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小说

李小龙的功夫人生

第15章

设置字体大小:

好像是一个功夫师傅教出来的。”对香港的演艺从业人员也是大加批判:“香港功夫片的编剧、导演、演员们,统统地不懂什么叫武功、什么叫武侠、什么叫武道!”虽然邹文怀对李小龙关于香港电影的评价也有同感,但是他一听到李小龙这些评论后非常担忧,以为李小龙会因为看不起港产功夫片和香港电影的发展水平,而取消回港拍功夫片的念头。没有想到,正是这种糟糕的现状才激起了李小龙的兴趣,李小龙在电话回复邹文怀说:“看我的!看我回港拍出什么样的功夫片,一定是第一流的!” 
  邹文怀非常重视这次合作,他请了香港大师级的武侠小说作家倪匡来操刀剧本,并且由倪匡和罗维联手对初稿进行电影技术方面的处理。倪匡在香港和金庸、梁羽生齐名,后来更是以“卫斯理”侦探悬疑系列征服了很多大陆观众。邹文怀在公司实力并不强大的情况下,不惜付出高额代价邀请了这些名人加盟,确实勇气过人。 
  剧本很快便送到李小龙手中,李小龙对这个剧本非常感兴趣,当即便决定担任片中的主角并跟嘉禾签了约。这个剧本,就是李小龙成年以后真正担任主角的影片――《唐山大兄》。 
  《唐山大兄》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而成。“唐山大兄”叫郑潮安,是一位旅居泰国的华侨工人,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泰国首都曼谷的一座花园至今仍有他的铜像,这是旅泰华侨为纪念他反抗不法厂商捐资建造的。郑潮安20来岁的时候被叔叔漂洋过海带到泰国谋生,他一身武功,血气方刚,而且富有正义感。母亲怕潮安在外面惹事,把一块玉佩给他戴上,时刻提醒他要凡事要忍让。郑潮安和一群来自中国的工人一起到一个制冰工厂去卖苦力谋生,发现冰场老板表面是做制冰生意,其实是走私毒品!工头有财有势老板的撑腰,对工人动不动就打骂呵斥,终于工头和工人之间爆发了冲突,郑潮安忍无可忍,终于出手!工厂内的工人不断失踪,潮安怀疑和老板有关,于是决定和老板亲自谈谈,老板顾左右而言他。郑潮安于是决定夜探制冰厂,发现了制冰厂贩运毒品的秘密!才明白工友的失踪都是因为发现了秘密而又不肯合作被杀害灭口的,于是和对方展开了一场恶战!最后李小龙把老板和老板的儿子都击打在地,为所有的工人报仇雪恨。 
  《唐山大兄》的外景地在泰国柏庄,这里条件对于李小龙来说非常艰苦。一是由于泰国的天气炎热,高温让剧组的人吃尽了苦头;二是李小龙对这里的饮食很不习惯,而且摄制组的硬件设置也不是很充分。但是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李小龙工作起来却十分投入,他的充沛的精力使得剧组的人大为惊叹。而且就在拍摄任务繁重、工作条件艰苦的情况下,李小龙仍然坚持每天跑步练功,以保持充足的体力投入工作。“嘉禾公主”苗可秀回来回忆说:“我想像不出他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人,每当拍完一个镜头,大家累得要瘫下来,小龙却手不停脚不住地练功。我说:‘你真是个铁人。’他说:‘不,我是超人!’我说:‘哦,怪不得你会超过许多人。’他认真地说:‘有点这个意思,但超人的含义比这要深刻得多。’” 
  《唐山大兄》拍完后,李小龙和摄制组一起回到香港。在记者招待会上很多记者对主角李小龙十分感兴趣。因为还没有看到电影,所以记者对李小龙的功夫很怀疑,他问:“李小龙先生,你的截拳道跟王羽先生(当时台湾正红的功夫巨星)的空手道比较起来,哪一个更厉害?”李小龙答道:“我不认识王羽,王羽主演的影片,我在美国也看过,是好是坏,我不便批评。空手道是一种普遍的武术,当然有它厉害的地方,说到截拳道与它的比较,我认为大家一定看过王羽在影片里的武打身手,将来《唐山大兄》上映时,各位不妨看看我李小龙在影片里的武打身手,互相比较一下,由各位公平判断,那不是更好吗?”李小龙机智的回答获得在场记者的热烈鼓掌。   
  红遍唐山的大兄(2)   
  1971年10月,《唐山大兄》与香港观众见面后获得了社会各界更加热烈的反响。李小龙似乎都有点意想不到,他说:“一开始我就知道这部电影会成功,但我必须承认,我没想到竟会是这样的成功。”《唐山大兄》上映后不到三周便打破了香港以往电影票房的记录,总票房竟高达350万港币。而且在亚洲其他国家,《唐山大兄》也创造了一个奇迹般的票房。李小龙迅速成为了最走红的明星,被媒体炒得炙手可热。当时有评论家说:“所发生的事情真让人难以用笔墨来形容。”一位美国记者也说:“这部影片是李小龙从影来最好的一部动作片。这是人类出现在胶卷上最卓越的一次。” 
  在《唐山大兄》中,李小龙真正把截拳道的功夫体现在了影片中,这种不同于以往任何中国的传统功夫,讲求速度快,实用。导演罗维一开始很不接受这种功夫,认为在电影中应该加入大量的表演性的动作,否则观众会觉得不精彩。李小龙坚持了自己的做法,虽然甚至为此和罗维导演争吵起来。事实证明,李小龙这种真功夫得到了观众的全面认可。但是李小龙在影片拍摄中也做出了一些妥协,比如用弹簧床协助完成跳跃动作。 
  李小龙从《唐山大兄》开始,便逐渐树立起了自己的表演风格。他不但功夫出众,演技也非常出色。他饰演的郑潮安一开始似乎是个乡巴佬,涉世未深,什么都不懂,但是在最后为工友复仇的打斗中,却虎虎生风,目光凛然。影片中的李小龙有一身结实的肌肉,目光有股让恶人胆寒的杀气;他的打斗动作简洁干脆,伴随着李小龙式的吼叫。这已经成为李小龙在后来的电影中的经典形象。 
  《唐山大兄》获得的巨大成功,让处于起步阶段的嘉禾电影公司迅速成长起来。而李小龙,虽然仍有美国的电影公司在继续和他联系,但是《唐山大兄》的成功让他看到了在香港发展美好前景,于是便有了和嘉禾电影公司的继续合作。   
  精武英雄本色(1)   
  嘉禾电影公司为了延续《唐山大兄》带来的良好势头,他们赶紧为李小龙量身打造了第二部影片――《精武门》。剧本仍由倪匡和导演罗维合作完成,这次他们选择了一个民族英雄来由李小龙主演。迷踪拳创始人武学大师霍元甲离奇逝世,他的大徒弟陈真不相信师父是病死的,仔细追查后果然发现疑点。原来日本人早就想铲除霍元甲这颗眼中钉,便使出卑鄙手段,收买精武门的厨师,在食物中下毒。霍元甲死后,他们便没有了顾忌,在上海武术界横行,甚至到精武门来踢场子,送来“东亚病夫”的耻辱匾牌。陈真于是大战虹口道场,打败所有的日本人,并让他们吞下了“东亚病夫”的纸! 
  《精武门》的情节虽然简单,但是经过李小龙的精彩演绎,特别是其中体现的民族气节和痛快淋漓的打斗场面,30多年后重看这个片子,仍然使人血脉喷张! 
  1972年6月13日,《精武门》在香港首映。影片刚上映就刷新了《唐山大兄》的票房记录,总票房高达443万港元。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李小龙连续刷新了两次香港电影票房。在香港,每当《精武门》放映时,场内的观众几乎都情不自禁地站起来激动地叫好,有些影迷喜爱这个影片达到了疯狂的程度,一遍又一遍地看。影片在新加坡公映时,电影票价居然在黄牛党手中被炒得翻了倍,看电影的观众甚至引起了当地的交通堵塞。而在菲律宾,《精武门》被观众要求连映半年,掀起了港片的热潮。最后菲律宾政府都采取了行动,限制国外电影进口的量,以保护本国的电影。更有意思的反应是在日本,《精武门》有强烈的反日情绪,李小龙扮演的陈真在影片中痛揍日本人,要他们自己吞下“东亚病夫”的纸,剧中的日本人也几乎全部是反面角色,但该片在日本受到的狂热追捧,丝毫不亚于其他国家,日本影迷对李小龙也非常崇拜。 
  《精武门》获得更加巨大的成功,和李小龙的在影片中独具个性的表演是分不开的。 
  首先,李小龙在影片中表现的民族气节令所有的华人无不感到振奋。作家罗龙治说:“李小龙一身布衣布鞋,土气十足,却一脚把番邦一个公园‘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恶狗拦路的招牌,踢得碎片纷飞。这一脚的威力,其他自诩为王牌的武侠明星能够踢得出来么?李小龙独自去找日本人一个武术馆的馆长,说要还他一份‘礼物’。说完就举起他手上一块大字招牌,上面写的赫然是‘东亚病夫’四个字。这四个字的耻辱,就像火焰般地在中国观众的心中燃起,接着李小龙就在长啸声中,把日本恶霸打得东倒西歪。这一声长啸,表现了埋藏多久的悲愤与耻辱,其他武侠明星能够吼得出来吗?” 
  香港原来是英国的殖民地,直到1997年才回归中国,这种殖民地文化形成的压抑在陈真摇着指头坚决地说“中国人不是东亚病夫”时,得到了充分的释放,让观众体验到了从来没有过的民族尊严和快感。这种强大的共鸣使得影片在华人圈深受欢迎,经久不衰。 
  其次,李小龙在影片中除了继续发挥自己截拳道的表演风格外,又加入了新的内容。在《精武门》中,李小龙首次使用了二截棍这种原来一直不被人知的武器。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