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

第54章


  侍从将笔墨呈上。周瑜在自己手掌上写了一字,又将毛笔递给孔明。孔明接过,在自己手掌也写了一字。两人移近坐榻,各出掌中之字,互相观看,发现皆是“火”字,不由得相对哈哈大笑。
  火攻曹军,是当下最好的选择。
  乌林的曹军营寨内,曹操正在生闷气,因为他刚刚接到合肥送来的邮书,说孙权率领三万人马向合肥方向行进,可能想进攻合肥,和周瑜东西相应。合肥是江北重镇,如果被孙权攻陷,就等于在中原安插了一颗钉子,?、徐两州都将震动。“我们这里必须速战速决,才能腾出手来救援合肥。”他把邮书掷于岸上,烦躁地说。
  荀攸献计道:“主公勿忧,周瑜、诸葛亮二人都擅长计谋,急切难破,丞相可差人去他们军营诈降,作奸细内应,或可成功。”
  曹操皱眉道:“他二人既精明无比,又怎么会轻易上当。”
  荀攸道:“若派蔡氏宗族子弟去,那就未必了。”
  曹操点点头:“也有道理,去把蔡中、蔡和叫来。”
  蔡中、蔡和是蔡瑁的子侄辈,蔡瑁被杀,对他们当然是个巨大的打击,虽然曹操没有宣告处决蔡瑁是因为蔡瑁谋反,但军中一直纷纷有此传闻。这么一来,按照律令,蔡氏家族都会受到牵连。蔡中、蔡和也因此一直惶惶不安,想投降江东,又怕家族全部被屠,因为他们的亲属都留在襄阳,成了曹操的人质。为今之计,只有重新获得曹操的信任,才能挽救家族的危难。否则,一旦战争结束,曹操有了闲心,蔡家只怕不免被诛。可是哪有这个机会接近曹操取悦他呢?他们平日只好拼命巴结于禁、毛玠二人,谁知于禁铁面无私,不吃他们这套。毛玠虽然平和,但慑于主将于禁,也不敢过多给他们笑脸。好在他们蔡氏执掌荆州几十年,富可敌国,有钱送总会有人动心,荀攸、贾诩等人就颇得了他们的好处,答应在曹操面前能说上话的时候一定帮忙,他们心里这才略微安定了下来。
  听到曹操召唤,两人惴惴不安,只怕又是叫去斩首。但人在屋檐下,不去也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拜见。曹操倒是挺和颜悦色的,问道:“你二人的叔父蔡瑁怠慢军令,袒护亲信,我杀了他,你们恨我不恨?”
  蔡中、蔡和两人急忙顿首道:“丞相治军严格,臣等叔父坐法而死,臣等虽然悲痛,但也知道春秋大义,私不废公,岂敢因此怨恨丞相?”
  曹操虽然不知他们是否真心怎么想,但这种回答说明他们还是识大体的,心里颇为高兴,点头道:“很好,蔡氏一家果然忠烈,现在孤想派你们兄弟二人去江东诈降为内应,事成之后,可以封侯,你们愿意否?”
  蔡中、蔡和没想到派他们这种差事,又喜又惧。喜的是丞相肯派他们这种事,说明比较信任他们;惧的是使反间计自古号称“死间”,九死一生,一旦失败,性命必然不保。他们偷偷望了一眼贾诩、荀攸,贾诩没有什么表示,荀攸向他们微微点头,表示许可。他们想想,确实也没有别的选择,只好齐声表示道:“若能立大功,为叔父雪耻,死亦不恨,封侯殊非敢望。”
  曹操道:“有功封侯,乃是汉家法典,君等就是想推辞,也不可得。”他顿了一下,又道,“只是千万勿怀二心。”
  二人忙道:“臣等宗族皆在襄阳,岂敢怀有二心。”
  曹操笑道:“这样最好。”
  七、神秘的东南风
  蔡中、蔡和二人被东吴的军士押入大帐,当即伏地大哭。
  周瑜道:“你们是蔡瑁的宗族?”
  二人泣道:“正是。叔父蔡指反对曹贼的虎豹骑抢夺荆州水卒的衣物,竟然被杀,我兄弟二人欲报此仇,特来归降,望都督收录,愿为先锋斩曹贼之首,祭奠叔父的在天之灵。”
  周瑜心中有些奇怪,将士在阵前投降,若非万不得已,是绝不可能的,因为按照一般的《军律》,所有将士的家眷都在后方作为人质,曹操一向律法严明,执行尤力。他自从击破袁绍,占领邺城以来,声威大震,所有他靡下原先持观望态度的将军都开始死心塌地为他效忠,掀起了一阵把家眷送往邺城做人质的狂潮。阵前投降的情况也确实有,但除非他们的主君大势已去,所投奔的一方能够帮他们救出亲眷来。当然,蔡氏兄弟这么做,恐怕确实万不得已,也许曹操杀了蔡瑁,下一步随时都可能杀他们。不管他们是否真的投降,先抚慰他们一下总是不错。于是现出大喜的样子,道:“曹贼擅自诛戮大将,众叛亲离,不亡何待?二君弃暗投明,瑜甚为感激,请起,瑜将与君等共商破敌大计。”
  他们满嘴感激地起来,落座,双方又聊了一会,周瑜问了一些具体情况,发现他们回答得支支吾吾,开始起了疑心,于是安排他们先去休息,晚上设宴给他们接风。两人千恩万谢地去了。
  他们刚走,鲁肃就跑来拜见,急匆匆道:“都督,听说日间蔡氏二人带了数十个亲兵,来我东吴请求归降,却未带家眷,一定是诈降,望都督千万提防。”
  周瑜高声斥责道:“子敬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他二人因曹操杀其叔父,又怕自己也遭到毒手,所以归降,何诈之有?君气量狭小,秉性多疑,难成大事。”
  鲁肃气鼓鼓的,他和周瑜名为上下级,实为挚友,很早就认识。鲁肃投奔孙权,也是周瑜极力推荐的。周瑜见到他总是很客气,没想到今天竟然一反常态,他饶是心地平和,也不由得生气,反驳道:“都督,你也要明白,就算他们是真的归降,一旦得知他们的叔父是都督施反间计所致,又岂会不怨恨都督?那时都督又怎么办?”
  “什么怎么办,击破曹操,再将他们杀了便是。”周瑜不假思索地说。
  鲁肃再也无话可说,一甩袍袖,气鼓鼓地走了。
  “晚上有宴会,为他们洗尘,别忘了。”周瑜在他后面说。
  ※※※
  诸葛亮站在船上,望着长江,眉头紧感。刘备道:“军师在思虑什么?”
  “主公,我在想,曹兵势大,联营几十里,采用何种方法最易击破?”诸葛亮道。
  刘备道:“按理采用火攻最好,只是放火不易。”
  诸葛亮道:“主公不愧历年征战,一下看到关键。”
  张飞插嘴道:“那当然,当年我大哥在博望坡火烧夏侯惇的时候,军师还在卧龙岗上砍柴呢。”
  诸葛亮笑道:“要是知道你们在博望坡那么好玩,我早该扔掉柴刀……现在我们要火攻乌林,只恨缺少东风。”
  刘备摇头道:“军师别打这个主意了,冬天哪来的东风。”
  诸葛亮道:“如果战事能拖到明年春天……只是曹兵太多,补给也丰富,久拖下去,于我不利。”
  刘备、张飞互相望了望,都无奈地摇了摇头。
  旁边一个站岗的士卒大概忍不住了,插嘴道:“启察主公、军师,小人不懂什么打仗的计谋,不过刚才听主公和军师说起东风的事,小人敢冒死罪说一句,冬天也不是一定没有东风。”
  张飞瞪眼道:“原来你在偷听我们说话,你要是敢说出去,今天剥了你的皮。”
  诸葛亮眼睛一亮:“三将军,不要这么凶,听他说完。”又和悦地对那士卒说,“不要理会,你具体说说,冬天怎么有东风。”
  那士卒望了张飞一眼,怯生生地说:“小人是荆州江夏人,早年当过渔夫,天天在这江上打鱼度日。每年冬日十二月后,如果天晴数日,经常会刮一日半日的东南风,不知是什么原因。”
  诸葛亮道:“君敢肯定?”
  士卒道:“敢肯定,有一次我的渔船被强劲的南风刮得撞上北岸,撞毁了前侧板,差点沉没,可谓记忆犹新。”
  诸葛亮喜道:“太好了,来,我们进帐饮酒,好好说说。”说着一把拉住那士卒的手,将他拖进船舱,张飞在后看到,不解地摇了摇头。
  ※※※
  周瑜营寨内,为蔡中、蔡和接风的酒筵正在准备。周瑜正在自己的船舱思虑,黄盖匆匆走人,大声道:“都督,听说曹操已经命令征发徐晃的船队从襄阳南下,从汉水夹击我们。”
  又是一个坏消息,周瑜颓然道:“实在不行,我们只有尽忠报国了。”
  黄盖道:“死倒容易,只恨无以报答君恩。末将有一计,不知可用否?”
  周瑜道:“将军快说。”
  黄盖道:“曹兵驻扎乌林,适合火攻。”
  周瑜眉头略有舒展:“公覆想法与我相同,只是大江广阔,双方营寨相距甚远,若想靠近放火,也不容易。必须有一人行使诈降,方能保证成功,怎奈我一连思虑数日,至今未得其人。”
  黄盖拍胸道:“其人不在我乎?”
  周瑜道:“将军忠心可感天地,不过自古行诈,必当付出代价啊。”
  黄盖脸色黯淡下来,沉思片刻,道:“若要末将杀死自己的妻子以取信曹操,末将不忍……”
  周瑜赶忙止住他:“公覆将军休言,瑜岂有害你妻子之意,瑜的意思不过让你自身受些苦楚。”
  黄盖哈哈大笑,慨然道:“这就容易了,末将一家受孙氏厚恩,又蒙大乔夫人不弃,结为姻亲,荣耀无匹,虽肝脑涂地,也在所不惜啊!”
  周瑜伏席谢道:“将军虽老,忠义犹胜于壮年,瑜深为感动。”
  黄盖也伏席道:“姜愈老而弥辣,都督岂能轻我?况且你我都是为主君效力,何必言谢。”
  周瑜大笑:“没想到公覆口舌亦如此便给。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