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

第208章


刘玄还是一如既往地听从姬妾们的话,当真下了马,对着长安城恭敬下拜,然后才上马扬长而去。
  别了,长安。这或许是刘玄心里想对长安城说的最后一句话。
  刘玄逃走后,他手下的文武大臣,除了丞相曹竟不肯投降,在格斗中被杀,其余的全都投降了赤眉军。仅仅维持了两年零七个月的更始政权,宣告灭亡。
  天意不可违
  赤眉和更始两虎相斗时,刘秀之所以销声匿迹地按兵不动,原因有二。
  原因一:攘外先安内。
  虽然整个河北之地尽在刘秀之手,但表面的平静却隐藏不了内在的泉涌,一些不安定的因素还真真切切地存在,特别是和河北相邻的燕、赵之地,如果不能及时加以安抚和收复,一旦刘秀向长安出兵,他们随时都有可能从背后捅一刀,让汉军吃不了兜着走。因此,“北徇燕、赵”,进一步巩固河北这块革命根据地是刘秀的当务之急。
  原因二:树欲静而风不止。
  肥沃千里的河北已尽归刘秀所有,人杰地灵的燕赵之地被他踏在脚下,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摆在刘秀面前:称帝。
  称帝是刘秀梦寐以求的想法,他辛辛苦苦拼搏这么多年,他忍辱负重砥砺这么多年,最终的目的就是实现自己远大的人生理想。因此,此时尽拥河北之地的刘秀自然对称帝充满渴望和期待。
  称帝是众将魂牵梦萦的事情,他们鞍前马后追随刘秀这么多年,他们刀口舔血奋斗这么多年,最终的目的很现实:功成名就,封妻荫子。只要刘秀登基,他们也会水涨船高,封侯封爵,荣华富贵不在话下。
  自古新皇登基都讲究“谦让”之风。君不见汉高祖刘邦建立大汉时,一向我行我素,天不怕地不怕的他居然羞羞答答,欲语还休,经过三番五次的推让之后,才“勉为其难”地登基就任。君不见王莽篡取汉位建立新朝时,一向心狠手辣,顺我者生、逆我者亡的他居然遮遮掩掩、扭扭捏捏,同样经过五次三番的推托之后,才“顺应民心”上台执政。
  此时,刘秀虽然知道自己登基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了,但他依然借鉴了前辈的光荣传统,将作秀进行到底。也正是因为这样,劝刘秀登基的人一拨又一拨,其手段可以用“探、劝、逼、诱”来描述。
  首先,来看“探”——投石问路。
  第一个站出来“探”刘秀登基的人是护军朱祐。朱祐是刘秀的同学,两人的关系可以说是铁得不能再铁。王郎被灭不久,朱祐便对刘秀进行了试探:“更始政权纲纪混乱,皇帝刘玄昏庸无能,而大王您不但治军有术,而且有帝王之相,这就是天意啊!”刘秀听了,不置一词,却直接对朱祐下了“封口令”,令他闭门思过。结果可想而知,朱祐的投石问路之举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不了了之。
  其次,来看“劝”——含沙射影。
  第二个站出来劝刘秀登基的是绿林军出身的领导马武。刚从战场上凯旋的马武,借着胜利的兴奋和喜悦,以雷厉风行的态势对刘秀进行了苦口婆心的劝说。
  他的话归纳起来有两点,他采取自问自答的方式,当真是劝说的新创造、新发现。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勇敢者,那第二个吃螃蟹的人呢?”
  刘秀正想回答说“挑战者”,马武却自答道:“消费者。一招鲜,尝遍天。凡事要走在前面,才能得到意外之喜,而如果总是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非但得不到什么,反而要赔了自己的老本。此时天下无主,是大王您称帝最好的时机。如果错过了,那么就算将来孔子来当您的丞相,孙子来当您的将军,也于事无补,也晚矣。”
  刘秀正想答多此一举,马武却自答道:“贼喊捉贼,倒打一耙。现在的天下形势一片混乱,如果大王您不称帝,那么行事做人都将名不正言不顺,您可以叫别人为贼,别人也可以叫您为贼。贼喊捉贼,分不清哪个是贼,哪个不是贼。正所谓,山前有个贼,山后有个贼,二人山前来比武,不知是贼厉害,还是贼比贼厉害……
  “当断不断,反受其咎。大王如果一直这样谦让下去,白白错失了良机,怎么对得起列祖列宗呢?怎么对得起天下百姓呢?怎么对得起江山社稷呢?您现在应该先在蓟城称帝,然后再名正言顺地继续征战,号令天下,雄霸天下。”
  应该说马武还是有一定的文采的,至少劝说词还是很有创意的,方式和内容都可圈可点。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他的高谈阔论遭到了刘秀的当头一棒。
  刘秀根本没有和他解释“什么叫皇帝,刘玄是不是皇帝,什么是贼,自己是不是贼”这样的问题,而是直接呵斥道:“将军怎么能说出这样大逆不道的话来呢?你这是犯了杀头大罪啊!”
  马武毫无惧色,据理力争,使出了撒手锏——信誓旦旦地表示这是大家共同的意愿。
  刘秀毫无所动,一脸淡然,命令马武去做大家的思想工作,不要再胡思乱想了。
  结果可想而知,马武含沙射影的劝进之举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以失败而告终。
  再次,来看“逼”——威逼利诱。
  第三个站出来“逼”刘秀登基的不是一个人,是一伙人。“逼宫”这样的大事,一个人做还是力量太小了,人多力量大。所以,这一次众人一起来了个联名上书,请求刘秀登基。上书引经据典,极为精彩:
  “汉遭王莽,宗庙废绝,豪杰愤怒,兆人涂炭。王与伯升首举义兵,更始因其资以据帝位,而不能奉承大统,败坏纲纪,盗贼日多,群生危蹙。大王初征昆阳,王莽自溃;后拔邯郸,北州弭定;三分天下而有其二,跨州据土,带甲百万。言武力则莫之敢抗,论文德则无所与辞。臣闻帝王不可以久旷,天命不可以谦拒,唯大王以社稷为计,万姓为心。”
  概括起来,这篇奏文包含了三层意思。
  一是陈述刘秀的丰功伟绩。主要是说刘秀自起兵开始,到统一河北,一路高歌,英勇无比。总之,所有赞美之词、华丽之句都向刘秀身上招呼。
  二是贬述王莽和刘玄的罪恶劣行。主要是说自王莽篡位以来,逆天而行,导致天下动乱,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更始皇帝刘玄软弱无能,欺软怕硬,背信弃义,却强占了皇位。总之,什么难听的词都往王莽和刘玄两人身上招呼。
  三是概述刘秀的当务之急——称帝建国。
  应该说这一次众将充分发挥集体智慧,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逼出了水平,逼出了风格。然而,刘秀却说:“对不起,为了天下社稷,为了黎民百姓,我现在还不能登基啊!”
  最后,来看“诱”。
  第四个站出来说话的是耿纯。他吸取了前三次别人失败的经验,使出的是“诱”招。
  他的方式很简单,也很特别。他最初来投靠刘秀时,是带着整个大家族来的,大有“沙场百战砺精兵,不捣黄龙誓不还”的英雄气概。而此时他亦带着一副棺材去见刘秀,只是这棺材是很小的模型。耿纯把它放在刘秀的案头前。刘秀面露惊讶,耿纯接下来说了两个主题句,并做了解析。
  第一句:攀龙鳞,附凤翼。大家倾家荡产、抛妻弃子跟着你东飘西荡,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能封妻荫子,光宗耀祖?
  第二句:时不可留,众不可逆。如今大功即将告成,天人都有应验,而大王您却一而再,再而三地推托,只怕是会让天下的英雄寒了心。我现在担心的是,他们一旦离您而去,想要再聚首就比登天还难了。如果是这样,当初我是带着棺材来的,也无脸再回故乡了,还不如早点躺在棺材里了结此生算了。
  耿纯的话概括起来,只有一个中心思想:大家之所以跟着您是因为有盼头,如果大家看不到甜头,等不到出头,就会各奔前程。
  要么合伙,要么散伙,耿纯的话如同他的名字一样,耿直而且纯朴。刘秀听了虎躯一震,沉思半晌,说了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让我好好考虑一下这件事。”
  刘秀在经过众人一番“探、劝、逼、诱”之后,态度终于有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就等最后一哆嗦了。
  帮刘秀最后一锤定音的人是冯异。
  冯异是刘秀最为器重的将才之一。然而,在劝说的人群中,并没有他的身影。刘秀一直在等冯异的出现,但刘秀不会料到,冯异也在等待,等待他的召唤。
  最终还是刘秀耐不住了,他把孟津将军冯异从西南前线召回来了,然后做了一件事——问。问什么?问军情,问民意,问天地,总之一句话:问四方动静。
  冯异对此早有准备,对答如流。答什么?“更始败亡,天下无主,宗庙之忧,在于大王;宜从众议,上为社稷,下为百姓。”
  面对这真心之言、肺腑之言,刘秀心扉已开,但仍沉思良久,才回了这样一句话:“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不,是小楼昨夜又入梦,乘赤龙上天心中动。”
  对此,冯异心中暗喜,但却不动声色地直接说了两句话。
  第一句话:知行合一,天人合一。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大王的梦正是天命在人精神上的反映。
  第二句话: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乘龙上天之象,心动之感,正对应大王九五之位的征兆啊,正应对大王重视天意的表现啊!
  刘秀只有苦笑的份儿了,心里叹道:“知我秀者,冯大将军也。”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