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

第242章


  第三,无期援助。派西河长史每年冬天带领二千骑兵、五百免刑囚徒,协助中郎将护卫南单于。等到了夏天,汉军就撤走,长年如此。
  刘秀就这样利用南北匈奴的对抗,赢得了休养生息之机。
  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刘秀又收到了一块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北匈奴挛鞮蒲奴派使者到汉朝“求和”。
  考虑到南北匈奴的特殊性,刘秀立即召开御前会议,商量这件事。结果,会上有接受求和的,有不接受求和的。总之,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各持己见,僵持不下。就在刘秀左右为难时,关键时刻,有人主动站出来为刘秀分忧解难了,这个人不是一般的人,而是皇太子刘庄。他虽然只是弱冠之年,但却有独特的见解:“北匈奴挛鞮蒲奴的和亲请求不是送馅饼,而是布陷阱。南单于挛鞮比是真心归顺汉朝,北匈奴挛鞮蒲奴是假意归顺。南匈奴挛鞮比早就上表请求归顺,并主动派儿子当人质,有一万个理由归附汉朝。而北匈奴挛鞮蒲奴归顺只是迫于形势——他们害怕汉朝和南匈奴联手,使的其实是离间计,只不过想借我们汉朝的手,帮他们除去南匈奴这根刺罢了。都说一山不容两虎,现在如果我们答应与北匈奴交往,那么南匈奴必定会生疑,到时候会落得个鸡飞蛋打的局面啊!”
  刘秀听了很高兴,拒绝了北匈奴挛鞮蒲奴的求和请求。正在这个节骨眼上,朗陵侯臧宫和扬虚侯马武向刘秀主动上书求战,说了三个中心句。
  第一句:人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匈奴人言而无信。匈奴贪婪成性,没有信义可言,穷则俯首称臣,安则入侵边郡,结果受害的是边疆,头痛的是朝廷政府。
  第二句: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现在北匈奴内部遭受叛乱,外部又遭受旱蝗之灾,人畜疫死,哀鸿遍野。
  第三句: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现在陛下如果能命令大军出征,许以重金奖励,并联合高句丽、乌桓、鲜卑等国共同攻击北匈奴,就算他们有三头六臂,也在劫难逃。这样既解决了国患,又名垂青史啊!
  然而,这次刘秀却拒绝了,并且引用了《黄石公记》的话,告诫臧宫和马武。一是柔能制刚,弱能制强。二是舍近谋远者,劳而无功;舍远谋近者,逸而有终。三是务广地者荒,务广德者强,有其有者安,贪人有者残。四是苟非其时,不如息民。刘秀对待动武的态度可见一斑。
  建武二十八年(公元52年)秋,不死心的北匈奴派使节再次请求和亲,并且送上了马匹和皮衣等礼物以表“诚心”。
  北匈奴来实际的了,刘秀也是骑虎难下——接,代表接受人家和亲的请求,那是不行的;不接,人家都把礼物送到门口来了,虽然是对手,但面子总得给人家吧。
  当然,这样的难题最终还是没能难倒刘秀。刘秀采取的策略是:礼物收下,同礼回赠,和平共处,拒绝和亲。这就很好解释了:你们不远千里送来的礼物我们不忍心拒绝,还是收下了。但中国是礼仪之邦,来而无往非礼也,我们也会送上各色丝绸和弓箭等礼物作为回报。以后只要我们能和平共处就好了,至于和亲的事,对不起,这个不能答应。
  建武中元元年(公元56年),南匈奴单于挛鞮比去世。其弟左贤王莫继位,这就是丘浮尤鞮单于。刘秀知道后,派使者带着诏书会见单于,举行授玺仪式,并赏赐单于官服和什色绸缎。此后,匈奴单于即位由汉使授玺之仪,逐渐成为常例。北匈奴也没什么大风浪可以掀起。就这样,通过怀柔政治,刘秀暂时确保了北方边境地区的稳定。
  马援只是传记
  北方匈奴的威胁才刚刚得到缓解,刘秀还来不及缓一口气,南方武陵五溪地方的少数民族又发生叛乱,并且很快攻克了武陵郡政府所在地临沅。
  叛乱无小事,刘秀自然高度重视,他急派武威将军刘尚前去征剿,但结果是孤军深入,全军覆没。这让刘秀很震惊,就在刘秀一筹莫展时,朝中闪出一将,大叫道:“臣愿带兵出征。”
  这个毛遂自荐、请求出征的人便是伏波将军马援。
  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夏天,刘秀任命马援为陇西郡郡守。马援一上任,便整顿兵马,派步骑三千人出征。先在临洮击败先零羌,斩首数百人,获马牛羊一万多头。守塞羌人八千多望风归降。
  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武都参狼羌(羌族的一个分支)与塞外各部联合,杀死官吏,发动叛乱。马援率四千人前去征剿。部队行至氐道县境,发现羌人占据了山头。马援命令部队选择适宜地方驻扎,断绝了羌人的水源,控制了草地,以逸待劳,不许出战。
  羌人水草乏绝,陷入困境,首领们带领几十万户逃往塞外,剩下的一万多人也全部投降。从此,陇右清静安宁。马援在陇西太守任上一共六年。由于他恩威并施,使得陇西兵戈渐稀,人们也逐渐过上了和平安定的生活。
  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春,麊泠县(今属越南河内市)发生叛乱,征侧自立为王,公开与东汉朝廷决裂。刘秀任命马援为伏波将军前去平乱。马援在浪泊与叛军大战三百个回合,大破敌军,斩敌首数千级,降者万余人。第二年正月,平息了叛乱的马援被封为新息侯,食邑三千户。
  后来北匈奴对汉朝不安分时,马援也多次出兵捍卫了汉朝的荣誉。
  此时五溪地方的叛乱,武威将军刘尚全军覆没,危急关头,马援主动请求出击,再度显示了“关山度若飞”的英雄气概。
  而刘秀见马援一心报国,抢着出征,为朝廷分忧,心里也十分高兴。但他看见马援满头白发,已六十有二的人了,不免犹豫起来,说了句这样的话:“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马援一听急了,脱口而出:“大丈夫须当马革裹尸而还,岂可老死于床笫之间。”
  对话戛然而止,虽然只一问一答。但刘秀却被马援的爱国敬业精神彻底打动了,于是,当即任命马援为大军统帅,率领中郎将马武、耿舒、刘匡、孙永等,统军四万人,南下攻击武陵郡境内的五溪叛军。
  马援的南征兵团抵达临乡(今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时,五溪叛军正在全力进攻县城。马援来得正是时候。他不顾疲劳,马上发动了对五溪叛军的进攻。内外夹击,叛军猝不及防,自然是大败而归,并且还留下了三千头颅。
  宜将剩勇追穷寇,接下来,马援决定乘胜追击,消灭五溪叛军主力。他马上来了个两步走:一是派人探明路径,二是亲自制定作战方案。
  汉军抵达下隽(今湖南省沅陵县)时,何去何从,面临艰难选择。当时有两条路可以深入叛军的心脏地区。一条从充县(今湖南省常德市)出发,是条阳关大道。它的优点是沿途是宽敞的大路,安全系数大大提高,缺点是线路长,距离远,后勤补给难度增大。另一条从壶头山出发,是“独木桥”。它的优点是线路短,路途近,自带干粮便可以解决温饱问题,缺点是路险坡陡。明枪易躲,暗箭难防,走这条路机遇与风险并存。
  然而,就是这两条道,却让马援和副将中郎将耿舒产生了严重的分歧。
  耿舒是属于保守派的,做事向来以谨慎稳重著称,他主张选择走“阳关大道”,理由是:虽然是绕道而行,要走很多“弯路”,但这条道路平坦,可以避免被善于打“游击战”的叛军伏击。
  马援是属于豪放派的,做事向来以雷厉风行著称,他主张选择走“独木桥”,理由是走充县虽然安全,但行军缓慢,时间与战线都会拖得很长;而且,大军势必会消耗更多的粮食,增加后勤的负担,走壶头山可以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按理由,在军事路线选择这样的关键时刻出现分歧很正常,坐在一起好好地商量研究,最终确定正确的行军路线才是当务之急。然而,马援和耿舒两人对自己的选择都抱着“坚定”的态度,谁也不让步。
  没确定统一的行军路线,出兵的日期便一拖再拖。眼看再拖下去,便要贻误战机了。马援只好把行军的两项意见同时呈报朝廷来裁决。
  刘秀看了书信后,批了这样一句话: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你是主帅,你看着办吧。意思很明显,就是委婉地同意了马援的战略。
  刘秀虽然批得委婉,但耿舒却感到委屈。不满归不满,耿舒还是尊重了上级的指示,于是,大军便开始走“独木桥”了。
  接下来的过程正如耿舒所说的那样,汉军刚过壶头山,很快就陷入了五溪叛军布下的天罗地网之中。
  进退无路,汉军陷入了绝境。屋漏偏逢连夜雨,正值炎热酷暑,不久,汉军中发生了瘟疫,很快在军中蔓延开来,病死的将士数不胜数。
  对此,马援采取的措施是,一边派兵固守营寨,抵御叛军的进攻,一边在溪岸山壁上凿出一个个小洞来。士兵躲在洞里面,一来可以休养,二来可以隔离病人。
  五溪叛军困住汉军后,渐渐加强了攻势。马援见形势十分危急,以身作则,带领士兵进行了艰苦的反击。
  众将士拼死拼活时,副将中郎将耿舒却在干着另一项“技术活”——抱怨:是啊,我主张走阳关道,你却偏要上独木桥,现在知道独木桥的滋味了吧。抱怨之后,他开始诉苦。他马上写了一封信给自己的兄长好畤侯耿弇。信中分两层意思:一是述说了汉军现在的艰难处境,请求增兵;二是痛诉马援的一意孤行,请求调查。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