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原来是这样

第19章


可是两大因素导致宋军大败:其一,辽国萧太后率领主力赶到,投入战斗,形成绝对优势,包围刘廷让兵团;其二,寒潮骤至,天寒地冻,宋军的弓弩无法使用,武器优势发挥不出来。
朝廷急令沧州都部署李继隆救援刘廷让,可是李继隆发现解围并不现实,遂退守乐寿。在这种情况下,刘廷让只得全力突围,除了极少数人得以生还之外,他麾下的数万人马全军覆没。战后,宋太宗把战败责任归于李继隆,没有追究刘廷让。可是在追究李继隆时,又发现他的做法并无不妥,最后也取消调查。就这样,这场大败仗,最后居然无人负责。
在一年之内,宋军连续遭遇惨败,将领受责却很轻,由是可见宋朝的军事制度有着巨大的缺陷。这几次惨败后,“边将莫敢有议取燕云者矣”。
此时,大宋帝国北疆已是岌岌可危了。由于精锐丧失殆尽,整个边界线上的戍卒加起来不满万人,地方政府紧急之下,把根本没训练过的百姓编入队伍。可是这些民兵确实没有战斗力,契丹骑兵一路长驱直入,如入无人之境。辽军接连攻下邢州、深州,而后攻破束城、文安,尽杀其丁壮,俘其老幼。
这下子可把太宗皇帝给气疯了,他咆哮了——朕要大发兵攻契丹!
可是兵在哪里?
帝国人这么多,还怕没兵吗?太宗皇帝派使者到河南、河北征兵,抓壮丁充数,八个男丁征一人。此令一出,可急坏了宰相李昉,他急忙写了一折奏章道:“河南百姓不同于边关百姓,只知农桑,不知战斗。如此大规模征兵,人心动摇,不少人逃到山林落草为寇。不仅如此,农作之事也大受影响。”
说真的,能征善战的士兵多葬身于北疆,还能指望这些乌合之众吗?皇帝不得不收回成命,继续对辽国保持守势。
雍熙北伐的惨败,让太宗皇帝对“雍熙”这个年号不满意了,公元988年,他改元为“端拱元年”。
与大宋帝国相比,辽国积极进取。辽圣宗又一次御驾亲征,当然,大家要注意一点,这里打着辽圣宗的旗号,其实真实指挥全局的人,都是铁娘子萧太后。
辽军南下,势如破竹,宋军屡战屡败,契丹兵锋直指长城口(河北徐水北)。萧太后亲自压阵,契丹人发起潮水般的进攻,宋军抵挡不住。辽将耶律斜轸向守城官兵招降,但遭到拒绝。宋军突围南窜,萧太后派韩德让追击,全歼宋军。之后,契丹人拔满城、下祁州、破新乐,一直杀到唐河北。
遥控战局的太宗皇帝从帝都发来指示:坚持清野,勿要出战。此时大宋皇帝也没有作战到底的底气了。
皇帝的诏令,按理说是违抗不得的。但定州监军袁继忠却慷慨陈辞道:“敌寇已近在眼前,我城中驻屯重兵却不迎战,眼睁睁看着敌人长驱直入,那么要军队干什么!我当身先士卒,与敌人决一死战。”此话一出,可把几个前来传旨的太监给吓坏了,忙举着诏书,叫众人不要违诏。
这时只听得一人声如洪钟道:“阃外之事,将帅得专。”什么意思呢?中国自春秋战国始,就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传统,阃外就是门外,皇城之外,战场上形势变化多端,将领要审时度势,就算皇帝的命令,也不一定要服从。说这话的人是谁呢?正是都部署李继隆。李继隆继续说:“前年我在河间之战时撤军,之所以苟且偷生,就是想要有机会报效国家。”
李继隆说的河间之战,就是两年前的君子馆之战。当时宋军刘廷让兵团被耶律休哥包围,李继隆担任救援任务,可是他认为毫无胜算,遂撤军而去,导致刘廷让兵团全军覆没。这件事令皇帝震怒,下令调查李继隆,但后来不了了之。李继隆坚持认为自己没错,为国家保留下一支精锐部队。可是,很多人却认为,他之所以没受追究,是因为一个特殊的关系:皇帝是他的妹夫!
我们且来说说李继隆这个人。
他出生于将门之家,父亲李处耘是宋初名将,平定湖荆的主要将领。他的妹妹嫁给赵光义,后来成为明德皇后。李继隆从军后,剿过匪,从征过南唐,后来又参加灭北汉的战争。在与辽国的漫长战争中,他有不错的表现。雍熙北伐后,曹彬、潘美等将领作战不力,退居二线,李继隆逐渐成为边关最重要的将领之一。
李继隆被认为是宋代最杰出的将领之一,可是他在君子馆之役中不战而撤,这成为其军事生涯的一个难以洗刷的污点。如今契丹再度兵临城下,皇帝下诏坚壁清野,李继隆若再度成为缩头乌龟,恐怕永远被人耻笑了。因此,他坚决支持袁继忠的主张,迎击契丹。在李继隆军中,有一支相当精锐的骑兵,称为静塞骑兵。这支骑兵的家属原先都居易州,然而在契丹的进攻下,易州失陷,他们的妻儿子女都被俘虏。现在终于有了复仇的机会,静塞骑兵们个个义愤填膺,摩拳擦掌。
正所谓众志成城,李继隆率领这支英勇的军队,抵抗辽师进攻。在战斗中,李继隆、袁继忠身先士卒,静塞骑兵一马当先,勇不可当。辽军遭遇到南侵以来的第一场败仗,全线溃败,被宋军一路追击到曹河。
李继隆的反击,令辽军伤亡不轻,遂撤回南京,宋军乘势收复易州、满城等失地。最寒冷的冬天过去了,转眼间迎来了新的一年。
端拱二年(989),契丹大军再度来袭,辽圣宗依然御驾亲征。易州再次被围,驻守满城的宋军急急来援,然而被辽军铁林军(重甲骑兵)击退,损失惨重,仅指挥使便有五人被生擒。易州城孤立无援,刺史刘墀只得举白旗投降。然而守城将士不肯投降,向南突围。这次突围没有成功,被追上来的契丹骑兵一网打尽。
可以说,在宋辽交锋中,大宋帝国已是渐落下风了。
当时大宋帝国在北疆设有一兵营,称为“威虏军”,该兵营在选址上是非常不理想的,置于平原上,周围无险可守,驻军数千人。辽国不断派兵袭扰交通线,令威虏军的粮食运输出现大麻烦了。
对耶律休哥来说,要击破威虏军并不是问题,但他并不发动进攻。为什么呢?他是要放长线钓大鱼,把威虏军当作诱饵,宋帝国不可能置之不顾。
果不其然,宋太宗很快下达诏令,由定州都都署李继隆统率镇、定两州兵力,押送数千车军粮,前往威虏军处。耶律休哥闻讯大喜,亲率精锐骑兵数万人,准备半途袭击李继隆的押粮部队。只要吃掉李继隆这支部队,威虏军没粮食只能举手投降,那么大宋北疆的防御势必全线崩溃。耶律休哥心思缜密,计划部署井井有条,就等着李继隆掉到陷阱里了。
可是,这位契丹名将百密一疏,而正是这一疏忽,毁了他“战神”的不败金身。
李继隆的部队还未到,先来了一支巡逻队。这支巡逻队有一千多人,有步兵也有骑兵,头头名叫尹继伦,他的官衔是北面缘边都巡检,就是负责在边界巡逻的。尹继伦巡逻时,突然望见远处有大量敌军,人数众多。当时所有人都吓了一大跳,敌人要是猛地扑过来,那么区区一千人的部队,恐怕要全军覆没了。可是令尹继伦感到奇怪的是,契丹骑兵却没有动,似乎根本没发现他们。巡逻队的士兵们都喘了一大口气,好险啊。尹继伦越想越不对劲,按理说,我这一千号人马也不少,怎么契丹人个个像瞎子一样,视而不见呢?其中必然有诈。
尹继伦的判断是对的。耶律休哥确实发现了这支巡逻队,可是他并不攻击。消灭这一千人的小部队,耶律休哥一点兴趣也没有,他的目标是宋军中战斗力最强的李继隆部。现在发起攻击,打草惊蛇,因小失大。他本来想,这支宋军小分队一定暗自侥幸死里逃生,辽军数万人马向前开进,他们也不敢折回去汇报敌情。
可是,我们不能不说,这次耶律休哥真的要栽跟头了。
因为他猜错了。
尹继伦把部下召来开会,商量要怎么办。他分析说:“契丹人故意放过我们,一定是要袭击运粮队。我们现在就是案板上的鱼肉,契丹人若偷袭成功,回过头来就会把我们都生擒;若他们偷袭失败,也会拿我们开刀出气解恨。不管怎么样,到时我等都必死无疑。”
听到尹大人这么一说,大家都觉得有道理,可是要怎么办呢?尹继伦继续说道:“于今之计,我们只能走一步险棋了。敌人的注意力都放在前方的李继隆军,后防肯定很薄弱。我们跟在他们后面,出其不意袭击其后。若是力战而胜,大家都立大功;若是打败了,我等也不失为忠义之辈。这总比任人宰割,稀里糊涂成为刀下之鬼要好吧。”
看来尹继伦的口才着实不错,把大家说得热血沸腾,激愤从命。要跟踪辽军并不难,这支巡逻队本来就是搞侦察的,况且敌人数万人马行动,不可能没动静。入夜时分,尹继伦率这一千名兄弟,手操短兵刃,一路跟踪了数十里,来到了唐州徐河。耶律休哥为了抢夺先机,契丹人一晚上行军,没有睡觉。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屁股后面还跟有一小股宋军,同时一夜不睡。
天色未亮,此时契丹大军距离李继隆只有四五里的距离。耶律休哥吩咐下来,先吃饭,吃完饭后天也差不多要亮了,到时便可对李继隆发起总攻。就在辽军吃饭之际,尹继伦把手下一千人排成行阵,出其不意地猛攻辽军的后方,并斩杀一员大将。辽人一下子被打蒙了,不晓得宋军来了多少人,阵脚大乱。
正所谓“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支敢死队冲进敌营后,就直找耶律休哥的身影。当时耶律休哥也正在吃饭,一见宋军杀来,把小刀、筷子一扔便走。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