举,后又出之于哀矜之言:我如今兵衰力弱,命运悬在你的手中,倘若能留我一条活命,我愿舍弃一切。甘愿民间为农,自食其力。吴三桂既叛故主,又怎能背弃新主?自当更加卖命了,因此不允其请,并加紧向缅甸国王催索朱由榔。 
  永历十六年(1662)二月,缅王见永历帝左右已基本被铲除殆尽,就索性将永历帝朱由榔连人带座地抬到吴三桂军营,献给了清军将领吴三桂。眷属25人哭着相随,哭声灌满山谷。可怜的永历帝和他的母亲、妻子就这样被押送到了昆明。   
  边地鬼魂   
  吴三桂还不算绝情,他在政治上对永历帝朱由榔冷血,严密拘禁,在生活上却给予了他们良好的待遇。永乐帝依然是以前的皇家装束,头戴“马鬃瓦棱帽”,身穿“纯绢大袖袍”,腰系“黄丝带”,“举止有度”,衣着讲究。加上永历帝身材魁伟,体态丰满,相貌堂堂,年方39岁,显出一副英武之气,仍不失皇帝风度。他被囚禁在室内,经常端坐不动,不管谁来送饭,或有人来观看,他都无动于衷,一语不发。有一名士兵看后,不禁赞叹:“这才是真皇帝呀!” 
  吴三桂也抽空见了他一面,但受到了永历帝朱由榔大义凛然的谴责,使英雄一世的吴三桂也不由得胆战心惊,再也不敢见了。永历帝的户部尚书龚彝置办了酒肴,准备进献给永历帝,守卫的士兵不许。龚彝厉声说:“我为臣子,面见我君。有何不可?况君臣大义,纵夷狄也不能忽略。我求见君面,何阻挠之甚?”守卫的士兵不敢自专,请示吴三桂,因为心中有愧,就准许进去探视。龚彝把酒宴摆好,请永历帝出来,向他行三跪九拜之礼后,恭恭敬敬地把酒端起奉上。永历帝本不善饮酒,此时此境,有风萧萧之意绪,大为伤怀,顿时痛哭不已。龚彝伏在地上也涕泗交流,劝之再三,永历帝勉强饮了三爵,龚彝再拜不止。突然一跃而起,用力以头触柱,脑浆迸裂而死。永历猝不及防,一下子惊呆了,待反应过来后,即扑到他的尸体上,悲痛欲绝,哭昏了过去…… 
  永历帝和他的母亲、妻子既已成了吴三桂的阶下囚,是生,是死,他们无法知道,他们等待着最后的结果。在度日如年的日子里,只有悲哀和眼泪伴随着他们。然而,最后的命运很快就降临到他们的面前! 
  据与明史专家彭勇教授交谈得知,清军中有一甲喇章京军官,暗中联络一些满人,准备劫持永历帝,逃往陕西,奉为君主,“以成不世之功”。但由于处事不慎,走漏了消息。吴三桂非常恐慌,迅速逮捕了密谋起事的11名首犯,以最残酷的磔刑处死。为防止夜长梦多,再生变故,吴三桂加速了对永历的处置决定。 
  吴三桂上书清廷,直言如将永历帝押送北京,可能中途有被反清人士劫夺的危险。经清廷批准,就地正法。吴三桂遂于4月14日,将朱由榔及其眷属25人押到昆明篦子坡执行绞刑。王皇后就在被清军押解的途中,想着一代皇后,就这样屈辱而死,心实不甘,与其受辱而死,不如悲壮而死。于是她与马太后互相勉励,在槛车中自相扼喉而死。壮哉!烈女皇后。就在她们断气的那一刻,天降大雨,山川也为之同悲! 
  其实,永历政权同弘光、隆武政权一样,腐败不堪,但永历帝个人的一些品行,颇为人所称道。他作风朴实,厌恶繁华,不饮酒,也无声色之好,喜闻和谈论忠义事,奉母至孝,待妻恩爱,他的这些美好的品质博得了人们的赞赏。又因为他和王皇后是一对贤伉俪,死得如此悲惨,颇能激起人们更多的同情,洒下更多哀伤的泪水。一些对新政权不满的人,也就从中寄托着怀念故国之情。     
  末代皇后:皇后婉容的悲剧人生 
  众所周知,清王朝因辛亥革命而告覆灭,它标志着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终结。清朝最后一任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也因此成了中国历史上名副其实的末代皇帝。溥仪退位之时,年仅六岁,还是个小孩子,不到婚娶年龄。因此,末代皇后之位也虚。即使长大结婚,但逊位的皇帝,其身分也与一介平民无疑,何来皇后一说?然而,事实上溥仪后来确曾册立过皇后,且得到政府的认可与民间的认同,她就是婉容。这并不是清王室有什么自恋情节,而是历史事实的因循。当初建立民国时,袁世凯曾代表民国政府宣布优待皇室条款六项,其中一条就规定溥仪在逊位后仍得居住于宫中,仍保持其皇帝尊号,但范围只限于紫禁城,这就成了历史上的一种特殊现象。 
  1922年,溥仪大婚,17岁的婉容因其容貌端庄秀美、清新脱俗而被采选入宫,成为清朝史上最后一位皇后。但她不能与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皇后相比,因为她是给一个末代逊帝做皇后,她仅拥有皇后的名义,而无皇后之实。所以婉容的入宫正是她不幸命运的开始。 
  但与这种离群索居,与世隔绝的宫廷生活相比,时代的风云激荡着旧时的社会秩序,她在心灵上始终获得不了自我解放,甚至于心甘情愿地套上精神束缚的枷锁,这就使她的一生极富变化和戏剧性,同时也使她的人性开始了异化,她内心漂泊的痛苦和人格的不自由,让她痛不欲生,她唯一的解脱就是自甘堕落,自我毁灭,直至离世。 
  所以今人对她有确切的感慨:如果婉容能丢掉皇后这个虚名,那么她在死的时候,至少也能像文绣那样,作为完完整整的自己,起码能有一个自由的灵魂。   
  显赫家世   
  末代皇后婉容(1906~1946),全名郭布罗?婉容,宇慕鸿,号植莲。家世为达斡尔族,后编入满族正白旗。1906年11月13日(清光绪32年9月27日)出生,是内务府大臣荣源唯一的女儿。她的名字源自曹植《洛神赋》里的名句“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是她的祖父给起的。寄托了一种民间普遍存有的凡俗的愿望,即希望她出落得亭亭净植,出淤泥而不染,而又高蹈于流俗。果然她后来被选为皇后,那种凡俗的愿望就变得很有寓意了。 
  婉容的老家在东北嫩江边上的讷河市龙河乡满乃屯,祖上历代都是清朝的忠臣良将。 
  据《清史稿》记载,婉容的高祖父郭布罗?阿尔景,是咸丰年间的副都统,并封为武显将军、建威将军。 
  曾祖父郭布罗?长顺为三朝重臣,曾是咸丰皇帝的蓝翎侍卫,因战功赫赫而青云直上,20多岁便领兵驻守西北。同治年间又擢升为乌里雅苏台将军,成为封疆大吏。光绪十四年他出任吉林将军,镇守东北边疆。在他主政吉林期间,吏治清明,百姓安乐。并且有感于“一百年来省志未立,无以恢宏神漠,润色鸿业”,主持编纂《吉林通志》,成为东北地区第一部官修的上乘全省志书,保存了一些十分珍贵的历史资料。光绪二十年(1894年)日俄战争爆发,日本人攻陷了海城,逼近辽阳。朝廷命他率兵驰援,他毫不犹豫,带领军队攻进辽阳与日军浴血奋战,最终将其全部击溃。吉林百姓为感念他的恩德,修建祠堂,以示纪念。他于光绪三十年去世后,清政府为了表彰他的功绩,特赠太子少保,恩赐他的后人可以世袭一等轻车都尉,并给谥号忠靖,入祀贤良祠。 
  祖父郭布罗?锡林布,弃武从文,刀笔从容,平日只喜欢吟诗作赋,俨然一个文人。虽无疆场立功,但由于有祖辈的功绩,他世袭了一等轻车都尉的封号。并娶了皇家的格格为妻,从此,郭布罗家族与爱新觉罗家族就攀上了亲。到了婉容父亲荣源持家的时候,清帝已经退位,他只在小朝廷里挂名内务府大臣,无实事可作,也没有朝廷的俸禄。但祖业丰厚,光东北老家就有几千垧土地,荣源又经常往返于北京、天津两地经商,求取利润。婉容的母亲爱新觉罗氏,人称四格格,在婉容很小时便去世了。婉容的养母爱新觉罗?恒馨是军机大臣毓朗贝勒的次女,人称二格格。她是一位端庄善良、精明强干、豁达开朗并充满智慧的女人,她对婉容一生的影响极为深刻。恒馨对婉容宠爱备至,母女关系融洽。家中其他成员还有哥哥润良,弟弟润麒。 
  婉容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头顶就笼罩着一大片祖宗洒下的荫凉,家人又经常在宫内行走,与皇家互为姻亲,是家族的传统,因此,通向幽深皇宫的路,对婉容来说,就只隔着一条窄窄的弄堂。 
  民国年间,社会风气大化,婉容的父亲郭布罗?荣源虽是遗老,由于经常奔走南北,交游广泛,思想比较开放,主张男女平等,女孩子应该和男孩子一样接受同样的教育。因此,婉容很小的时候,就与家里的兄弟一起读书习字、弹琴绘画。她的父亲对她很看重,特意为她聘请了家庭英语老师,让她学习英语。因为受到良好的教育,婉容有着优雅的气质。作为一个世受皇恩的贵族家的小姐,生活环境的优裕富足和显赫的家族地位,使她内心有着十分强烈的优越感,也对她的性格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所以,在她入宫之后,一直鄙视身世寒微的文绣,这也大概是后、妃失和的原因之一吧!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