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诈与力的极致

第24章


  什么意思?这样强大的秦,有史以来最可怕的国家,竟然就这样灭亡了。
  秦国从战国初年商鞅变法之后,就是天下第一强国,所以秦始皇统一了天下。这样的强秦,在秦始皇死了之后三年不到,竟然就被东方一群老百姓给推翻了。秦始皇不是没有防备,他收天下兵,想尽办法让六国没有再起的能力,结果还是轻易被灭亡了。这到底要怪谁?不就怪你秦国自己吗?难道不是秦人自己种下秦国灭亡的命运吗?
  在这里,我要再问本书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秦为什么会灭亡?
  你们好好认真想一想,秦国为什么会走到这个地步?秦始皇在世时,没有人敢冒犯他的龙威,始皇才死了不过三年,就到了这样的穷途末路,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聪明的各位可以好好想一想,在此提供我的答案给各位做一个参考。
  中国传统历史学的训练,强调“原始察终”。秦国是怎么得到天下的呢?前面说过,靠的是诈——欺骗,还有力──杀戮。
  秦国靠着欺骗和杀戮取得天下,问题是你以欺骗和杀戮治国,别人也会以欺骗和杀戮回报你。所以孟子才说:“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上位者好利,下位者自然就好利。上位者贪心,下位者就比他更贪心。上位者欺骗下面,下位者就必然用谎言回报上面。上位者肆行杀戮,下位者只要有机可乘,也一定会用杀戮回报你。从秦始皇的故事来看,难道不是这样吗?
  二世为什么能即位?因为赵高跟李斯骗了秦始皇,骗了扶苏,骗了天下人。而二世不愿意听自己任何不喜欢的话,所以身边的人只好骗他。阎乐骗称有大贼,才能攻进宫中。二世身边的宦官,更是因为欺骗他才能苟活。上下交相诈,正是秦国的写照。
  始皇与二世碰到任何问题,都用杀来解决。始皇杀光六国的军队,再杀六国的百姓还不够,二世连秦国自己的文武大臣、宗室公子都杀,能够帮他统治天下的人统统被杀光光了。试问最后到底还有谁可杀?
  到了最后,赵高想骗子婴,子婴想骗赵高;赵高要杀子婴,子婴要杀赵高。秦朝为什么灭亡?就因为迷信“诈”与“力”而灭亡。骗到最后没有人可骗,杀到最后没有人可杀,就等着迎接最悲惨的命运。秦国的故事,已经活生生地告诉了我们这一点。
  历史学的第二个功用
  前面说过,我认为历史学一共有三个功用,第一个功用是“启发智能”。
  可是只有历史学才能启发智慧吗?当然不是,只要你肯用心,天下所有的学问都能启发你的智慧。既然如此,历史学启发的智慧又有何特别之处?
  历史学是研究“时”和“变”的学问,因此历史学所启发的当然是“时”和“变”的智慧。因此历史学的第二个功用,便是教人拥有“审时度势”的智慧。
  秦朝君臣不聪明吗?他们绝顶聪明。你能说始皇和李斯没有智慧吗?能统一天下的人,怎么可能没有智慧?那为什么始皇会失败,而秦会灭亡呢?
  原因很简单,始皇和李斯有智慧,却没有“审时度势”的智慧。统一天下须用诈与力,统一之后就必须改弦更张,才能安定天下。这就是西汉陆贾劝汉高祖的话,马上得天下,难道能够马上治天下吗?也就是贾谊所说的“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时”就是我们所处的环境,借由古人的智慧来启发自己“先时”“治时”的智慧,最起码得能“因时”制宜,一定要避免去做“违时”的事情,我们最终才能获得成功。
  《孟子》(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无论聪明才智有多高,只要你做违时的事情,必会落得一败涂地,因为人终究无法和历史作对。
  然而“时”虽多变,却有其内在的连续性,不会乱变。这种“时”发展的方向,就叫作“势”。得知大势所趋,方能事半功倍,若逆势而行,纵使个人聪明,力量再大虽可以得意于一时,久了,还是会被历史打倒。而且得意得越久,反扑的力量就越大。只有“审时度势”的智慧,才能帮助我们取得这个时代应有的成功。
  历史学的第三个功用
  秦国的故事,到此全剧播毕了吗?还没有,《史记》在秦亡之后,又多加了一句作为《秦始皇本纪》的终结。
  后五年,天下定于汉。
  各位读到这句,应该会觉得奇怪。秦的故事,不是应该到“秦竟灭矣”就结束了吗?为什么太史公最后还要多加这句?
  这就是这本书中最后想和各位谈的,中国传统的史法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两句话,牵涉到中国古代的一个大题目。
  在《孟子》的首篇中,记载了孟子见梁襄王的一段问答:“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黑暗只是暂时的,人类的历史终究要走向光明什么人能够一统天下呢?孟子说,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一统天下。注意,不是“不杀人”,是“不嗜杀人”。在战国初年,孟子信誓旦旦地做出了这样的预言,认为只有不以杀人为乐的人,最后才能够一统天下。
  这里我要问各位,最后统一天下的是谁?秦始皇。
  秦国不嗜杀人吗?秦始皇不嗜杀人吗?
  秦在七国中最嗜杀人,始皇在秦国历代君王中最嗜杀人。
  那么在一般人来看,孟子的预言岂不是完全不准吗?怎么会是最嗜杀的人,能够统一天下呢?这个命题如果不能解决,我们就会开始质疑,孟子你不是乱讲话吗?儒家的思想在这一个预言上,完全是不准的。
  太史公为什么最后要加这句话?就是为了告诉后人,秦始皇虽然统一天下了,可是并没有“定天下”。谁定了天下?汉才定了天下,从汉以后天下才有几百年的安宁生活。
  在中国思想上,“一统”和“统一”是完全不同的东西。“一统”是因一而统,是王道的表现;“统一”是因统而一,是霸道的结果。不过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足足可以写一本书,以后有机会再详细讨论。
  汉为什么能定天下呢?因为在刘邦跟项羽之间,刘邦最不嗜杀人。所以孟子说错了吗?孟子没有说错。
  太史公就是要告诉你这件事情,以诈骗杀戮来统一天下的人,只能得意于一时。最后,终究只有不嗜杀人、能行仁政的人才能安定天下。
  《史记》是一本史书,《秦始皇本纪》是《史记》的名篇,太史公最后这句就是要告诉各位,不要因为秦国统一天下了,就觉得历史最后会走向黑暗。黑暗只是暂时的,人类的历史终究要走向光明。
  附记 学历史的三个功用
  由于这是一本通俗而入门的历史书,因此在书中我刻意地省略了烦琐的有关秦始皇的史料考证,而将重点放在学习历史的功用上。对许多喜欢考证历史事件的朋友来说,可能会简单到让各位失望。
  但文各有主,这本书的目的是希望借着《史记》中的秦始皇,来向大家示范如何用思辨学历史,要怎么学历史才能有趣而有用。只要读这本书的朋友们能够有所启发和收获,对于学习历史能产生兴趣,这本书也就算达到目的了。
  在本书的开头,我提到了历史学共有三大功用,第一个功用是“启发智能”。把历史当成是磨刀石,用古人的智慧来启发磨炼自己的智慧,这才是学历史真正有用的方法。也只有这样读书,中国古代的经典才能成为智慧的宝库。
  历史学的第二个功用是“审时度势”,前面以秦始皇的结局为例,已经和各位说明“审时度势”的重要性。这个世界上,需要各式各样的人才。而历史学正是为了培养眼光不局限于当代,而能洞彻事物发展脉络与前因后果的人才,这也就是古人会把历史学当成是领袖必备教育的原因。
  历史的第三个功用,也是最后一个功用,就是“感动人心”。
  荀子说:“百王之无变,足以为道贯。”经过无数个时代却始终没有改变的东西,才能作为纵贯古今的“道”而存在。什么是这样的东西呢?那就是人性,就是良知。
  要改变世界,只能从改变人心开始。要成就大事业,也一定要了解人性、掌握人性。只有人心变了,世界才能改变。
  历史是追求真实之道的学问,只有从真实出发才能提炼出真实的道理,也唯有“真”才能打动人心,才能真正改变世界。
  当年我还是学生的时候,第一次阅读《史记·秦始皇本纪》,读到最后的“后五年,天下定于汉”,不禁潸然泪下。因为历史终究没有放弃我们,人类最后还是走向了光明。
  在那一刻,《史记》越过了两千多年的时空深深感动了我,而我从此深信历史学必能感动人心。
  如同前面所说,生在这样一个充满机会的巨变时代,只要我们肯抱持“历史终究会走向光明”的信念,就一定能开创一个比过去更加美好的新时代。
  与同生于第三次巨变时代的各位共勉之。
  【由www.sjwx.info整理,版权归作者或出版社所有,本站仅提供预览,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本站删除。】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