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传

第10章


由于公私办学蔚然成风,一些世代耕耘的农家子弟,也设法“释耒就学”,遂使“儒衣书服盛于南唐”,与礼崩乐坏,文献俱亡”的中原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由于李宵衣旰食,励精图治,南唐一跃成为“十国”中的强者。声威一时大震,引来四方朝贺。其中有中国境内的吴越、荆南、闽、南汉、后蜀、于阗、辽等国紙紜矠,还有中国境外的高丽、新罗等国。 
  李煜就是降生在这块“三千里地山河”的国土上,靠着先辈的荫庇,度过“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紙紞矠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走向人生历程的终点的。     
  第二章 花月正春风   
  第二章 花月正春风(1)   
  在神州大地传统的岁时节令中,一年一度的农历七月初七,对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的炎黄子孙来说,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令人心驰神往的日子,也是一个象征吉祥喜庆、幸福美满的日子。 
  相传:心灵、手巧、貌美的天帝女儿,家住银河之东,整日在天宫养蚕、缫丝、纺纱、织锦,她用智慧和汗水织成七彩霓虹装饰天庭,众仙对她的精湛技艺交口称赞,以敬佩的口吻亲昵地称她为“织女”。时光伴着纺车和机杼的单调声响日以继夜地流逝,织女不知不觉间接近了婚配的年龄。她在纺织之余,日益感到孤独和寂寞,非常渴望能同信得过、靠得住的青年后生建立一个称心如意的家庭。这种苦闷和企盼的心境,使她在眉宇间不时地流露出淡淡的忧愁。不久,细心的天帝发觉了织女的心事。他出于对织女独居、凄清生活的怜爱,便把她嫁给银河以西勤劳忠厚的农家子弟牛郎。 
  婚后,夫妻相濡以沫,相敬如宾,男耕女织,勤俭度日。虽说二人栖身竹篱茅舍,以粗茶淡饭糊口,生活过得倒也十分香甜。由于夫妻终日为小家忙碌,织女无暇再为天庭效劳,因此得罪了天帝。天帝差神将织女强行召回河东,令其依旧常年纺织,不得随意返回河西,只有每年七夕之夜,才准许她与牛郎相会一次。织女与牛郎的纯真爱情,深深感动了善良的喜鹊。为使常年在水一方、隔河分居的夫妻团聚,每逢七月七日夜晚,就有成千上万的喜鹊飞聚银河,搭起鹊桥,让织女与牛郎沿着这条长桥相会,倾诉衷情,于是产生了七夕之夜喜鹊成人之美的千古佳话。 
  有关牛郎、织女星座的记载,虽然可以追溯于《诗经·小雅·大东》和《史记·天官书》,但关于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传说,直到魏晋以降,才成为文人墨客吟咏的题材,留下的诗词歌赋数不胜数。在这同一类题材的作品中,《古诗十九首》里的“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一首是发轫之作。其后与之一脉相承的有:魏人曹丕的《燕歌行》、晋人李充的《七月七日诗》、南朝宋人谢惠连的《七月七日夜咏牛女诗》和沈约的《织女赠牵牛诗》、北朝北齐人邢邵和南朝陈人江总的同题《七夕诗》以及北宋人秦观的调寄《鹊桥仙》词等。其中,出类拔萃者当数《古诗十九首》之一和《鹊桥仙》。前者倾诉了牵牛织女,经年累月独居,“相近而不达情”的凄苦: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① 
  后者则赞颂了牵牛织女心心相印、坚贞不渝的纯真爱情: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在以往的漫长岁月里,世间向往婚姻自由的年轻女子,从宫中的后妃嫔娥到豪门的闺阁千金,从市井的小家碧玉到山野的农妇村姑,每当七夕夜幕降临之前,都在自家财力允许的范围内,兴高采烈地在庭院中扎彩缕,悬彩灯,置香案,备瓜果酒食,以及乞巧用的金针、银针、石针、七色线等,仰望星空,焚香膜拜,祝福牵牛织女幸福团聚,也祈求自己的婚姻美满,并对月穿针,虔诚地向织女乞求智巧。还在乞巧的彩盒里放置娇小的蜘蛛,根据蜘蛛在瓜果上结网的疏密和形状来判断得巧的程度。②约定俗成,七夕遂成为一年中惟一属于女姓的节日,被称为“乞巧节”或“女儿节”。 
  南唐升元元年(公元937年)乞巧节黄昏时分,在古城金陵的一座富丽堂皇、高墙深院的王府里,突然传出一阵清脆激越的婴啼,划破了四周细雨滴翠、风停花落的静寂夜空。它宣布着一个幼小的生命又来到了人世间。这个新生儿,就是王府主人、二十二岁的吴王李景通的第六子,后来的南唐亡国君主李煜。 
  吴王景通,为李的正妻宋氏所生,又是长子。按照封建时代帝王传位的嫡长子继承制,景通是当然的皇储。因为在李的诸子当中,他得天独厚,既“嫡”且“长”。 
  此外,还有个戏剧性的插曲成全了景通。一日李午睡,梦见一条喷云吐雾的飞龙从天而降,绕过升元殿的西楹直奔大殿破窗窥望,周身的鳞片金光四射,照得李睁不开眼。李从梦中惊醒之后,感到此梦蹊跷,便派贴身待卫前去察看。探察的人归来报告:皇长子景通正在升元殿身倚西楹聚精会神地张望雕梁画栋。李听后心里不由一怔,他想:莫非景通就是金龙化身?这在“畏天命”的时代,尽管是南柯一梦,却也非同小可。于是,李决心顺应“天意”,将皇位传给景通。③ 
  这位年轻的“龙子”,自幼勤奋读书,潜心书法。在雕版印刷技术普及之前,读书人所读的书,大多是靠辗转相抄。要读书,先要学会抄书。在抄书的过程中,自然练就了书法的基本功,景通也不例外。他时而伏案挥毫,时而面壁苦读。久之,写得一笔好字,楷、草、隶、篆四体皆佳,隶书尤精。他临帖摹写南朝书法名家羊欣的隶书手迹,竟能以假乱真。他用隶书为金陵清凉寺题写的斗方匾额,被时人誉为该寺“三绝”之一。他不仅擅长书法,而且敏于歌诗。十五岁在庐山读书台就学时,便在百花亭留下了博得时人和后人赞许的刻石诗句:   
  第二章 花月正春风(2)   
  苍苔迷古道, 
  红叶乱朝霞。④ 
  随着阅历的丰富和诗艺的长进,景通逐渐体察到绝句和律诗都有欠缺,前者容量太小,后者又嫌刻板,这两种表现形式均不足以抒发充沛、复杂的感情。于是他把兴趣和精力,日益转向谱曲可唱的歌词。这类歌词,自隋唐以来伴随集南北汉胡多种音乐之大成的“燕乐”兴起并与之紧密结合,后来发展成为同“诗”平分秋色、言志抒情的一种新兴的文学体裁——“词”。由于这种优美的韵文形式,最初流行于民间,按照固有的音乐曲调填写歌词,句式参差错落,节奏灵活,便于在歌筵酒席上演唱,因而深得有权有势、有钱有闲的阶层赏识。这些取材广泛、内容丰富的曲子词,多与边塞征战有关。或反映将士慷慨报国的豪情,或反映思妇对征夫的思恋与忠贞。这些歌词盛传一时,其后散失,历经千年又复得于敦煌石室,其中有按调排列结集《云谣集杂曲子》和其他散篇。其中,《凤归云》(选二)、《定风波》、《生查子》、《送征衣》、《别仙子》和《南歌子》(以上各选一)等佳篇尤其耐人品味: 
  征夫数载,萍寄他邦,去便无消息,累换星霜。月下愁听砧杵,拟塞雁行。孤眠鸾帐里,枉劳魂梦,夜夜飞扬。 想君薄行,更不思量。谁为传书与?表妾衷肠。倚牖无言垂血泪,暗祝三光。万般无那处,一炉香尽,又更添香。 
  儿家本是,累代簪缨。父兄皆是,佐国良臣。幼年生于闺阁,洞房深。训习礼仪足,三从四德,针指分明。 聘得良人,为国愿长征。争名定难,未有归程。徒劳公子肝肠断,谩生心。妾身如松柏,守志强过,曾女坚贞。 
  攻书学剑能几何,争如沙塞骋偻?手执绿沉枪似铁,明月,龙泉三尺斩新磨。 堪羡昔时军伍,谩夸儒士德能多。四塞忽闻狼烟起,问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波? 
  三尺龙泉剑,匣里无人见。一张落雁弓,百只金花箭。 为国竭忠贞,苦处曾征战。先望立功勋,后见君王面。 
  今世共你如鱼水,是前世因缘。两情准拟过千年。转转计较难,教汝独自孤眠。 每见庭前双飞燕,他家好自然。梦魂往往到君边。心穿石也穿,愁甚不团圆。 
  此时模样,算来似,秋天月。无一事,堪惆怅,须圆缺。穿窗牖,人寂静,满面蟾光如雪。照泪痕何似,两眉双结。 晓楼钟动,执纤手,看看别。移银烛,偎身泣,声哽咽。家私事,频付嘱,上马临行说:长思忆,莫负少年时节。 
  悔嫁风流婿,风流无准凭。攀花折柳得人憎。夜夜归来沉醉,千声唤不应。 回觑帘前月,鸳鸯帐里灯。分明照见负心人。问道些须心事,摇头道不曾。⑤ 
  文人雅士对来自民间的曲子词作也颇为青睐,但是,他们在欣赏曲调优美之余,又嫌歌词欠文雅,于是便纷纷动手按拍填词,在中唐以后产生了大批诗人模仿民间“曲子词”创作的清新、细腻、明朗、活泼的“长短句”⑥。酷爱歌诗的景通,便如饥似渴地从这些文人的词作中摄取丰富的艺术营养。 
  从景通后来形成的创作风格,亦即其作品独有的抒情写景,情景交融,或触景生情,或融情入景,均如风行水流,感发自然的特色来推测,当时他该是厌恶娇柔造作,堆金砌玉,秾丽绮靡的艳词,而喜爱情真调逸,思深言婉,清疏淡雅的篇什。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