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落圆明园

第7章


除了修整原有的亭台丘壑以外,本期工程还包括导泉浚池,增设新的亭榭,其中重中之重是在园南建造宫廷区:即大宫门、出入贤良门、部院八旗办公的衙署、正大光明殿和勤政亲贤殿等办公建筑。 
  有关圆明园的扩建,民间流传着一个美好的故事,据说,雍正皇帝当年认为圆明园的气魄不够宏大,希望园中能够有一个“海”,于是他便命令御用造园家在圆明园东部建造福海。福海开凿完工后,雍正皇帝很不满意,他一怒之下降旨要杀掉造园家。这时造园家的儿子,一个美少年跪地求情,他向雍正皇帝保证,一个月之内一定把福海建造成真正的大海,与此同时,美少年也向雍正皇帝提出了两个请求:一是放过自己的父亲,二是请皇帝以后不要过分刁难工匠。雍正皇帝答应了少年的请求。一个月后,雍正皇帝再次来到福海,呈现在他眼前的居然真的是他想象中的“大海”。雍正皇帝对此很是不解,不知道少年用了什么手法竟使福海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大为改观。美少年向雍正皇帝说出了原委,原来他和工匠们在福海西岸新造了一座形如海龟的石山,又在北岸建造了一座状如海狮的小岛,另外还在福海四周点缀了一些看似鲸鱼、龙虾、海豚、海狗的景观,从而烘托出了“大海”的意境。 
  雍正皇帝真正入住圆明园办公——“御园听政”,是在雍正三年农历八月二十七日(一八二五年十月三日)这一天。据史料记载,当天,雍正皇帝抵达圆明园之后,立刻向兵部、吏部颁发谕令:“朕在圆明园与宫中无异,应办之事照常办理,尔等应奏者不可迟疑。”一开始臣下们并不太习惯在圆明园这样一个风景如画的地方办公,在他们眼里,圆明园怎么看都不像是一个议政的地方。直到雍正皇帝三令五申,甚至闹到“龙颜不悦”,他们才真正意识到新皇帝并不是在跟他们开玩笑。自此以后,官员们日常时间在圆明园里上朝、办公成为定例。毫无疑问,雍正皇帝胤禛是圆明园的第一个主人,也是圆明园的最初立法者。 
  雍正皇帝在位十三年,他的所作所为与勤政亲贤殿里的“勤政”二字是很相匹配的。在位期间,他自诩“以勤先天下”,圆明园里面有两副对联颇能看出他的为政理想,一副在圆明园正大光明殿:心天之心而宵衣旰食,乐民之乐以和性怡情;另一副在养心殿西暖阁:惟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仅以朱批奏折的数量来看,雍正皇帝的工作量就大得惊人。雍正朝现存汉文奏折三万五千余件、满文奏折六千六百余件,共有四万一千六百余件,他在位十二年零八个月,实际约四千二百四十七天,平均每天亲笔批阅奏折约十件,有的奏折上的批语竟多达一千多字。 
  后世学者普遍认为雍正皇帝是一位严苛多疑的皇帝,这一点,除了他自身的性格原因以外,跟他当时所处的环境也不无关系。雍正皇帝从康熙那里接手的并不是一个太平盛世,康熙朝后期长达十数年之久的储位之争,使朝廷政局长期处于动荡和停滞状态,最高统治集团的混乱和懈怠,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整个官僚阶层的腐败和堕落。雍正皇帝即位之初,面临的是没有争到皇位的兄弟们的普遍敌意以及长期废弛的吏治。解决这一连串棘手的问题,雍正皇帝大约花了五年的时间,也耗费了他巨大的精力。由此看来,他在圆明园勤政殿御座后面大书“无逸”二字自警,甚至在后楹题写“为君难”三个字作为匾额,应当是他部分心态的真实反映,并非全是虚语。 
  正是在这种严酷的环境之下,雍正皇帝把康熙朝就已经存在的密折奏报制度(皇帝特许某些官员直接给皇帝上奏折)调控得更加完善和严密,雍正皇帝曾经自谦说自己事事不如父皇,“惟有洞悉下情之处”,比父皇稍好一些。康熙一朝,具折奏事的官员有一百多人,雍正朝则增加到了一千二百多人。奏折的内容也细大不捐:从社会舆情、官场隐私以至刮风下雨、家庭秘事几乎无所不包,雍正皇帝本人差不多就是大清国最大的特务头子。从以下两则史料故事,足可征见雍正朝安全工作之细之密:雍正初年的一天,有一个官员买了一顶新帽子,第二天上朝“免冠谢恩”,雍正皇帝跟他半开玩笑地说,不要把你的新帽子搞脏了;状元出身的王云锦有一天跟亲朋好友玩“叶子戏”,叶子突然丢了一片。第二天上朝,雍正皇帝问他昨晚上怎么打发的,王云锦如实回答。雍正皇帝笑道:“不欺暗室,真状元郎。”然后从袖子里拿出王云锦昨晚上丢失的那片“叶子”,对他说,“拿回去把那一局接着玩儿完吧。”(《啸亭杂录》(卷一《察下情》)在这样明察秋毫的君王手下工作,的确需要“战战兢兢,日慎一日”才可以。 
  军机处也是在雍正皇帝手里完善起来的。雍正创设军机处,作为辅助皇帝决策与行政的机构,地点在紫禁城隆宗门内北侧,后来在圆明园出入贤良门也专门有军机处的朝房。军机大臣没有定员,少则二人,多则九人。每日晋见皇帝,商承处理军政要务,以面奉谕旨名义,对各部门、各地方发布指示。军机处的建立,逐渐消弱了内阁和议政处的权力,标志着皇权专制走向了极端,从此皇帝得以大权独揽,乾纲独断。这样做的后果,一方面确保了政令的通畅,另一方面也使得朝野上下阿谀之声逐渐强大起来,真正有建设性的声音却变得越来越微弱。皇权落在英主手里还差强人意,一旦落在庸主手里,这种制度上的缺陷,就会变成一种灾难。 
  经过雍正皇帝十数年励精图治,大清帝国久已疲顿的政局为之一清,经济方面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除了政治经济方面明显的政绩,雍正皇帝留给大清后代的还有一份重要的历史遗产,那就是秘密建储制度。具体办法是:预立皇位继承人,又不公开宣布,而是把即将传位诏书置密封锦匣中预先收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到老皇帝临终传位的时候再启匣宣诏。这个特别的制度是雍正皇帝的独创,也是他对清朝皇帝的继承人问题长期反思的结果。此举一出,既有利于在皇子中选优,又避免了皇子们争夺储位,相对地保证了皇位继承的平稳过渡。   
  圆明居士   
  作为一个格外勤政的皇帝,雍正皇帝胤禛并没有放弃寻欢作乐的权利。事实上,生活中的雍正皇帝倒是一位不乏幽默感的人物。雍正皇帝在位期间,他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紫禁城和圆明园里面度过的。与他的父皇康熙皇帝多次南北巡游不同,雍正皇帝十几年间,除了到遵化拜谒祖陵,在南苑和玉泉山检阅八旗操练以及去昌平汤山行宫游住过一次以外,他几乎没有离开过京城,甚至连热河行宫都没有去过。从各个方面看,雍正皇帝都算得上是一个勤俭的皇帝,园居是他最好的娱乐方式,修建和美化圆明园是惟一一项比较奢侈的开销。在一首诗歌里,他曾经这样吐露自己的隐秘心事:对酒吟诗花劝饮,花前得句自推敲。 
  九重三殿谁为友,皓月清风作契交。 
  ——《花下偶成》无疑,雍正皇帝是一位内敛自省的人物,他更倾向于在宫苑之中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体验平凡生活的快乐。在至今保留完好的一套《十二月行乐图》里,雍正皇帝以各种不同的形象成为“画中人”,在这些有趣的图画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平和自然,富有人情味儿的君主。有时候他一副儒士衣冠,如一位饱学的书生;有时候潇洒行吟,像一个浪漫诗人;有时候他身披袈裟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僧人;更令人惊奇不置的是,有一次他竟然头带假发身穿洋服把自己装扮成一位西洋绅士。 
  雍正皇帝终其一生,迷恋佛道,自视为一个不着僧服的野盘僧。在另外一首诗歌里,他这样写道:谁道空门最上乘,谩言白日可飞升。 
  垂裳宇内一闲客,不衲人间个野僧。 
  ——《自疑》雍正十一年,雍正皇帝还在故宫和圆明园多次举行法会,召集全国有学识的僧人参加,研究禅宗理论,并亲自说法。这期间,他还招收了包括儿子弘历在内十四位门徒,并御赐弘历为“长春居士”,而他自己,则自号为“圆明居士”。 
  雍正皇帝死于雍正十三年(一七三五)农历八月二十三日,这年他五十八岁,正值盛年。关于他的死因,野史中有种种传言。其中,最为风行的说法是,他是被明朝遗民吕留良的孙女吕四娘刺杀的,但此说毫无证据,实系出于武侠演义;另一种说法是,他死于丹药中毒。这种猜测可能更接近事实。雍正皇帝一直对道家药石感兴趣,并在宫中和圆明园蓄养多名道士,帮他炼制丹药。他不但自己长期服用丹药,还时常赏赐给他所宠信的大臣,据史料记载,在他死前十二天,送往圆明园炼制丹药用的黑铅就达三百斤之多。雍正皇帝八月二十日患病,当天仍在圆明园内照常听政,召见官员,下达谕旨,第二天病情加重,但仍然照常视事,并不见凶险。不料,到了二十三日,一昼夜的时间他的病情却突然危重,以至不起。这一变故,就连他每日接见的股肱大臣张廷玉都大感意外,也许正是这种平时用来延年益寿的丹药要了雍正皇帝的性命,雍正皇帝是死在圆明园内的第一位清朝皇帝。     
  圆明园的最后一个主人   
  跛足皇子   
  四时景物爱郊居,玄冬入内望春初。 
  ——清·王闿运《圆明园词》 
  咸丰皇帝(在位期间一八五一——一八六一)奕詝,道光十一年出生在圆明园的湛静斋(后改名基福堂),是五帝中惟一出生在圆明园的人,也是圆明园的最后一位主人。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