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诈与力的极致

第12章


他在刚统一天下时,发表了这样一篇文字: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这篇文字想表达什么呢?他告诉天下,仰赖祖先保佑,兴兵使六王全部服罪,如今终于统一天下了。很高兴吧?而他在统一天下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嫌自己原来的名号“王”已经不够伟大,如果不更改名号,怎么能够彰显他的成功?怎么能让后世子孙千万代都传诵他的伟大呢?因此希望大臣们想一个比过去更加伟大的名号,来称呼他。
  这就是秦始皇,终于统一天下的这一刻,他想的不是百姓经过几百年的战乱需要休养生息,他想的不是在统一天下的战争中有多少人嗷嗷待哺,他想的是如何彰显自己的志得意满,让后世的子孙都称颂他的伟大,这就是他的本质。
  大臣们经过讨论后,他们怎么说呢?注意读下面这一段: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
  这段话中最关键的,就是“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为什么呢?因为它点出了秦始皇这个人,跟历代所有的帝王最不一样的特别之处。
  中国历代帝王,其实不只是帝王,包括任何人多半都有一个自己钦佩、想要模仿的人物在那里。按传统说法,三代想学尧舜,汉唐想学三代,宋明想学汉唐,我们今天就想学康熙雍正乾隆,不然那么多清宫戏从哪里来的?
  每一个时代都有帝王想模仿的对象,可是秦始皇的特别之处就在于,他没有任何钦佩、想要效法的人物。在秦始皇的心中,他是古往今来最伟大的人,他过去所有的古人,没有一个能比他伟大,所有人都不足效法,他是人类的巅峰,他是最伟大的人物。
  “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五帝是当时的人所公认天子的最高成就了,连五帝都比不上秦始皇,你就知道秦始皇有多么伟大了。这种心态,通常是在巨变之中的人物才会有的想法,因为过去的一切都被推倒了,会轻易地觉得前人不足敬畏。
  而李斯这些大臣和博士们商议的结果,认为古代有天皇、地皇、泰皇三种尊贵的名号,三个名号里面又以泰皇最为尊贵,所以决定上尊号,尊称秦王为泰皇。
  请大家注意,我们来看秦始皇怎么说:
  去“泰”,着“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
  “皇帝”这个名号,是谁发明的?“皇帝”这个名号是秦始皇发明的,这个名号是什么意思呢?
  皇者大也,帝者主宰义,皇帝的意思就是“大主宰”,他是这个人间最大的主宰。“皇帝”跟“泰皇”哪个好?当然是“皇帝”好。怎么知道呢?因为从秦始皇之后,历代天子几乎都叫皇帝,没有人愿意叫泰皇,就可以知道一定是皇帝比较好。
  什么叫作真正有聪明才智的人?这些大臣和博士翻遍了古书去找,找到泰皇最好,就把泰皇这个名号呈上去了。结果秦始皇发明了一个从来没有人想过的称号,却比过去所有人想出来的更好。
  有些人只能在一百个固定的标准答案里,找一个最好的答案。可是有人却能在一百个标准答案之外,找出第一百零一个更好的答案。这就是天才和人才的思维差距,也就是秦始皇聪明才智高人一等的地方。
  秦始皇接着又发布这样的命令:
  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谥。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什么叫作“谥”?按中国传统的规矩,一个人死了之后,后人会根据他一生的作为,给他一个字或两个字作为评价,这就叫“谥”。各位所熟知的曾文正公和欧阳文忠公,就是用谥来称呼。
  我再举个例子来跟各位说明。过去鲁国曾经有一个国君,他评价自己的前半生,说了一句很有名的话,他说:“寡人生于深宫之内,长于妇人之手,未尝知忧,未尝知惧。”
  从来不知道什么是忧愁,从来不知道什么是恐惧,这是多么美好的人生,一定让许多人觉得向往吧!可是如果一个人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中成长,他会有什么结果呢?想知道他的一生如何,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他的“谥”。
  这个人的谥就叫作“哀”,他就是有名的鲁哀公。你从这个谥,就知道他的后半生有多么悲惨。如果你们对他的一生有兴趣,可以去找资料来看。但在这里我要跟各位说的是,年轻人是需要磨炼的,一个从来不知什么是忧愁,不知什么是烦恼的人,到了大难来临的时候,必然乐极生悲。
  始皇现在发布一道命令,他说太古时代只有对活人的称号,到中古时代才有谥。秦始皇非常讨厌“谥”这种东西,为什么呢?他说这不就是儿子在议论父亲的作为,臣子在议论君主的作为吗?言下之意就是,你们怎么配来议论我呢?我怎么能够忍受死了以后,让你们这些人来评价我的一生呢?
  各位要明白,秦始皇的特别之处就在于,他认为他是古往今来最伟大的皇帝、最伟大的人物了,人类的历史上再也没有能够超越他的人。至于以后秦朝千千万万代的君王都是他的子孙,更不可能比他伟大,所以他就是人类历史的顶峰。
  试问,如果他是人类文明的顶峰,以后又有哪一个人有资格来评价他?大家要特别注意秦始皇这个心理,因为这个心理跟他一生的成败有密切的关系。
  于是始皇决定废除谥法,他就叫作始皇帝,以后的皇帝就用数字来计算,叫二世、三世,乃至于千万世,传之于无穷。
  你看他打算得多好,他居然认为秦可以传到千千万万世。想得很好,却完全不知他死了以后,这个朝代也就只有二世而已。
  接下来,始皇又根据五德终始的理论,修改了一连串的名称、制度,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秦朝就应该秉持“水德”的精神来治国。什么是“水德”的精神呢?就是下面这一句: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刻削毋仁恩和义。
  读这句话都不用多加解释,光读这几个字的感觉,你们都可以感受到其中是没有一丝感情的存在。所有的事按法律去办就好,不需要怜悯,不需要感情,无仁、无恩、无和、无义。他的统治之中,没有一点温情。
  当然有朋友会问我:“按法律治理国家不是很好吗?为什么需要温情?破坏法律公平性的不就是人情吗?”
  各位要特别注意这一点,你这是统治,不是审判。审判当然要按照法律,但是施政就不能不考虑人情。因为你统治的对象是人,不是没有生命的机器,人莫不有情。你必须要让你统治之下的人,都感觉他们受到了良好的对待,你的政治才能成功。
  历史学不讲空话,讲任何道理都得靠事实来验证。在后面的章节,我们就拿秦始皇一生的施政,来检验他这样的为人,这样的方针,最后会得到什么结果。
  
  第五章 嬴政的选择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接下来,秦始皇召开了他施政以来的第一次重大会议,这次会议不但决定了秦朝统治天下的国策,更影响了中国以下两千年的历史格局。我们来看看这次事关重大的会议,到底在谈些什么。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丞相王绾及大臣们向始皇提了一个建议,那就是为了安定遥远的燕国、齐国、楚国等新征服地区,请始皇分封儿子们为各地之王,用分权的方式来统治这么庞大的国家。
  这是周朝就用过的办法,也就是希望始皇恢复过去分封诸侯的封建体制,而非实行所有的地方官员都由中央派任的郡县体制。
  始皇听了这个建议后,决定召开会议,叫群臣来议论此事,结果是: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
  群臣几乎一面倒的,都认为这样做是比较好的办法。
  我说“几乎”,就是还有一个人反对。那个人是谁呢?就是始皇时的名臣李斯。
  李斯的理由是什么呢?各位读到这里不要心急:请你把书合起来,静下心来想,如果你是秦始皇,在面对这样的局势,听到这样的议论时,你觉得哪一种做法更好?如果你是李斯,你反对这件事的理由是什么?
  把所有的问题从头到尾想过一遍以后,再打开书,我们来看李斯怎么说。
  李斯一人独持反对意见,而他说服了秦始皇。他说: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
  周文王、武王的时候,把自己的子弟分封到天下去,刚开始都是和乐一家。可是一代一代过去,亲戚关系也越来越疏远,最后到了春秋战国时,这些同姓子弟的国家之间彼此攻击,好像仇人一样。周天子根本没有能力去阻止他们。
  李斯的意思无非是,分封子弟必然重蹈周朝的覆辙。在他来看,最好的办法还是实行郡县制,所有的官员都由中央派任。那怎么处理诸子功臣的问题呢?只要给钱就可以了,给他钱让他享受富贵,可是绝对别让他拥有自己的土地、人民、军队,这样他就没有反抗的能力,中央就容易控制地方。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