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风云中的毛 泽 东与周恩来

第83章


  从此,开始了一场全国性的规模空前的舆论大“围剿”,为 “揪军内一小撮”拉开了序幕。
  “七.二〇事件”给毛泽东留下的印象很深。到达上海后,他 常在考虑这个事件。一天,杨成武随毛泽东散步。林荫道上,夕 阳西下,寂静得很。
  “你认识陈再道吗?”毛泽东突然问杨成武。
  “原先不认识,建国之后才认识的。”
  “他会反对我吗?”
  “军队的许多老同志都是跟你干革命的,不会反对你的。”
  “是啊,我想陈再道也不会反对我。他要反对我,我们就从 武汉出不来了。”
  毛泽东反剪着双手,缓缓地走在林荫道上,神态显出几分焦虑。
  “你知道陈再道现在在哪里?”
  “不清楚。”
  “你去问问总理。你转告陈再道三句话:一是有错误就检讨。二是注意休息。三是注意安全。”
  “好,我马上报告总理。”杨成武很爽快地说。
  “你报告总理,把陈再道、钟汉华,还有那个师长政委都接 到京西宾馆去。”
  杨成武很快将毛泽东的这些话报告了周恩来。
  第12章 生死“九一三”
  当林彪像一颗“新星”一样升腾发光时,毛泽东无疑是欣赏的。然而当这颗“新星”升至中天,毛泽东又预感到不祥:从林彪的多次讲话中,从叶群等人的地下活动中,毛泽东已经存有戒心。
  至于林彪能走得这样远,毛泽东未必料到。
  当林彪成为中国的第二号人物,并做为毛泽东的接班人写进党章时,周恩来所处的位置既艰难又重要;林彪与江青两个集团既互相利用又充满着矛盾和利害冲突,对周恩来这样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有时想借重他,而更多的时间里,林彪一伙排斥他,江青又把他看作势不两立的对手,于是经常发生这两个集团的人到毛泽东那里去告状,都想以自己的人将周取而代之。
  谁也没有料到,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中国发生了真正的爆炸性新闻:“二号人物”折戟沉沙,“一号人物”和“三号人物”并肩携手,共度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
  ●1.毛泽东反感林彪谈“政变”、“设国家主席”
  毛泽东对林彪的“不高兴”以至反感,是从林彪大谈政变经 开始的。
  林彪曾组织人为他搜集了古今中外大量政变资料,进行潜心 研究。在1966年5月18日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大谈了一番,结论是:“政变,现在成为一种风气。世界政变成风。”以后 又多次谈到夺权。有时是一边大谈毛泽东的权威:“一句顶一万 句”,一边又说军权是权中之权:“要学习蒋介石,蒋介石把一国 的军权抓住了,他就是把一个国家抓住了,这一点是值得学习 的。”
  精明的毛泽东对林彪近来的许多活动看在眼里,不满在心里。
  1966年7月,毛泽东在给江青的一封信中,吐露过他的心声:
  我的朋友(指林彪)的讲话,中央催着要发,我准 备同意发下去,他是专讲政变问题的。这个问题,像他 这样讲法过去还没有过。他的一些提法,我总感觉不 安。我历来不相信,我那几本小书,有那样大的神通。 现在经他一吹,全党全国都吹起来了,真是王婆卖瓜, 自卖自夸。我是被他们迫上梁山的,看来不同意他们不 行了。在重大问题上,违心地同意别人,在我一生还是 第一次。叫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吧。晋朝人阮籍反对 刘邦,他从洛阳走到成皋,叹道:世无英雄,遂使竖子 成名。鲁迅也曾对于他的杂文说过同样的话。我跟鲁迅 的心是相通的。我喜欢他那样坦率。他说,解剖自己, 往往严于解剖别人。在跌了几跤之后,我亦往往如此。 可是同志们往往不信。我是自信而又有些不自信。我少 年时曾经说过: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可 见神气十足了。但又不很自信,总觉得山中无老虎,猴 子称大王,我就变成这样的大王了。但也不是折中主 义,在我身上有些虎气,是为主,也有些猴气,是为 次。……今年4月杭州会议,我表示了对于朋友们那样 提法的不同意见。可是有什么用呢?他到北京五月会议上还是那样讲,报刊上更加讲得很凶,简直吹得神乎其 神。这样,我就只好上梁山了。我猜他们的本意,为了 打鬼,借助钟馗。我就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当了共产党 的钟馗了。事情总是走向反面的,吹得越高,跌得越 重,我是准备跌得粉碎的。那也没有什么要紧,物质不 灭,不过粉碎罢了。
  毛泽东把这段自称“近乎黑话”的话写给了江青,但他声明 这只是“觉得有一些提法不妥”,所以并不能据此说那时毛泽东 就巳看出了林彪的野心。他希望林彪能改正,真正地担起重担, 要不他就不会将林彪推至高峰。同样在信中,他对江青也不满 意:“我劝你也要注意这个问题,不要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经常 想一想自己的弱点、缺点和错误。这个问题我同你讲过不知多少 次,你还记得吧,4月在上海还讲过。”在毛泽东眼里,林彪和 江青都是有“缺点”但不能不用的人,因为他们跟黑帮有区别, 而毛泽东作战的对手是“彭、黄、张、周”,“彭、罗、陆、杨”, “刘、邓、陶”那样一串串的“黑帮”。悲剧也就在这里。
  党的九大之后,林彪作为毛泽东的法定接班人写进党章。林 彪的权势达到鼎盛时期。对于最高权力的渴望,使得他有些迫不 及待了。
  1969年10月17日这天,林彪以中国第二号人物的身份,以 “加强战备,防止敌人突然袭击”为由,通过总参谋部向全国发 出“林副主席第一个号令”。顷刻,中国全面进入紧急状态。10 月19日,林彪采用电话记录方式,以急件传阅报告毛泽东。他 们先送交周恩来总理阅。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周恩来对此举十分 惊讶。这样大的一件事,不经政治局讨论,也没经政治局常委研 究,林彪一个就敢下这样的命令,他着实不解,他阅后当即批 示:请主席阅。
  此件当即由汪东兴送到毛泽东处。毛泽东看后,脸上顿时出现不悦,大口地吸着烟,沉默了半天,才对汪东兴说:“烧掉。”
  汪东兴正要将文件拿去烧,毛泽东自己却拿起一根火柴一划,把 传阅件点着,看着它在手里燃尽,然后丢进烟灰缸。毛泽东又拿 起传阅件的信封,又要去划火柴,被汪东兴拦住:“主席,不能 烧,你都烧了,以后查问起来,我无法交代。留下这个信封,上 面还有传阅件的编号,你不要烧了。”
  毛泽东想了一下,将信封还给汪东兴。当天晚上,周恩来打 电话问汪东兴:“主席看过林彪的紧急电话通知没有?”汪东兴回 答:“我送去给主席看了,主席看后给烧了。”周恩来一愣:“烧 了?”汪东兴说:“主席看后不高兴,自己就烧了。我劝了以后才 留下传阅件的信封。”周恩来没有再说话。林彪和黄永胜等人很 快知道了主席的态度,慌了手脚,下令撤销了这个命令。
  在10月17日这同一天,空军司令吴法宪任命林彪的儿子林 立果为空司办公室副主任兼作战部副部长。第二天,吴法宪把林 立果、王飞、周宇驰召集在一起,祝贺林立果“荣升”。吴法宪 当众宣布:“空军的一切都可以由立果同志调动,空军的一切都 可以由立果同志指挥。”
  1970年3月初,毛泽东接到周恩来的信和附来的一份宪法 修改草案提要。信中谈到政治局常委提出宪法中原有国家主席一 节,是不是还写上。当时,毛泽东正在武汉视察,住在武昌东湖 宾馆梅岭一号;毛泽东见信后,立即要汪东兴回北京传达他的意 见:在宪法中不写设国家主席一节,坚决表示他不再当国家主席。
  8日,汪东兴回到北京,向周恩来传达了毛泽东的意见。周 恩来说:“你向政治局的同志们传达一下吧。”
  当晚,在周恩来主持下,汪东兴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传 达了毛泽东关于不设国家主席的意见。会议讨论后,大家都表示 同意毛泽东的意见。周恩来说:“照毛主席的意见办,我们开始 进行修改宪法的工作。”林彪没有到会,叶群到了。周恩来特意委托叶群向林彪转达毛主席的意见,报告政治局会议讨论的情况。
  但是,住在苏州的林彪,却在3月9日让叶群对在北京的黄 永胜、吴法宪说:“林副主席赞成设国凌主席。”她一语道破天 机:“如果不设国家主席,林彪怎么办?往哪里摆?”
  3月16日,中央政治局经过讨论,就修改宪法的指导思想 和修改宪法中的一些原则问题,向毛泽东写了请示报告。毛泽东 阅批了这个请示,再次明确批了不设国家主席的问题。
  3月17日至20日,党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讨论召开 四届人大的问题。会上,大多数人同意毛泽东关于改变国家体 制、不设国家主席的建议。
  在此期间,林彪让他的秘书给毛泽东的秘书打电话,说: “林副主席建议,毛主席当国家主席。”毛泽东让秘书回电话: “问候林彪同志好!”
  4月11日夜11时30分,林彪在苏州让秘书于运深给中央政 治局值班室打电话,传达他的三条意见:一、关于这次人大国家 主席的问题,林彪同志仍然建议由毛主席兼任。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