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架的凤凰

第82章


每次都是用扇子遮着,从扇子骨的缝隙中窥人。偶尔也有清醒的时候,那时候的婉容衣着合体、温婉娴雅,人们无不惊叹于她的“大家风度、进退有度”。然而一旦犯病或犯烟瘾,她就会大喊大叫,气度全无。她疯了,也自由了。每逢这时,她就哭着骂她的父亲荣源,骂他为了自己要当国丈而断送了女儿的一生。自从婉容精神失常之后,人们又在北京给溥仪找了一个叫谭玉龄的中学生。溥仪跟潭玉龄结婚七年,直到谭玉龄被日本人害死,婉容始终不知道有这样一个人存在,可见婉容被禁锢之深。   
  寂寞花谢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维持了13年零5个月的伪满洲国也像枯木一般倒下了,婉容名义上的皇后也当到了尽头。同日下午,吉冈安植通知溥仪,让他带上少数人去通化机场,准备经沈阳飞日本。溥仪带走了溥杰、润麟等人仓皇出逃。婉容再一次成了弃妇。树倒猢狲散,被撇下的一大群皇亲国戚,只好失魂落魄地逃到通化大栗子沟避难。 
  婉容和这些伪大臣们在大栗子沟住到11月末,天气渐冷,一行人便在溥仪的老仆严桐江的建议下,由大栗子沟迁至临江县城,租旅店住下来。1946年春节前夕,临江解放,解放军派了一辆汽车接收他们。于是严桐江带领婉容、李玉琴、嵯峨浩等一行人上了汽车。婉容连件棉衣也没有,冻个半死。就这样,婉容在她曾祖父吉林将军当年的辖地,被人民解放军押解着,开始了漫长的迁徙。后汽车到通化,婉容一行暂住在市公安局宿舍中。1946年4月14日,长春解放。婉容又被带到了长春,住进解放军招待所,原“厚德福”饭店。这时,婉容的身体更加虚弱,多亏身边的福贵人李玉琴的同情和照应,才使这位饱尝世态炎凉的昔日皇后得到了一些人际间的温暖。但是,由于战争的动荡,解放军难以再带着这么多皇族眷属行军作战,所以让他们自谋出路。严桐江、徐照允等仅剩的几个人都先后离去,最后连关心过婉容的李玉琴也要走了。 
  李玉琴事后曾忆及:“当时她看我来请安,就伸出枯瘦如柴的手握住我。我悲痛难忍,泪流满面。她眼光露出惊慌焦急的样子,已出现了语言障碍,嘴里只能发出两声‘呵!呵’带哭腔的凄凉声音,含混不清说了一句什么。她也流泪了!我给婉容扯平衣服,盖好被子,摸摸她枯瘦如柴的手。她转过脸来看看我,一脸的痛苦表情,很快又变成冷淡的样子,又转过脸去。” 
  人们都走了,唯独婉容有家难回,虽然她在长春还有不少亲友,这时候却没有一个人肯收留她。她在长春的胞兄润良干脆紧闭大门,把病弱的胞妹拒之如瘟疫。溥杰之妻嵯峨浩是日本人,也无处可去。 
  不久,长春会战,为了防止他们再度落入日本人手里,解放军不得不在极度困难的战争条件下带着她们颠簸流离地到处转移。到了吉林市后,婉容等人被暂时关进了公安局拘留所。没过多久, 
  国民党飞机轰炸吉林。解放军又将婉容、嵯峨浩等押上火车,经敦化,于5月末到了延吉。延吉监狱很大,一栋院子约有40个房子,但哪一间都满员。解放军只得将她们送进混凝土造的仓库。婉容的住处是一张二层床。她被放在下床。这时的她已神志不清,生活不能自理,有时从床上滚落到水泥地上,一动不动,饭也不吃,大小便失禁。多年的精神压抑和鸦片的依赖已使她精神严重错乱,形容枯槁,憔悴不堪。 
  6月初,延吉战事趣紧,解放军决定经图门向牡丹江转移一批犯人。战士已为婉容准备好了马车,到小仓库一看,她已病入膏肓,不省人事,难以承受旅途颠簸,所以,临时改变了主意,将她留下由狱方照料。嵯峨浩等5人忍痛与婉容分离,此时,爱新觉罗的家族中只剩下婉容一个人凄凉的留在了延吉。 
  6月20日早晨5时许,孤苦伶仃的一代皇后郭布罗?婉容的一缕香魂终于化为云烟,随风飘散在她祖先生活和埋葬的土地上,结束了她曾风华绝代又凄凉无比的复杂的一生,时年仅40岁。据最近《延吉晚报》报道,当时狱方巡监见婉容已僵死,就为她拍照,登记,然后由张排长等6人用一扇门板抬走,尸体瘦而轻。在一向阳的山坡,择一平坦处挖坑埋葬,埋葬的时间为中午时分。无棺材,无花圈,无亲属相伴,更无追悼会,亦未立碑,起一坟头,日久而被风吹平了。一代皇后,就以这样的方式消失在天地之间。 
  婉容的一生,看似辉煌,实在她的内心凄苦!她是一个时代最后的女人。婉容的悲剧,自她被选为皇后就开始了。婉容生活于皇权失落时期,面对着宫廷中数不清的清规戒律,她扭曲自己的灵魂而去迎合这种规矩。她没有皇后之威,争风吃醋就是后宫的全部。她甚至连民间一个普通女人应当享有的自由和正常家庭生活的权利都没有。上天赐予她的这把皇后宝剑,更多的是伤了自己,这就注定她是一个悲剧女人。当发现一切不过是泡沫,连现实的一点温情都不可得之时,她快速坠落凡间。但皇后又是一把沉重的枷锁,她无法挣脱。她决定不了自己的行动,更决定不了自己的命运。在那个特定的时代和恶劣的环境中,精神极度苦闷,因此自暴自弃,自我毁灭,而陷入更大的绝望,最后导致精神分裂。婉容是有史以来最为不幸的一位皇后,她的一生是难以避免的悲剧的一生,是人性的弱点和女人的虚荣将她推向了历史的深渊,她是中国社会最后时代皇权的祭品,从这一意义上说,她又是历史的牺牲品。     
  淑妃革命:皇妃文绣的离婚之路 
  自古红颜多薄命。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造就了200多个公认的皇帝,也产生了至少几十万名后宫嫔妃。这些具有国色天香的美貌女子,除少数能得到皇帝恩宠,从而改变命运外,多数妃子命运不济,如寂寞深宫花,在清风中只有无尽的怨尤,她们葳蕤的叹息,最终无不委身泥土,化为一缕香魂,随风而逝。因为在一个君权与夫权并重的特殊的时代,她们无权决定自己的选择,更无权决定自己的命运,她们只有听凭命运之手,把她们举得多高或多低。 
  但有一个后妃却恰恰相反,这就是文绣,末代皇帝溥仪的淑妃。文绣作为合法的为社会公认的皇妃,是我国历史上唯一敢于向封建皇帝提出离婚(此前也有一位王妃,就是唐德宗时的贵妃王珠)并诉诸法院获得成功的皇妃之一。从而也就从根本上摆脱了婉容那样的悲惨命运。文绣在外貌上不如婉容漂亮:脸盘较小,又圆胖,眼睛缺乏神采,五官也不是太端正,口角较大,下巴短小。这样的容颜甚至也不符合当今美女的标准。但人们普遍认为,文绣的美,美在有内涵,她有独立的思想和追求自由幸福的勇气,不像婉容那样爱慕虚荣,自暴自弃,而是自己决定自己的行动,自己的未来。早早地跳出了“火坑”,没有为那个时代殉葬。她走上社会,自食其力,最后在北京一所私立小学当上了国文教师,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当过教师的皇妃。   
  寒门遗珠   
  中国末代皇妃文绣(1909年12月20日~1953年9月18日),小名蕙心,自号爱莲。姓额尔德特,学名傅玉芳。是满洲八旗中的鄂尔德特蒙古族,在八旗中属于上三旗的镶黄旗。清顺治元年(1644年),家族跟随多尔衮入关,按所在旗被分配在北京安定门内定居,世代有人在朝为官。祖父额尔德特?锡珍曾官至晚清的吏部尚书,后来的民国大总统徐世昌曾是他的门生。锡珍在安定门内方家胡同有500多间房产,和6个儿子聚族而居。清人笔记《道咸以来朝野杂记》,曾记有一则“粉侯捉御史”的轶事:文绣的祖父、官至都察院副御史的锡珍,一次因车马未及时给粉侯(恭亲王奕 的女儿荣寿公主)让路,犯了大不敬罪,被粉侯手下扣留。后来锡珍不得不当街叩头求情,才被放行。 
  文绣的父亲端恭,是锡珍长子,却科场屡败,袭祖荫得任内务府主事。清朝垮台之后,族人都失去了俸禄钱粮,但八旗子弟作风依旧,靠“吃瓦片”过活,即收取房租,嫌不过瘾,就又变卖房产,虽然有坐吃山空之忧,也要维持表面上的奢华的生活。端恭的原配妻子博尔济吉特氏,留下一女即故去。文绣为端恭的继配汉族蒋氏的长女,乳名大秀。蒋氏本是大家闺秀,知书达理,性情温婉,把丈夫敬为上宾,是一个标准的贤妻良母。但是天不遂人愿,蒋氏在生下二女文珊不久,端恭即撒手人寰。端恭死后,兄弟6房分家单过,蒋氏只分到很少的钱财,只得艰难地带着长女文绣、次女文珊及端恭前妻的一个女儿,搬到崇文门外的花市胡同,租房居住,独立撑起门户度日。但孤儿寡母,要吃饭的人多,能干活的人少,日用见蹙。母女们只得靠在花市承接挑花的针线活计,或为有钱人家打短工,勉强度日。 
  1916年9月初,文绣7岁时,蒋氏将文绣送到北京私立敦本小学读书,学名傅玉芳。文绣天姿颇为聪颖,喜欢读书。在学校里无论是国文、算术、自然,乃至图画和音乐等功课,都是优秀,深得老师的喜爱。傅玉芳在家里还是个勤劳懂事的孩子,既能替母亲干好家务活,又能帮母亲做些挑花活计,挣钱当费用,获得邻里的称赞,也算是蒋氏贫寒生活里的一点安慰吧!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