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史演义

第46章


新选举法实行后,选民总数由135 万增加到约225 万人,占全国人口的十分之一强,英格兰和威尔士的选民增加了将近一倍。城市里工人选民已占相当大的比例。
  通过这次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取得了主宰地位,选举权的扩大奠定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基础。由于选民的人数增加了,政党要夺取议会中的多数席位,不能单靠贿赂,而要采取更有效的方法争取选民。为此,各政党加强了组织建设,争取选民的工作变得系统化,政党政治已走向成熟阶段。却说19 世纪在英国历史上被称为“改革的年代”,除多次议会改革以外,还进行了一系列社会改革。自由党政治家威廉·格莱斯顿的名字与这些改革密切联系在一起。
  格莱斯顿(1809~1898 年)出身于富商家庭。他先后就读于伊顿公学和牛津大学神学院。1832 年当选为托利党议员,开始了长达61 年的政治生涯。他历任殖民地事务部大臣、商业部大臣、铸币局长、下院议长、枢密大臣,4次任财政大臣,4 次任首相,是少有的老资格政治家。
  1839 年7 月,格莱斯顿同卡瑟琳结婚,妻子也出身名门,聪颖漂亮、和蔼贤淑,对丈夫绝对忠诚。他俩共生了8 个孩子,算是“多子多福”了。卡瑟琳的母亲是著名的政治家小皮特的表妹,由于这层关系,格莱斯顿与上流官宦阶层联系增多了,这对他在政坛崭露头角不无帮助。40 年代,格莱斯顿对保守党固守传统的政策感到失望,政治观点发生变化,倒向自由党一边。1843 年任商业大臣后,他取消了1200 多种商品的进口税,降低了750 多种原料和粮食的进口税,他极力主张废除《谷物法》,在倡导自由贸易方面立下了汗马功劳。1867 年罗素勋爵引退后,格莱斯顿继任自由党领袖。在1868年大选中,自由党获胜,女王任命格莱斯顿组阁,他连续任职达6 年之久,在首相任内,他实行了多项重大改革。
  第一项是教育改革。他采纳福斯特的法案,于1870 年通过《教育法》,在英国普及初等教育。规定在学校不足的地区,应用地方税创办初级学校。允许保留国教和天主教设立的学校,反对强制性的宗教教育,打破教会对教育的垄断和对学校的控制。次年又改革大学教育,在牛津和剑桥这两所古老大学中取消宗教宣誓,准许天主教徒及不信宗教者入学,确立通过公开竞争评定学位和奖学金的制度。
  第二项是文官制度改革。1870 年6 月,格莱斯顿颁布文官考试制度,规定大部分文官都须通过考试,择优录用。文官制度改革在50 年代就开始了。主要目的是革除过去任人唯亲、卖官鬻爵的腐败现象,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做到公正开明。
  第三项是司法制度改革。1873 年的《法院组织法》调整和统一司法机构,将王座法院、财政法院、国王上诉法院和衡平法院的职能一律划归中央法院管辖,由统一的最高法院及其地方机构负责。简化了司法程序。
  第四项是军事改革。1871 年,颁布法令禁止买卖军职,废除鞭笞制,缩短服役期限,扩大预备队,以郡为基础改编部队建制。
  第五是改革议会投票法,1872 年确立秘密投票制度。
  第六是颁布《工会法》(1871 年),使工会组织合法化,保障工人的权利,使之不受雇主威胁,对工会基金和工人互助会款也给予相应的法律保障,但工会纠察活动仍被视为非法。议会还通过几项工厂法,缩短工作时间。此外,1871 年还颁布《地方政府法》,成立地方政府部,承担过去其他中央机构兼管的监察地方政府的职能。
  格莱斯顿政府还在解决爱尔兰问题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由于爱尔兰人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斗争始终不断,而且爱尔兰人在英国议会有105名议员,安抚爱尔兰人、争取爱尔兰议员的支持,在政治斗争中意义重大。格莱斯顿组织自由党内阁后就说:“我的任务是安抚爱尔兰。”1869 年,他敦促议会通过《爱尔兰教会法》,取消英国国教在爱尔兰的国教地位。1870年又通过《爱尔兰土地法》,规定地主不得随意驱逐已交纳税金的佃农。却说英国称霸天下的局面终难长久,进入19 世纪70 年代以后,美国和德国因在经济发展速度方面超过英国,经济实力很快赶上和超过英国。英国国最先进行工业革命,机器设备陈旧,资本家宁可把资本投到殖民地,也不愿投资改造本国工业,致使投资率偏低。英国本来在炼钢、化学、电学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但因缺少投资,未及时进行工厂化生产,结果大量新技术首先被美国和德国采用,这两个国家引进英国最先进的技术,率先进行规模化大生产,因此在炼钢、化学工业、电力和内燃机等新兴工业方面占据优势,到19 世纪末和20 世纪初,美国和德国在工业总产值方面都超过英国,后者丧失工业方面的垄断地位,退居世界第三。但英国在殖民、航运、外贸、金融等方面仍居榜首,其他国家还无法望其项背。
  工业垄断地位的丧失,使英国工业和农业在70 年代遇到严重危机,工人群众,特别是非熟练工人的境况急剧恶化,工人运动重又高涨起来。工人阶级在大陆革命运动和马克思、恩格斯革命活动的影响下,逐渐从工联主义的束缚下摆脱出来,他们要求建立独立的工人阶级政治组织,这一时期工人运动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
  1881 年,亨利·海德曼在伦敦发起成立“民主联盟”,1884 年更名为“社会民主联盟”,出版《正义》周刊,进行社会主义宣传。海德曼本来是一个证券交易商、资产阶级激进主义者,后来由于受马克思主义影响,转而接近社会主义。但他实际上仍是一个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是个企图靠政治投机向上爬的个人主义者。他在宣传社会主义时,不是号召工人群众起来斗争,而是鼓吹消极等待。
  1884 年,一批对海德曼不满的社会民主联盟执委退出联盟,另组“社会主义同盟”,参加者有威廉·莫里斯、马克思的女儿爱琳娜·马克思和她的丈夫爱德华·艾威林,这个组织声称其任务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组织工人运动。但该组织不善于团结工会,脱离工人大众。
  另一个较有影响的团体是“费边社”,其领导人有著名作家肖伯纳,改良主义社会活动家韦伯夫妇。这个团体完全是一个文人组织,它以古罗马将军费边命名,因其组织者赞赏费边在迦太基战争中奉行的迂回、等待战术。他们相信社会主义是社会自然发展的结果,反对开展积极的斗争,主张通过改良来改善社会状况,提倡阶级合作。
  80 年代中后期,工人罢工运动出现新高潮,广大失业工人和非熟练工人成为斗争的主力。1889 年,伦敦煤气工人罢工,要求把工时减少到8 小时。同年5 月,成立“全国煤气工人和普通工人工会”并发动罢工,得到各地煤气工人的支持,最后取得斗争的胜利。大批非熟练工人参加了工会。
  同年8 月,伦敦东区的码头工人举行声势浩大的罢工,要求雇主取消最高工资限制,发给工作服。罢工持续一月余。斗争中建立起非熟练工人的“码头工人工会”。
  这些新成立的主要由非熟练工人组成的工会称为“新工会”,它们克服了旧工会的闭锁状态,向所有工人敞开大门。新工会以战斗的姿态出现,其活动不限于经济斗争,也积极开展政治斗争。新工会运动使工会会员人数从1880 年的60 万人增加到1900 年的197 万人,极大地扩大了工会的群众基础,增强了工人阶级的组织性。
  在工人运动高涨的形势下,1893 年1 月成立“独立工党”,并宣布该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其实,它的全部活动都集中在推选工人议员,争取8 小时工作日等眼前目标上。它推行的是费边社的机会主义路线。
  各工人组织认为有必要成立一个工人阶级的政党,以便有组织地同资产阶级展开斗争。1900 年2 月,各工人组织在伦敦举行代表会议,各工会、职工代表大会、独立工党、社会民主联盟和费边社都有代表参加,会上决定成立“工人代表委员会”,1906 年改名为工党。尽管工党的基层群众多为工人,但它其实并不是工人阶级的政党,它的领导者都不是真正的工人阶级代表,它的活动局限于单纯的议会斗争和工会活动,提倡改良,反对革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都是自由党的尾巴。但工党的出现毕竟给英国两党制带来了新的局面,这是后话。
  正是:世界霸权难持久,变革新风卷地来。
  正当英国盛极而衰之时,欧洲战云密布,一场新的考验又在等着老大帝国。
  欲知详情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十七回 防敌手 协约结盟国 固霸权 康边缔和平先与布尔夺南非,再行改革安国内。
  瓜分领土矛盾剧,酿成大战实堪悲。
  话说英国正当盛极而衰的关头,代表繁荣昌盛之英国“维多利亚时代”
  也结束了。1901 年1 月22 日下午,女王在她的两个儿子、三个女儿和外孙德皇威廉二世的守护下,溘然长逝,享年81 岁。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