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诈与力的极致

第6章


  为什么呢?因为胆气够的年轻人,通常很难忍耐自己的血性,这样的人才会去刺杀秦始皇。
  但是,张良有没有打他呢?
  为其老,强忍,下取履。
  没有打。
  人都有感情,但人跟人之间的差别,就在于你是用感情控制理智,还是用理智控制感情。不要急,在后面我们还会花很多时间讲这一点,因为这和人的成就很有关系。
  “为其老,强忍”,看到没有,因为这个老头子实在太老了,张良怕一拳打下去不知道会惹出什么麻烦,他现在还是被天下通缉的状态,能不惹麻烦就不要惹麻烦。张良忍下来了没有?忍下来了。可是你看这史书上写的,他是“强忍”。他不是自然而然忍下来,是强行让自己忍下来。他不但忍下来,还下去帮老父把鞋子捡上来,这就难能可贵了。
  但老父的反应是什么呢?
  是说“谢谢”吗?不是。
  父曰:“履我!”
  老父接下来说的是:“帮我把鞋子穿上!”
  你看这句话讲得多不客气,不但没有道谢,还要张良帮他穿鞋。
  合上书,想想如果你是张良,你该如何反应?
  想清楚了后,打开书。
  你们注意看,下面这一步才显示出这个年轻人不同凡响之处。
  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注意最后这一句,“履之”还不够,张良“跪履之”,“跪履之”还不够,张良“长跪履之”。
  这想表达什么呢?太史公透过张良这个动作,看出他终于明白了人生中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什么事情?就是“忍”。
  但只是明白了“忍”还不够,张良不只是忍。注意“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就是告诉你:人生要么不忍,既然已经忍了,就要一忍到底。
  “长跪履之”就是在讲“一忍到底”这件事情,因为你如果不能一忍到底,让人看出你是强忍,你的忍半点价值都没有。为什么呢?下面我会解释。
  张良做出“长跪履之”这样令人吃惊的动作,老父又会如何?
  父以足受,笑而去。
  老父直接伸出脚,就坦然让张良帮他把鞋子穿上,接着立刻大笑离开。
  我们来看看张良的反应是什么。
  良殊大惊。
  这是什么意思呢?注意,人跟人之间,特别是高手跟高手之间的交手,往往是不必形于语言文字的。形于语言文字靠长篇大论讲道理,在中国传统思想来看,那都是低层次的事情。高手跟高手之间交手,往往三言两语,往往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双方就知道对方的高下。
  举这个例子来说,老父要张良帮他穿鞋子,是老父欲惊张良,而张良不惊。我见你的面,我先要惊你,让你明白我是什么样的人物。
  张良“下取履”“因长跪履之”,是张良欲惊老父,而老父不惊。这都是出乎一般人意料的行动,因为出乎人的意料才叫作惊。
  老父“以足受,笑而去”,是老父又惊张良。我们看张良的反应是什么,“良殊大惊”!
  你看谁赢了谁输了?双方这样三言两语几个动作,一共交手了三次,最后老父不惊而张良大惊,老父大获全胜。
  你看张良接下来的反应。
  随目之。
  眼睛跟着老父的身影走,可见张良此时已知道这个老父不是一般人。
  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老父离开了一段很长的距离以后,又回来了。读中国书不能太拘泥文字,有很多意思隐藏在字里行间,甚至在文字背后,所以才叫“从无字处读书”,你要懂得文字表面没有讲出来的意思是什么。在这个范例中,我请问各位:“此时张良还在不在原地?”
  当然还在,不然老父是跟空气说话吗?你从张良还在原地这件事情,就知道张良预料到老父一定会回来。不然他没走,难道是因为老父掉了钱,所以踩住钱不愿意离开吗?
  而老父会回来,是不是也知道张良会在原地等着他。你从两人的这个动作就知道,双方已经明白了对方是什么等级的人物。双方等级相同,在历史上才能构成佳话;如果双方等级差了太多,只要老父没回来或张良没在原地等他,这个故事就会变成笑话。
  好,老父回来了以后说什么呢?他说“孺子可教矣”!既然说可“教”,老父一定“教”了张良什么。就从刚才那些动作,张良就明白了,老父要教他的第一件事就是“忍”。
  看到这里,各位一定会问:“这能叫作教吗?”
  这当然叫作“教”,各位不要以为教育就是像我现在做的这种,一字一句讲解长篇大论才叫教育。中国的教育方法有很多种,严格来说,只有儒家才逐字逐句讲解,道家讲的是“点化”。而老父正是道家人物,他只要三言两语把最重要的东西点给你就够了。你的水平够,你的悟性够,他才肯定你孺子可教。
  所以道家思想永远只能在上层最精英的人之间传递,儒家则是什么人都可以教,这是道家跟儒家在教育上最大的不同。各位不能够只把中国的文化就看成只有儒家,在张良之前,中国上古已有非常深厚磅礴的文化累积,绝不是只有儒家而已。
  注意看老父下面怎么说:“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就是等五天之后,天都已经亮了的时候,和我相会在这个地方。
  如果你是张良,听到老父这么说,你会怎么反应?
  良因怪之,跪曰:“诺。”
  张良为什么“怪之”?因为他知道这个老父不是一般人。既然知道这是高等级的人物,就恭敬地跪坐在地上答应了。中国古代的人讲话文雅,秦汉人答应人不会说“是”,而会说“诺”;称赞一件事情不会说“好”,而会说“善”,这是古人讲话的方式。
  老父教会了张良“忍”,这在苏轼《留侯论》中就已谈过,但他只见其一,不见其二。光只有“忍”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忍”到底为了什么?没有目的地忍耐,和缩头乌龟有何不同?
  事实上,老父教张良的还有第二个道理。
  故事的第二个道理
  我们看故事接下来的发展,这里先把后面这段全部看一遍,再问各位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
  这个故事其实各位都很熟悉,我要问的问题是:在上面这段文字中,最关键的是哪几个字?
  读一本书或读一篇文章,想要知道自己读懂了没有,最重要的是,你能不能在这一篇文字中找出它最关键的概念是什么?在刚才的这一段短文之中,最关键的两个字是什么?如果你能明白这一点才叫真的读懂了,如果你还是不明白,那就没读懂。
  我相信聪明的朋友已经发现了,最关键的两个字就是“先”与“后”。如果说得更精练,其实就是争“先”。
  各位看到这里,或许会问:“先与后重要吗?”
  兵法云:“先发制人,后发受制于人。”这两个字太重要了。你们看后文就会知道,老父最后给了张良一本《太公兵法》,因此可以知道他是要教张良兵法。
  《六韬》(《太公兵法》)
  而兵法之中,最重要的就是“先”与“后”两个字。“制人”与“受制于人”,相去有天壤之别,在兵法上再没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东西了。
  老父就是借跟张良约会这个事情,来点化他什么叫作“先”,什么叫作“后”。
  各位看到这里,或许会说:“哦,我们都懂了,原来就是要教张良‘先’的道理。”
  说真话,这样恐怕还是没懂。我说过这门课程的重点在于“思辨”,所以各位不要看到什么,就只是记忆下来,而是要接着往下想。
  如果自己什么都不想,只是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那不是我写这本书的目的。
  大家听我说“先”与“后”,好像都明白了,那请问各位:什么是先?
  有的人会回答:“先,就是比人家早。”这答案说得也没有错,但是你想比人家早,人家难道不想比你早吗?你怎么才能确定,你一定能比人家早呢?如果一切都在不确定之中,那不过就是“相对的先”。一定能比人家早才叫作“绝对的先”,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你看老父和张良约会的这段文字里面,天已经全亮时,他去约会的地方,老父已经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于是再约五日后早会,却没有指定时刻。五天以后,鸡叫的时候张良就去了。如果各位是都市的孩子,大概不太清楚这是什么意思。如果你是农村的孩子,就会知道鸡叫的时候,其实天还没有亮,还是黑夜的状态。
  这次张良天还没亮就去了,结果老父又先在,再次生气地说:“后,何也?”
  如果你是张良,你已经跟人约会两次了,人家都比你更“先”。试问:你要怎么样才能在第三次交手之中,占住那个“绝对的先”?
  先把书合上,好好想一想,想清楚了再把书打开来看。
  “五日,良夜未半往。”“夜未半”是什么意思?就是我们约定五天以后见,我在第四天的晚上十二点以前就到了。
  两人约定的是第五天,张良在第五天还没有来临之前就先到了,怎么样也不能算迟到。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