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小家教

第32章


    第二天,秦断上午去了海天书院,陶奋宣布这位是秦校长,以后书院的事都由秦校长负责,并且说了两校合并的事儿。
    秦断讲了几句话,然后就溜了,跑到家具厂去了。
    赵士桢看到秦断来了,放下手里活走了过来,面无表情的说道:“先生,我找你有事。”
    “有事说吧。”对这个拽拽的小帅哥,秦断从来没有好脸色。
    “进屋说。”赵士桢那倔强的眼神看上去很欠扁。
    秦断也不说话,率先扭身进屋了。
    赵士桢进去后,关上门,扑通一声就跪倒了。
    “请先生教我画图。”目光炽热。
    “磕三个头。”秦断说道。
    这并不意外,从李富贵那天描述来看,这孩子兴许天生就是个工科男。
    赵士桢二话不说,磕了三个头。
    秦断说道:“记住,好好学,师傅你是拜了师的人,师傅和先生并不一样。为师对你寄予厚望,你的那些学弟们还需要你来代呢。”
    赵士桢脸上终于有了表情,激动的点点头。
    “好了,为师先交给你几个小任务。”说着话,秦断从怀里掏出一把鹅毛。
    “把这个做成笔。”这师徒两人交流向来言简意赅。
    赵士桢一脸的不高兴。对于这种鸡毛蒜皮的东西并不感兴趣,这和他的目标相去甚远。
    不过既然拜师了,那就要听师傅的话,赵士桢无奈的接过了那把鹅毛。
    秦断照他后脑来了一巴掌:“噘什么嘴,想画图,这种笔比毛笔要适合的多,二货。”秦断骂道。
    赵士桢也不傻,一下子就明白了。再次重重点头。
    “东西小意义不一定小,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瓜皮。”
    赵士桢一点也不生气,他觉得师傅太聪明,连这个都想得出。
    接着秦断又出口袋掏出几张纸,那上面有他昨天用不太成功的鹅毛笔画的图。
    “告诉师傅们,找些边角料,做成这么大尺寸的小木片,师傅我有用。”
    “嗯。”赵士桢接过图,见上面只是一些最简单的平面图,有些失望。
    秦断也不理他,扭身出了屋,然后马不停蹄的回到了翰墨轩,继续苦逼的码字生活。
    他在这忙,胡应龙也没闲着,把他昨天写好那些拿到后院去排版、做胶泥活字。
    他这正忙呢,胡闹进来说道:“老爷,外边有两位客人求见。”
    “不见,不见,没看我正忙着吗,一点眼眉都没有。”胡应龙头也不抬的训斥道。
    胡府这几个家丁各有特点,其中胡闹的胆儿最大,别人要是挨说,肯定蔫头搭拉脑的就走了,唯独胡闹,他要觉得有理就敢跟你闹。
    听到胡应龙这么说,胡闹叫道:“我说了,可人家不听,说是你姨丈。”
    “姨丈?”胡家人口众多,胡应龙一时没反应过来,一愣之后,表情丰富起来:“长什么样?”
    “一个小老头,像是死了爹一样,还有一个道士,穿着比叫花子没强多少,那衣服都看不出色儿来了。”胡闹怎么想就怎么说。
    “吾草!想谁来谁,快请!不,我亲自去迎接。”胡应龙以完全不符合他体型的速度跑出去了。
    到外边一看,胡应龙的胖脸乐开了花:“姨丈,您怎么来了?!我还派人去接您呢。”
    站在前边那个小老头还没说话呢,他后面那个道士就咋咋呼呼的叫道:“可算是到了。大外甥,叫下人预备洗澡水,撒点花瓣。再叫后厨预备一桌饭,弄几个硬菜。你,赶紧去沏壶茶,拿最好的茶叶。”
    见那道士耀武扬威的,小老头一脸的厌恶,不过并没说话,而是对胡应龙说道:“有公事,进屋说。”
    胡应龙也不知道这位自来熟的道士是谁,但能和姨丈在一起的,那肯定是朋友,所以连忙招呼下人们去按吩咐准备,自己带着他们二人进屋了。
    进屋后,分宾主落座,那道士也不客气,抓起盘子里的小点心,自己倒杯茶,就是一通猛吃。
    当面也不好问,胡应龙就冲姨丈使眼色,那意思这位是谁。他姨丈拧着眉头,微不可查的摇摇头。
    胡应龙见状不再问,而是问道:“姨丈您怎么来了?您那部小说写的怎么样了?”
    他姨丈,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吴承思诧异的看他一眼,然后说道:“正在写。”
    还没等胡应龙接话,旁边那位道士搭话道:“吴兄,听我的,推翻重写,你那部书正神太少,都是一些小妖怪,一点不好看。”
    吴承思又一皱眉,强克制着才没暴起。
    他也不理那道士,对胡应龙说道:“子舆有份公文要转给怀庆府的知府大人,我正好想来看看你,所以就揽下了这差事。”
    这时那道士估计是肚子里有点底了,冲着胡说叫道:“洗澡水预备好了没有?”
    胡说看老爷没啥反应,这位道爷气场又太强,所以老老实实的答道:“预备好了,
    “预备好了不说话,怎么当的下人,马上带我去。”说完,起身和胡说走了。
    等他出去,胡应龙问道:“姨丈,这位是谁?”
    吴承思满脸厌恶的说道:“别提了,在汝宁碰到的一个野道士,甩都甩不开,一直缠着我不放。”
    “您去汝宁了?什么时候?”
 第三十一章 量身订做的挡箭牌
    “去年就去了,当时……”
    吴承恩去年终于当上了个小官,是浙江长兴县丞,在这期间他偶然认识了长兴人徐中行,两人一见如故,成了莫逆之交。
    吴承恩就不是当官的料儿,去年长兴县受灾,百姓民不聊生,官府却是屯粮不放,吴承恩看不过去了,私自放粮,结果被弹劾入狱。
    后来还是徐中行找人拉关系,才把吴承恩救出来。
    救出来吴承恩以后,徐中行就对他说:“你还是赶紧避避风头吧,我不在长兴县作官,只能保你这一时,我怕你后来再出什么岔子就坏了。我给你写封信,你还是去汝宁府散散心的好,当年我在那里当过几年知府,现在的知府是我当时手下的同知。你去那里也能有个照应。”
    “而且我建议你必须到汝宁府境内的嵖岈山去看看,那里绝崖突兀、奇峰林立,景色十分秀美。最主要的是唐玄奘曾多次在那里讲经,而且那里有个传说,传说唐玄奘曾在那里教化了一只石猴做徒弟。我想你如果去那里采风的话,应该对你的《西游记》有所帮助。”
    于是吴承恩就听从了好友的建议,去年秋末来到了汝宁。
    到了嵖岈山,果然不虚此行,那灵感是嗖嗖的往外冒,他在这里呆了大半年,觉得火候差不多了,所以辞行准备回家。
    他回家必须路过怀庆府,正好汝宁知府有份公文批复给怀庆知府谢存儒,所以吴承恩就说:“我帮你带过去吧,我正好有个外甥在怀庆府,我也顺道去看看他。”
    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徐中行,嘉靖二十九年进士,也是一位大文学家。初期官运亨通,后来同样因为得罪了严嵩而被贬为长芦盐运判官。去年因为丧母,徐中行回老家奔丧,因此在家乡结识了吴承恩,并且一见如故。
    胡庆龙听完后问道:“那这位道爷又是怎么回事?”
    吴承恩叹口气说道:“别提了,提起来就头疼。我在嵖岈山游玩期间,突然灵感来了,我就拿纸笔记了下来,正好被这个老道看见。这人性格豪爽的厉害,主动上前攀谈,于是我就说了我写书的事。谁知这人道士呼小叫的说他也写书,写的也是神话故事,也是来嵖岈山采风的。最可气的是,这道士居然和我一样,也是九试不中,后来才不得不转儒为道。”
    “聊完之后,我这算是惹祸了。这厮大呼有缘,一直赖在我身边不走。应龙,你是不知道这斯脸皮有多厚,无论你表现的有多么气愤,这厮都是视而不见,天天和你形影不离。而且不管是吃饭还是住店,我就没见他掏过一文钱,不光这样,吃还必须吃好的,每餐都是大鱼大肉,每次至少五碗饭。住店也得是干净的,晚上睡觉打呼噜磨牙说梦话,各种毛病应有尽有,花样不断翻新……”
    吴承恩足足说了一柱香的时间,说的口干舌燥才算打住。
    胡应龙忙递过茶杯,说道:“姨丈,你先消消气,那这位奇葩道爷叫什么,他写的什么小说?”
    吴承恩喝口茶水说道:“俗家姓名叫陆西星,道名潜虚子,写了本什么《封神演义》,简直是胡编乱造,里面三清道祖,女娲娘娘带着一帮小的乱打一锅粥,他那破书要能卖出去才有鬼了。而且这厮没事就和你扯什么双修。还说吕洞宾曾和他住了二十二天,亲授他各种仙道秘诀。就他睡觉那一堆毛病,吕洞宾能和他住二十二天?!只怕两天不到就遁走了。简直是一派胡言!”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