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龙的功夫人生

第17章


李小龙又一次影片传达了自己的武学理念:不以胜负论英雄。则是一种更高的武术境界,足以引起更多对李小龙有误解的人的深入思考。 
  伊诺山度在看过电影后,这样评价道:“李小龙在该片中,将截拳道向前推动了一大步。李小龙一贯主张在极短的时间里,发出最大的力量将对手打败,最妙的就是在一拳一脚之间取胜。他很少考虑:若遇到旗鼓相当或者气势胜于自己的对手,不可能在一瞬间打败对方,甚至还会被对方打倒,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罗利士就是这样一位强大的对手,李小龙的快攻战术一时不能撼动他,反而被他击倒在地。这时候,李小龙机智果敢地改变战术,以虚对实,以退为进,以柔克刚。其目的在消耗对手的体力,洞察对手的套路,伺机反攻,克敌制胜。”“这些中国的古老武道之术,李小龙曾多多否定,多多嘲弄,现在又当至宝拾起――这还是他的截拳道,一切招数都可为已所用,目的惟有一个,打败敌手。……我看《猛龙过江》,李小龙与罗利士在古罗马斗兽场的戏,不觉得是在看戏,而是两人真正在武打,在比武,在生死博斗。最后是罗利士死了,那是电影的安排。” 
  有意思的是,电影界人士在对李小龙的导演艺术充分肯定的同时,也故意拿他和罗维比较。影评家澄雨这样评价道:“在处理手法方面,这部戏和罗维的处理也有很大的分别。罗维喜欢用蒙太奇、用剪接来拍摄打斗场面,更喜欢用特写表现对手中拳或被踢中的场面。他的镜头是主观的,常出现李小龙面对镜头连踢三脚或连打数拳。但在《猛龙过江》中,李小龙却喜欢用中镜和长镜,李小龙的对手不是站在银幕的左右两边,就是90度的互相对峙。这样的拍摄方法接近拍摄舞台剧或擂台比赛。罗维较主观的处理,强调于打斗本身的感官刺激,以及暴力的震撼力。李小龙的处理是较客观的,重表演,杀气不像罗维那么重。不单只处理和罗利士决斗的那一场如此,整个《猛龙过江》也如此。” 
  虽然我们对大导演罗维的导演艺术不便做过多的评价,但是可以肯定的一点是:真正懂功夫、对武学有深入思考的李小龙拍摄出来的影片有一种武学的内涵,这是旁人无法企及的。 
  《猛龙过江》公映之前,李小龙就“口出狂言”:其票房一定能超过前面两部,而且会在500万港元以上。最后的结果是,《猛龙过江》在1973年便创下了530万港元的票房记录,让世人又一次见证了李小龙的号召力,以及名副其实的巨星称号。 
  取得又一次巨大成功,这和李小龙追求完美的个性以及他的狂热工作劲头是分不开的。 
  为了拍摄《猛龙过江》,李小龙不仅从罗维挖来了自己的长期搭档“嘉禾玉女”苗可秀,而且还邀请了大量武术界的朋友,全美空手道大赛冠军罗利士、高手罗拨・华尔、韩国合气道高手黄仁植等。邹文怀也是对李小龙关爱有加,对初次执导的李小龙,他请了很多电影技术方面的高手来助阵。在邵氏兄弟电影公司工作多年的植耀昌被请来做李小龙的导演助理、香港著名导演张彻的得力助手张钦鹏被请来担任制作、日本著名的摄影师西本正、著名作曲家顾家辉都被邀请加盟;李小龙儿时的朋友小麒麟更是为影片尽职担任武术指导。这样的阵容当时在香港是无法想像的,但李小龙做到了。   
  猛龙完美过江(3)   
  《猛龙过江》的外景地是在罗马,这是香港电影首次到欧洲拍摄。昂贵的外景地,超级的阵容,而李小龙虽然有邹文怀的鼎力相助,但是新成立的“协和电影公司”的压力可想而知,李小龙以一丝不苟、近乎疯狂的工作完成了影片的拍摄。日本摄影师西本正后来回忆说:“像李小龙这样如此认真的导演实在少见。尽管李小龙是个不摆架子而又随和的导演,可是,他那认真的态度,使他第一天站在摄影机旁便有了导演应有的权威。他的确是个特殊的男人。” 
  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等条件优势的李小龙几乎把《猛龙过江》做到了完美的地步,《猛龙过江》在刷新了香港票房新记录的同时,也将李小龙的影艺事业推向了巅峰。     
  第七章:好莱坞情结   
  没有结束的开始(1)   
  从1970年李小龙回港到1973年的他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猛龙过江》上映,短短的三年时间内,李小龙连续三次刷新了香港电影的票房记录。他自己也从好莱坞一个不得志的不入流的演员成长为一个能自编自导自演的复合型电影能人。《猛龙过江》拍摄完以后,李小龙没有做太长时间的休息,立即构思了一个新的电影计划,他想把世界上最出色的武术家和运动员集合在一起,拍摄一部前所未有的功夫片。 
  这部被李小龙命名为《死亡的游戏》未拍完的电影,其实并非后来人们看到的那个《死亡游戏》,两者的剧情有一些区别:《死亡的游戏》的故事情节是一位武术高手(李小龙饰演)的家人被绑架并扣为人质,作为赎回人质的条件,这位高手必须到一座五层高塔上去打塔闯关,夺取藏在塔顶层的一份“秘宝”。他要过关斩将、展开一场名副其实的“死亡的游戏”。 
  李小龙构思这个电影期间,正好他在美国结识的好朋友菲律宾棍王伊诺山度要来香港访问。李小龙当即不失时机地邀请这位互为师徒的朋友加盟。他们商量在《死亡的游戏》里安排一段双截棍对打,李小龙和伊诺山度使用同样的武器,却是完全不同的打法。李小龙于是和伊诺山度沟通好,叫他重新安排在香港的日程,请他在香港多停留些日子,一道拍摄《死亡的游戏》。对于李小龙的邀请,伊诺山度自然是很爽快接受。他在香港停留期间,便和李小龙以及工作人员先是筹划了一个星期,然后拍摄一些片断式的、但又最富有刺激的精彩打斗场面。由于时间的关系,他们原本商定以后再补拍得更加详细一些,但他没有想到,他和李小龙在电影中第一次合作竟然也是最后一次了。 
  与此同时,李小龙还把自己在美国的徒弟、有“篮坛五星级上将之称”的美国职业篮球明星贾巴尔邀请到剧组。贾巴尔身高约2.23米,李小龙站在贾巴尔面前,离贾巴尔的肩头还差一大截。然而,李小龙很清楚,贾巴尔高大但不笨拙,他弹跳力极好,而且还有西洋拳的基础。李小龙想在片中与他演对手戏的目的,就是要展示他的截拳道如何抗御和制服比他身材高大并且武艺高超的敌人。贾巴尔当时是洛杉矶湖人队的主力队员,十分繁忙,在美国的名气也比李小龙要大得多,他接到李小龙给自己发的电报,一个星期后,贾巴尔便推掉了几场篮球比赛来到香港,开始与李小龙一起拍摄《死亡的游戏》。接下来,李小龙又从韩国请来合气道金带宗师池汉载,再加上香港武打影星田俊和陈元(现已故),众星联手,拍摄全片最后高潮的打斗戏―――勇闯五层高塔部分中上面三层的打斗场面。 
  在实拍前,李小龙为影片中的五层高塔亲自绘制出设计草图,并用中英文对每层“高手把关”情况做了详细说明:塔外,是一群功夫武士把守;塔的第一层,由池汉载的武打影星弟子黄仁植(曾在《猛龙过江》中扮演日本空手道武士)把守;第二层“豹殿”,由螳螂派高手把守;第三层“虎殿”,由“菲律宾棍王”伊诺山度把守;第四层“龙殿”,由韩国合气道金带宗师池汉载把守;第五层无名殿,由NBA“天勾”、黑巨人贾巴尔把守。 
  而李小龙、田俊、陈元三个人,是受命联手打塔、攻上顶层夺宝的三位高手。其中,李的功夫最高,往往最后出手。田、陈二人对李小龙超卓武功又嫉妒又不服气,但他们又要靠李帮助闯关。当打到接近顶层时,田、陈二人竟先后趁李小龙正舍死忘生地与敌人鏖战时,抛开李率先溜上顶层、妄图捷足先登,最终均为贾巴尔格杀。最后,经过长时间的斗打,李终于击败贾巴尔,最终胜出。拖着疲惫的身体与满身伤痕,步履蹒跚地下塔。 
  在这部最初制定的电影草稿剧本里,李小龙以三位闯塔高手的特殊“盟友”关系,含蓄地影射出武术界某些人不团结、因利益驱使而背弃朋友,最终自取毁灭的道理,这也是他毕生武术信念的一种表现:武术是用来抵抗外来入侵的,而不是用来内部斗争的。   
  没有结束的开始(2)   
  由于李小龙在拍摄《死亡的游戏》的时候,并没有完整写出细致的剧本,只是脑袋里有一个大概的概念,所以他没有采取传统的拍摄方式和拍摄进度,而是选择先拍摄一些激烈的打斗场面片断。这些片断就是后来我们看到的《死亡游戏》中电影后半部分的打斗,至于前半部分,因为后来的导演请替身补拍完成,因此遭到很多龙迷的诟病和指责。更多的人可能在想:如果根据李小龙的构思并由他亲自拍摄,应该会有极佳的表现。可惜,天不假以他时日,使得这部电影成了他永远也无法完成的遗作。 
  拍摄完和这些好友的对手戏,没过几天,好莱坞的华纳电影公司的副总裁温特杜尔给李小龙打来电话:“我们想拍一部中国功夫电影,剧本已经写好,缺一个主角,我们觉得你这个主角非你莫属!”或许是因为一直没有在好莱坞担任过男一号,以李小龙不服输的性格,他自然不会放弃这个能够一解心头之憾的机会。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