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

第235章


  第二步走:攘外。武威郡北边是匈奴,南面为种羌,老百姓怕这些游牧民族的侵扰,大多放弃田产,农业经济一蹶不振。任延在郡内选拔精通武艺和有武略之人千人,讲明了赏罚条例,在易受胡骑侵扰的要害地方设置了据点,一方有警,其他地方马上支援。游牧骑兵在多次侵扰不成反而损兵折将的情况下,再也不敢来侵扰了。
  第三步走:改革。任延以民生为重,当时武威等河西地区一向降雨量不大,河流不通。任延设置了管理水利的官吏,修理沟渠,老百姓的农业灌溉得到好处。他又设置了学校,让掾史的子孙,都上学受业,还减免读书人的徭役。从此,豪迈的武威郡也有了许多儒雅之士,从此威武的武威郡开始焕然一新。
  总之,任延的为人的骨气、节气,做事的傲气、霸气,都是官员学习的榜样。
  当然,尽管刘秀礼贤敬贤,极为重视人才,大力推行人才战略,发掘和吸引了大批人才从幕后走到台前,积极为国效力,但也有极少数胸怀满腹经纶、雄才大略的不世之才宁愿归隐山林,也不愿踏入红尘受羁绊。
  看完了“绝代双臣”,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绝代双侠”严光和桓谭吧。
  狂妄严光
  严光,字子陵,会稽余姚人。他的成长史为如下三个阶段。
  一是少年成名。从少年时代起,他就以清高且才华出众名重一时。他在洛阳游学时,曾与刘秀是同窗好友,两人当年曾立下:“苟富贵,勿相忘”的生死宣言,可见关系非同一般。
  二是中年忘名。建武元年(公元25年),刘秀称帝之后,举国初定,行军打仗的将军倒不缺,但治国的人才却十分匮乏。于是,他便想到了早年一同在长安游学的严光,立即派人到严光的家乡会稽余姚去,征召他来为朝廷效力。严光听说官府找他,赶紧隐姓埋名躲了起来,在富春江畔过起了躬耕、垂钓、读书、写字、作画、弹琴的浪漫生活。
  当地的老百姓却把他当作怪人。他们常常看到严光披着一张羊皮(他不是狼),在沂河边一坐就是半天,像是在钓鱼,又像不是在钓鱼。一个游手好闲的年轻人在旁边观看严光钓鱼,看了半天也没看到一条鱼上钩。
  年轻人建议严光换一个鱼多的地方钓鱼,严光说了一句让年轻人抓耳挠腮的话:“我已经钓到很多鱼啦!”年轻人正要问严光先生鱼在哪,这时候,严光一提钓竿,一条贪吃的红鲤鱼被钓上来了。年轻人像是自己钓到了鱼一样高兴,欢呼了一下。可是接下来的事情却让他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严光把钓上来的鱼取下来,又放回了河中。
  刘秀思念其贤,马上下达了“通缉令”,具体做法是:按人画像——描其形,按图索骥——贴公示,按劳取酬——拿奖赏。
  俗话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很快平白无故“消失”的严光便浮出了水面。齐国人掘地三尺后,向朝廷打了个报告。报告的中心思想有两条:一是发现有奇男子,披羊裘垂钓于泽中;二是发现这奇男子,与画像中的人很相似。
  刘秀一听发现“疑似病人”,不管三七二十一,马上来了三管齐下:一是驷马安车,二是贵厚聘礼,三是特派使者。
  第一次,严光躲而不见;第二次,严光视而不见;第三次,严光迫而相见。最终严光还是被请进了皇宫。
  严光刚到京城,刘秀居然放下架子,来了个“夹道相迎”。严光刚下轿子,刘秀快步上前,对严光又是握手又是拥抱,比见了老母亲还要亲热。一番嘘寒问暖之后,刘秀要大摆筵席为老同学接风洗尘。但严光先生很不给面子,拒绝了刘秀,他以舟车劳顿为由,说要休息。休息就休息吧,刘秀就把老同学安排到了当时最豪华的五星级酒店——国宾馆,等老同学休息够了再叙旧吧。
  刘秀的态度,让旁边那些作陪的官员看见了,对严光先生又是羡慕又是妒忌。侯霸是严光的旧友,很会投机钻营,很会巴结人。他深得刘秀重用而位极人臣,官拜位列三公之一的大司徒。侯霸看出刘秀对严光的期望极高,极欲讨好严光,但又放不下大司徒的架子,不愿马上去见严光。于是他先派部下侯子道带着自己的亲笔函去问候严光,顺便把严光先生请到自个儿家里来。
  侯子道屁颠屁颠地来到国宾馆,敲开了严光先生的门,看见严光正躺在床上。侯子道向他行礼,说明了自己的来意,然后递上侯霸的信。严光懒懒散散地坐了起来,也不接礼,也不回礼,抱膝坐在床上,看侯霸来信。严光看罢,随手把信一扔,冷笑了一声,说道:“他是二百五吗?”
  侯子道以为自己听错了,问道:“二百五,谁是二百五?我们家老爷怎么是二百五呢?”“怎么不是二百五?当今的皇帝三番五次地召见我,我才勉强来到洛阳,来到洛阳后还不愿意多和皇帝说话。连皇帝都不想见,更何况一个小小的侯霸!”
  一番话说得侯子道哑口无言。过了一会儿,侯子道哀求严光说:“请先生行行好,给我家老爷写封回信吧,要不小的没法交差呀!”
  严光也不为难跑腿的,于是说:“我很久没有握笔了,无法写字了。我就说上几句,你替我写吧。”
  侯子道连连点头,准备好了笔墨,准备大书特书,结果只听见严光说了这样一句话:“侯霸兄弟,做人要坦荡,为官要仁义,不要尽做些溜须拍马的事。”
  一句顶万句,只此一句,便戛然而止。
  侯子道只好灰溜溜地回去向侯霸复命。侯霸看了那封信,气得暴跳如雷,马上向刘秀打了个小报告。
  刘秀听说后,却来了个一言一行。“言”指的是,他笑着说了五个字:“狂奴故态也。”“行”指的是,他亲自去看望严光。
  刘秀很快就领略到了严光的狂,他都“屈驾”寒舍了,严光居然让他吃了闭门羹,躺在床上不起来。刘秀左等右等,眼看等到了花儿也快谢了,眼看等到太阳也快下山了,严光还在呼呼大睡。他进了卧室,摸着严光的肚子,说了这样一句话:“你这个怪人,难道不肯助我治理天下吗?”
  严光假睡不理睬,过了好一会儿,睁开惺忪睡眼,像是喃喃自语,又是自言自语:“从前唐尧盛德,还有巢父洗耳。士各有志,何至逼迫呢?”
  刘秀听了,长叹一声,拂袖而去。
  当然,尽管吃了“闭门羹”加“铁铜嘴”,刘秀并不死心,仍然邀请严光到宫中一叙。刘秀向他请教治国之道。严光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两人一直谈到深夜,刘秀留严光同床睡觉。
  接下来,是严光将狂进一步升级的时候了。他也不推辞,躺在床上,叉开双腿,沉沉入睡。睡到半夜,他竟把一条腿搁到皇帝身上。
  第二天,太史奏报:“臣昨夜仰观天象,发现有客星冲犯帝座甚急,恐怕于万岁不利,特进宫面禀。”刘秀沉思片刻,恍然大悟,哈哈大笑道:“哪里是什么客星冲犯帝座,是朕与好友严子陵同床而眠,他的一条腿搁到了朕的身上。”
  和严光“有一腿”后,刘秀对严光更加依赖,对严光的人品才学更加钦佩,于是,直接给了他一个“高官”——谏议大夫。
  结果,严光还是将狂进行到底:拒绝接受,坚辞回家。
  强扭的瓜不甜,最终刘秀还是放严光回去了。于是,严光又回到了富春江,过起了世外桃源般潇洒的日子。他老人家把每一天当作节日来过,很多人不明白,这个老头为啥整天笑呵呵的,难道他就没有烦恼吗?只有严光先生自己知道,其中的原因是曾经压在刘秀先生肚皮上的那一条腿没有迈向官场,而是迈向了大自然。
  后来,人们把他钓鱼的地方称之为“子陵滩”。
  后来,不死心的刘秀再次“三顾茅庐”,请他出山,严光依然“坚决如铁”地拒绝了。
  后来,严光活到了八十岁时,才挥别云水间,踏入另一个极乐世界。刘秀听闻噩耗,异常伤感,赐钱百万,以厚葬其尸,赏谷千斛,以济其后。
  后来,大明王朝的创建者明太祖朱元璋,专门写了一篇《严光论》来做系统的批判,理由有二。
  一是上不知报君恩。“赤眉、王郎、刘盆子等人尚未平定,天下混淆之时,严光又能上哪儿去垂钓?拖家带口流落草莽之间,求温饱、顾平安还来不及,怎能优哉游哉地垂钓?”光武是全国人民的大救星,也是你严光的大救星,拒不出仕,不是忘恩负义是什么?
  二是下不知恤民情。“国家中兴之初,民生凋敝,百废待兴,人才紧缺”之际,君主忧心天下百姓,礼贤下士,如果天下荒芜,民受其害,严光不得辞其咎,真是这样,他还能这样优游乐钓吗?所以“朕观当时之罪人,罪人大者莫过于严光、周党之徒!”
  任性桓谭
  如果说一个严光让刘秀伤透了脑筋,严光走后,刘秀并没有轻松,他还在为一个人伤脑筋。这个人便是桓谭。
  桓谭,字君山,沛国相(今安徽省濉溪县)人。他是有名的才子,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桓谭精通音律。这个一半是天生的(桓谭的父亲是汉成帝时的太乐令,桓谭出身文艺世家),一半是后天的(桓谭是个积极向上的人,凡事勤学苦练,喜爱钻研),因此,在音律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造诣很深,尤其是擅长鼓琴,可以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之境。
  二是桓谭才识渊博。桓谭从小习读《五经》,并且有自己独特的方式。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