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落圆明园

第1章


本书来自www.sjwx.info免费txt小说下载站 
更多更新免费电子书请关注www.sjwx.info 
  一个帝国的兴盛与衰亡:日落圆明园 作者:范伟 金铁木     
  日落圆明园 简介   
  日落圆明园 导言(1)   
  百年成毁何匆促,四海荒残如在目。 
  ——清·王闿运《圆明园词》 
  青山影里旧宫墙,浩劫名园剧可伤。 
  玉阙珠楼救不得,独留一柱峙斜阳。 
  ——浦江清《题圆明园远瀛观雕花石柱照象》 
  圆明园是一所废园,世界上没有哪一座废园像她这样受到如此持久的议论和关注。她留给人们的最后印象是一场冲天大火,纵火的是远道而来的英法侵略军。在中国人的集体记忆里,这是一个巨大的耻辱。除此之外,我们如果平心静气地打量她,我们知道,她曾经是坐落在北京西北郊的一座宏伟富丽的皇家园囿,在她的鼎盛时期,圆明园是一座占地五千二百多亩,大约相当于六百多个足球场的巨型园林,比我们所熟悉的颐和园大出近千亩。她包括了一百四十多座伟丽堂皇的宫殿楼阁,差不多有一百多个风格独具的景观。关于圆明园的景观,十八世纪英国皇家建筑师张伯斯(WilliamChambers)的说法很有代表性,他在谈到圆明园的时候这样感喟:“这种园林景观是难以描述的,只有用眼睛去看,才能领略它的真实内容。”毫不夸张地说,圆明园是人类在十八、十九世纪取得的最高成就之一。我们如今看到的圆明园废墟只是她极小的一部分,在她的遗址上修复起来供游人参观的建筑跟原本的圆明园相比,都只能叫做建筑垃圾——除了败坏我们对圆明园的美好想象,它们并无他用。植被也已经完全不同,现在我们看到的树木大都是1958年以后种植的,当年,品种繁多的花木是构成圆明园美景的重要美学元素,其繁盛与曼妙大可用《无量寿经》里描写“极乐国”的句子来形容:“园中有‘四时不谢之花,八节长春之草’”。单从造园艺术上看,圆明园既是我国造园艺术的最高成就,也是终结的标志,——在圆明园之后,再也没有谁有财力、有心境重塑这样一座园林了。即使外在条件一应俱全,恢复圆明园也已经不可能,因为当年的技术已经大部分失传。 
  在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里,圆明园从发生、发展到被一场大火彻底毁灭,完成了一个凄美的故事。每当人们回望她的时候,总是忍不住扼腕叹息。从她惨遭毁灭的那天起,圆明园就一直是以爱国为主旨的诗歌和散文的绝佳主题。当然还有电影。把她作为纪录片电影的主题是我们的幸运,二○○五年,整整一年的时间,我们把注意力全部投放在了圆明园身上。我们一次又一次进入这所规模庞大的废园,依照地图辨认各处遗址和废墟,并在头脑中想象它们当年的辉煌。那个令人叹为观止的花园世界早已不复存在,我们只能对着虚空和废墟遥想当年的一切。幸运的是,跟历史上同样被一把火烧掉的阿房宫相比,圆明园不但有遗迹遗址,还有保存相当完善的图谱。借助电脑特技,我们在电影里复原了传说中的四十个景点。 
  对多数中国人来说,圆明园的历史是一个梦魇。在电影拍摄过程中,我们从圆明园里受到的震撼是巨大的。九十分钟长度的电影对我们的表达欲来说远远不够。我们对圆明园的历史研究越深入,心中的遗憾也就越深重。从本质上看,圆明园是集一国财力、经过一百多年时间精心建构起来的一个顶级安乐窝,在她的身上究竟消耗掉了多少智慧、想象力和财富,没有人能够确切做出估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圆明园的历史是一出完整的戏剧,也可以说是一出完整的悲剧。如同一件传奇的艺术品,从开始到鼎盛到最后被一把祝融之火烧掉,圆明园获得了一种独特的经历——一个堂皇而又灾难深重的过去,一个颓败的、仅仅作为象征物存在的现在。 
  还是回到我们的本题吧。把圆明园作为本书的主题对我们和读者来说都是一个难题,不管是谁,如果你试图彻底搞清楚她的全貌,你就必须平心静气浏览她的百十个风格不一的景点,包括湖山、花木、亭台、楼阁,诸如此类。它不适合阅读,即使快速游览也是不合适的,它只适合优哉游哉地居住,这也是她当年的主要功能。当然,欣赏她还需要有相当的品味和修养。我们不会承诺讲述有关圆明园的全部故事,也不想在圆明园厚厚的控诉清单上再增添一份报告。我们的写作是一种作为阅读的写作,其中所引用的材料没有一件是新鲜的,我们所做的只是一桩搜奇探幽的工作。当然,在对所有资料详加分析之后,我们也不乏自己的观点和结论。在普通人模糊的历史概念里,只有紫禁城才是皇帝办公和家居的地方。事实上,从雍正到咸丰,从兴盛走向颓败的五位清帝,他们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居住在圆明园内,那是一个“政自园出”的时代,圆明园是当时紫禁城之外又一个举足轻重的政治中心,她是国家政策的主要策源地之一。在那个时代,作为重要的办公地点,圆明园的命运和清王朝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她几乎是大清帝国的象征和标志物。“圆明园这座皇家御园的兴衰,是清朝帝国史的一个缩影。”(汪荣祖《追寻失落的圆明园》)这句话是不错的。 
  概括说来,我们这本小册子的内容大体分为两部分:圆明园的建筑史和圆明园的兴衰史。圆明园是这本书的主角,同时也是我们所讲述的故事的主要场景。需要说明的是,我们不打算在圆明园的园林艺术上花费太多的笔墨,我们的聚光灯和着眼点主要集中在那些居住在圆明园、制定政策的人们身上,他们是圆明园真正的灵魂。这样,我们就有了五位主人公:雍正帝胤禎、乾隆帝弘历、嘉庆帝颙琰、道光帝旻宁以及咸丰帝奕詝。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充当过圆明园的主人。在这一点上,我们和多数读者一样好奇:我们希望尽可能多地了解这座园子的主人们的性格,了解他们平素里都过着什么样的日子,在他们自己、以及他们所栖身的园子身上都发生过一些什么样的故事。   
  圆明园,帝国之殇(1)   
  张晓波 
  爱新觉罗·奕詝 
  大清帝国倒数第四位君主,爱新觉罗·奕詝,位仅十一年,却成为大清帝国转折期最重要的皇帝。奕詝的父亲道光帝,尽管在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中让帝国蒙受了耻辱,但留给他的,依旧是一个外表强大的帝国。因此,奕詝即位之初,即坚信自己将继承大清帝国康熙大帝、雍正帝以及乾隆帝的事业,使帝国安宁太平,永享荣华,是以,以“咸丰”为年号。无论是奕詝本人,还是当朝的大臣,甚至是普通的士子,都不会想到,这位短命的君主即将以蒙受大清帝国最大的屈辱而一命呜呼。并且,从此之后,大清帝国走向了衰败与灭亡。 
  咸丰帝继承的,是乃父乃祖的宏图大业,留下的是破败的帝国。咸丰帝本人,并不算是昏聩的君主,尽管后世一直认为其六弟奕欣的政治才华和创新程度远在他之上,但如果站在当时的政治角度来看的话,不得不认为,道光帝谨慎而小心地选择一位保守、尊奉祖制的儿子作为异日帝国的君主,并不能说是一个失误,而是符合帝国守业期的原则的。自 
  努尔哈赤到乾隆帝,满洲先祖的功业实在太显赫,对于继承者来说,能守住祖宗的江山社稷,已是莫大的功绩。显然,有些轻佻的奕欣是难以担当帝国君主的大任的。时人没能象我们一样同时拥有幸运与无知,因为我们总喜欢站在历史后面评论前人决策的正确与失误。 
  帝国?帝国!帝国。 
  1793年,英使马噶尔尼朝见乾隆帝。在他的使命失败之后,说了一番话,是在现在引用频率颇高的,“大清帝国就象一艘航行在危险海域的旧战舰,尽管庞大无比,但只要一个尖利的礁石,帝国便极有可能随时触礁”。如果不是刻意的话,我们可以理解这位英王使臣的情绪,因为礼节问题而产生的外交隔阂,并最终导致了他的使命的失败。失落之情转为愤怒,这是近乎常理的。一位八十岁的天朝老皇帝以他固有的刚愎与自傲狠狠地甩开了英帝国伸过来的手。我相信,英国,即便是工业革命的新贵,但仍旧只能以一个的暴发户的狡诈打量着这个自负年老的贵族——中华帝国,尽管双膝下跪还是单膝下跪似乎在这场外交争端中来得如此的突兀,但并不妨碍中华帝国高层的政治决策:英国,不过是千万夷狄之中的一个。帝国在延续一个两千年来一直正确的“中华——夷狄”的政策。现在,这场乾隆末年的“外交”礼仪之争的意义已经被无限放大到了“落后——进步”的叙事框架之中了,而事实上,这个叙事框架真的有效的话,落后是被迫执行(或半执行)中华礼仪的英使臣所指代的英帝国。如果非要寻找对于帝国不满的蛛丝马迹,我们大约可以从任何一本使节的著作中找出相同的意思的字段,包括对清王朝最为忠心的属国越南与朝鲜。 
  那么,使马噶尔尼失望的那个帝国是否处在我们想象中的中衰的帝国?或者马噶尔尼实际上是指代着对于“帝国”这一意识形态本身的不满。或者说,是海洋对于大陆的不满。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