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

第226章


  小牧童也有春天。后来马援发达了,他种田放牧,能够因地制宜,多有良法,因而收获颇丰。当时,他共有马、牛、羊几千头,谷物数万斛。
  面对这田牧所得,马援慨然长叹,表达了自己的财富观:“人发了财,贵在能救助他人,使更多的人受益。否则,只是一个守财奴而已。”
  于是,他把所有的财产都分给兄弟朋友,自己则只穿着羊裘皮裤,过着清简的生活。如果马援沿着这条路继续走下去,前途也是光明的,至少能成为富甲一方的豪绅。然而,这绝非马援所愿,他有更大的人生规划。
  特点三,大器晚成。
  粪土当年万户侯。一夜之间主动变成穷光蛋的马援身着羊裘皮衣,离开北地郡去寻找自己的梦想。这一年,他三十七岁。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后来马援因为才华出众,在王莽政府当了一个小官。王莽很快就倒台了,于是马援跟随哥哥跑到凉州避难。在这里,马援要做出一个重要的选择——择良主而侍。
  大厦已倾,首先应该扶社稷,安天下。在马援看来,当时天下逐鹿,究竟鹿死谁手,各路豪杰都跃跃欲试。显然,此时的马援也并不想缺席,他同样有着像后人辛弃疾那样的“看试手,补天裂”的情怀和志向。在乱世里混,无兵无权,就必须找一个主人。不过,与其他乱世英雄所不同的是,马援绝不盲目轻易投靠某个集团,而是用自己的眼睛去认真观察,用大脑去认真思考,再做出判断。
  分析比较之后,他把目标锁定在了割据陇右一带的隗嚣身上。马援认为隗嚣拥有知书达理、礼贤下士、诚信宽厚三个独特的优势。于是,他义无反顾地前去投奔,以期共图大业,实现抱负。
  隗嚣还是很识货的,他封马援为绥德将军,并且非常敬重马援,每逢大事,必请马援来商议。
  接下来,我们可以用三个成语形容马援和隗嚣的关系变化:相敬如宾、同床异梦、分道扬镳。受宠若惊的马援自然想努力回报隗嚣的厚爱了。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零距离接触,马援得出这样的结论:隗嚣并不是一个可以跟随的人,因为他虽然胸怀大志、礼贤下士,但却鼠目寸光、愚昧无知。
  特别是隗嚣不顾众人反对执意要做刘秀的“傀儡”后,马援就更加哀莫大于心死了。能放弃腰缠万贯的人,自然也能放弃平庸之主。就在马援产生了取而代之的想法后,机遇不期降临了。公元28年,隗嚣派他去蜀地说服公孙述。
  隗嚣之所以派马援出马,原因有二:一是马援是隗嚣最信任的人;二是马援是公孙述最亲近的人,因为马援和公孙述同为扶风郡茂陵县人,是不折不扣的老乡,而且两人从小就认识。
  只是,隗嚣没有料到马援的私心,他期待马援给自己拉一个生死与共的盟友来,马援却期待能和公孙述牵手。什么叫同床异梦,由此可见一斑。
  然而,事实证明,这只是马援一厢情愿的想法,因为很快他的梦想就被公孙述打破了。
  公孙述的帝王梦
  在刘秀和隗嚣、公孙述三人的博弈正式开始前,我们先把公孙述的个人情况说明一下。
  公孙述,字子阳,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市)人,主要特点如下。
  第一,他属于典型的“官二代”。公孙述的父亲公孙仁是朝廷郎官,后来升迁为河南都尉,官不大,但在地方上也是赫赫有名的人物。
  第二,他属于典型的少年成名。公孙仁非常器重公孙述,一直将他带在身边,并且请老师进行专门教导。不久,老师辞职了,理由是“述非待教者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公孙述不是一个需要别人教育的人。言外之意就是公孙述才华横溢。从此,公孙述名声大震。
  第三,他属于典型的“复合型人才”。因为太守的器重,年纪轻轻的“官二代”公孙述就成了清水县县长。他不负厚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治理,使县里出现了“政事修理,奸盗不发”的良好局面。
  接下来,便是公孙述在仕途中平步青云的时候了。西汉末年,公孙述为朝廷的中散大夫,俸禄六百石。王莽篡汉后,他又被封为郡守。
  第四,他属于典型的“乱世枭雄”。由于王莽不切实际的复古改制,以及多次对外用兵,导致天下大乱,绿林、赤眉等起义此起彼伏。再后来,更始帝刘玄政权建立,各地豪杰纷纷起兵响应。南阳人宗成自称“虎牙将军”,以“借道”为由打起了公孙述地盘的主意。
  公孙述听说后,本着先礼后兵的原则,把他们迎进城来。他哪里知道,自己这是引狼入室。这些人刚进了城,恶劣的本质就暴露出来了。
  迎客容易送客难,为此,公孙述思来想去,决定在“攘外”之前先来“安内”。
  他把当地的一些豪杰之士召集到一起,然后开始了演讲,大致表达了四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剖析天下动乱的原因:都是王莽新政惹的祸。
  第二层意思,表达天下百姓的心声:因为思念刘汉王朝,我才会一听闻大汉的将军来了就打开城门迎接。
  第三层意思,陈述了百姓心中的苦楚:见面不如闻名,他们进城之后的表现令人大失所望,烧杀抢掠,不是强盗却胜似强盗。
  第四层意思,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我现在有一个很坚定的想法,那就是想尽一切办法来保护我们的郡不受外人欺凌,等待真龙天子出现的那一天。大家愿意跟着我干就留下,不愿意悉听尊便。
  公孙述原来就具有超强的人格魅力,此时又说出这样豪气干云、光明磊落的话来,自然感动得那些豪杰们热泪盈眶。于是,大家齐刷刷地跪在地上,哭着喊着表达了意愿:“愿效死!”
  安内成功后,该“攘外”了。聪明的公孙述没有选择硬取,而是选择巧夺。他先是对宗成和他的部队发动“糖衣炮弹”的攻势,又是好酒好菜地招待他们,又是好言好语地夸他们,更是忙里忙外地照顾他们。总之,公孙述把他们当成衣食父母来伺候,当活菩萨供奉着,目的只有一个:以迷其心。
  表面功夫做足了,成功稳住宗成一伙后,公孙述开始进行“斩首行动”了。他暗中调兵遣将,选精兵千余人,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对宗成的部队进行了偷袭。宗成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脑袋就稀里糊涂地搬家了。
  随后,公孙述多次打败刘玄派来的人马。在绵竹击破刘玄所遣柱功侯李宝、益州刺史张忠率领来攻的一万余人,公孙述更是名震益州。
  看到公孙述拥有不凡的才能,相当于开国元勋的功臣李熊劝说公孙述,给他上了一堂生动的政治课。
  一是阐述当前的局势:如今天下动乱不堪,奸臣庸人当道。
  二是陈述公孙述现在的优势:将军您割据千里,地盘连当年的商汤王和周武王都无法相比,眼下与其苦等真命天子出现,不如趁这个动荡时期,奋发图强,励精图治,宏图霸业指日可待。
  三是分析公孙述今后的运势:将军您现在应该顺应民意,顺势而为,及时更改名号,以镇统百姓,造福百姓,流芳百世。
  原本就极富野心、颇具雄心的公孙述听了李熊的话,马上回应道:“您的话正合我意啊!”
  随后,他选择了一个良辰吉日,自立为蜀王,建都于成都。
  在公孙述的励精图治下,蜀地兵强马壮,国富民强,不但远方的士人和老百姓前来投奔的多如牛毛,就连西南夷的一些小国的君长,也都来纳贡献礼。
  眼看自己的金玉良言取得如此良好的效果,李熊的心如熊熊燃烧的大火。于是,他再次向公孙述上书,表达了三个方面的意思。
  一是天下乱。
  如今山东饥荒闹得很厉害,已经沦落到人吃人的境地了;天下大乱,兵民所到之处白骨露于野。
  二是蜀地富。
  首先,蜀地地域广阔,土地肥沃,加之良好的气候条件,真是种啥长啥,是重要的粮食产地。
  其次,除了种地产粮,蜀地还盛行女红。在左思的《蜀都赋》中,就有“百室离房,机杼相和”的记载。益州的女红除了满足蜀地所需外,还进入中原,满足天下的需求。女红业的发展,是蜀地最重要的赋税来源。
  再次,蜀地盛产竹子。竹子,和后来的橡胶、钢铁一样,在当时是重要的军事资源,因为竹子是制造弓箭的必备材料,拥有竹子,约等于今天拥有了橡胶和钢铁。当然,除了制作弓箭,竹子还能制成其他器械。
  最后,蜀地还出产鱼盐铜银,这些东西除了能满足内需,还可以贩运出境,赚取外快,尤其是铜银,稍作加工后,可以直接当钱用,免去了许多商业程序。
  三是战略佳。
  蜀地北据秦岭,有蜀道之险可以据守;东守巴郡(今重庆市),有长江瞿塘峡可以依靠;地广人多,兵员也不是问题。如此得天独厚的优势怎么能白白浪费呢?现在公孙述声名远播,只要顺应天命,及时建立政权,有识之士定然闻而归之,天下之地尽揽于手中,这才是成功之道。
  公孙述一听,自然心动了,但在行动前,作秀表演还是很有必要的。他故作疑惑地问道:“帝王是天注定的,我凭什么能当此重任呢?”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李熊回答道,“帝王将相,宁有种乎?”
  公孙述继续推托:“我怕我的才能不够啊!”
  “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