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为谁读书CEO给青少年的礼物

第2章


蓝色的信封,宽宽大大的。他捡起来一看,收信人一栏中,写着"蓝庭小区8幢三单元502杨略收",寄信人地址不明,只有一个陌生人的名字:倪甫清。从邮票上盖的邮戳看,是昨天从本市寄出的。
这让他十分意外,因为现在很少有人写信了。而他除了学校里定时寄来的成绩单和入学通知,几乎没有收到过任何信件。
他有些好奇,掂量了一下,鼓鼓囊囊的,里面似乎有一沓纸张。
该不会是宣传单吧?这年头,宣传单铺天盖地,他们家的信箱常常被塞满花里胡哨的印刷品。他不免有些泄气。
他上了楼,顺手把门带上。将身体往沙发上随意一扔,顿时深深陷下去,而后轻轻弹了一下。他把报纸放在一边的茶几上,撕开信封,取出信瓤,是电脑打印的信,足足有十来张。方格字体,整齐精美,还飘出一股油墨香味,似乎是刚打印出来不久。
信中的第一页字体很大,仅仅是几行字:
年轻人,你年方十六,正是初升的太阳,充满着希望。你是要去高远的天空中放射光芒,给人间以无限的温暖;还是仅仅在地平线上优游,不思进取,浪费时光?
他平静下来的心突然颤抖了一下,仿佛一道电流从手中穿过心脏。却又有种快意,似乎久等的物事忽然到来似的。
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呢?我现在都做了些什么呢?他忽然又接上了那段童年的回忆。五六岁时,午后大家围坐树下乘凉,大人就问他长大要做什么。"科学家--"脆生生的童音,拖得老长老长。
"略略真乖。"大人爱抚着他的头,一脸笑意。
可现在呢?同学们似乎已经没有人讨论这个问题了。记得一次道德修养课上,老师询问同学们的理想。没有人主动举手回答,最后老师只能点名。点到名的十分腼腆,忸怩半天,挤出几个字,或者是"画家",或是"医生"。 
 
第3节:理想是很老土的事情? 
而旁边的同学挤眉弄眼,表示不信,似乎谈论理想是很老土的事情。
他的同学余振的回答最酷,他站起来说:"找一份好工作,娶一个爱我的老婆,了此残生。"满座哗然,余振也为自己卖弄了点文采而顾盼自雄,老师再三示意也不能止住。也许好多人真的是这种想法呢。
可是我们真的不需要理想了吗?我真的甘心一事无成,了此残生吗?如果真的是这样,我们在世界上生活,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杨略觉得自己从漫长的睡眠当中苏醒过来,观看身边的事物,突然觉得有些不同。尽管沙发还是原来的沙发,茶几、电视机、地毯、壁灯,也还都是原来的样子。但是他却觉得其中有个神秘的暗示,丝丝缕缕的,浮浮荡荡的,牵着他的心灵。他突然悔恨起自己浪费的许多光阴来,心中一阵茫然。只有时钟的声音,咔擦咔嚓,又将许多时间剪成碎片。
他突然想起了以前爸爸买给他的一本书--《苏菲的世界》。书中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一封神秘的信,里面有几个问题:"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就这样在某个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齐克果到弗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思考的问题。她进入了一个奇妙的世界,她用少女的悟性和后天的知识,企图解开世界这个大谜团。
当时,他也是14岁,刚刚开始喜欢上看书。苏菲总是在花园中的一个密洞里看神秘的来信,而自己房前虽然也有花园,但草木稀疏,路人很多,根本没有灌木交缠的地方。但他有通往楼顶的钥匙。有一次他走到顶楼,看到是管理员一时疏忽,将钥匙留在门上。他兴冲冲地去配了一把,从此一有心情郁闷的时候,就独自来到楼顶。
楼顶覆着青瓦,呈人字形,与奶奶家老屋相似,据说这样可防雨水渗漏,而且通风凉爽。青瓦前面还有一带水泥平地,宽约两米,通往楼顶一侧的水塔。顺着铁梯爬上水塔,塔上是窄窄的平地,杨略常常在上面扶着栏杆,俯瞰脚下的城市,看市民如蝼蚁般往来奔波。有时也枕着手臂躺下,遥望远山,遥望蓝天,心中平静,却无端端会产生一些怅惘。
水塔下面也有遮阳处,风毫无阻拦地刮过来,即使夏天,也是个极清凉的去处,适合乘凉或看书。那天他坐在屋顶上,整整一个下午,他捧着那本书读得如饥似渴。尽管书中讲述的哲学内容,他未必都能全然明白,但却为苏菲的奇遇而神往不已。他现在还清晰地记得,看完一百页的时候,他略作休息,偶尔抬头,不知不觉太阳已经西沉了。晚风吹拂,天边的云朵一片醉红,或如奔马,或如雄狮,形态各异。他神情气爽,像是第一次看到世界。
想到这里,他心中漾起一阵兴奋:难道我也有这种奇遇啦?胸口有一种快乐爆炸开来,溅到四处,到处都是明晃晃的,新崭崭的。
他悄悄走到顶楼,躲在阴凉处取信来看。
亲爱的杨略:
见字如面。
收到这封信的时候,你可能会觉得很意外。其实你无须惊讶。因为世界每天都给我们无数的启示,而我的信或许也是其中之一。但是大多数人熟视无睹,匆匆地走自己的路,并且年纪越大,对这种启示越是麻木。等到年华老去,才发觉一事无成,于是后悔莫及。这是很值得悲哀的事情。
有位哲人说过:"音乐只对真正具有音乐耳朵的人开放。"而我的信也只对有悟性的心灵开放。你拥有这样的心灵吗?
看到这里,如果你觉得枯燥无聊,那么请你把信扔到一边,我也不会怪你,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希望有个老师在耳边聒噪。
如果你觉得心灵受到了震撼,那么,请你接着往下读。
对于盲目的船来说,所有风向都是逆风
"我们的生活就像旅行,理想是导游者;没有导游者,一切都会停止,目标会丧失,力量也会化为乌有。"这是德国诗人歌德的名言,数十年前便印在我脑海之中,一直鞭策着我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后生,逐渐成长为别人眼中的事业有成者。如今,我不经意间已经步入了中年,站在人生旅程的中途,重新来回味这句话,回首那些峥嵘岁月,不免有了更多的感触。
杨略,如果你不甘心一辈子碌碌无为,你希望明白自己究竟在为谁读书,并且希望出类拔萃,在各方面成为同龄人的榜样,在以后的工作中出人头地,那么,趁着年轻,树立你远大的理想吧,因为它能带领你走出平庸,走向辉煌。
赫伯脱说:"对于盲目的船来说,所有风向都是逆风。"可对许多人来说,比起选择随波逐流的游弋式生活,设定一个目标是一件痛苦的事,所以他们一直迷茫地走在没有目的地的道路上。因为迷茫,他们感到了空虚,于是他们利用所有的时间来追求享乐,参加对己对人都无益的活动,在嘻笑怒骂中填补自己内心的空虚。他们就像一群毛毛虫,不停地绕着同一个圈子,他们的结局并不比开初时好。
漫无目的的游弋或许就是一种消遣方式,但是只能占用几天的假期,而不能用来耗尽整个人生。我国正处于建设市场经济的过程之中,不少青年,不论是处于困境中的还是事业得到成功的,都感觉到前途渺茫,要追问人生的意义。
曾经在贾樟柯执导的影片《任逍遥》中,看到这样一个场景:一位年方19岁的少年,瘦削苍白,未老先衰,他没有工作,每日只是在山西一个小城中无聊地游荡。一天他面无表情地对同伴说:"人活到30岁就够了,活那么长干吗?"他的话令我震惊不已:如此大好年华,居然说出这样绝望的话来。这当然与残酷的现实分不开,可是有那么多人从这样的小城中出人头地,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唯一的解释就是,他在生活中找不到方向,他迷失在人生的旅途中。上天永远庇佑那些自立的人。
由此可见,理想对于我们的人生来说是多么重要,而对于十六岁的年轻人来说更是如此。你们是一艘艘稚嫩的小船,刚刚驶出父母温暖的港湾,船上的水手都是初次出海。大风大浪也许不能让你们惊惧,因为风浪的磨练能赋予他们铁黑的肌腱、坚强的性格,但若是没有理想,没有目标,那么,生命的小船只能在浩淼无边的瀚海上彷徨回旋,找不到出路,终不免缺水断粮,甚至触礁沉没。
可是在对一些初中学生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一半初一学生的理想还处于小学一年级的水平,有近30%的学生还从未考虑过这个问题,只有20%的学生将考进重点高中作为自己的理想。但是没有一个学生对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有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规划。初二的学生中,把考入重点高中作为自己理想的人数明显增加了,但这时的学生更多的是流于语言,在行动上有所作为的只占40%左右。初三时,也正是绝大多数学生十六岁的时候,随着升学考试的临近,更多的学生开始为理想的学校努力。这是个很好的状况,但是我们悲哀地发现:真正有伟大志向的学生却是极个别的。当然,这是社会思潮决定的,可是我们的学生不应该自己引领潮流,做时代的弄潮儿吗?
请看毛泽东16岁时是怎么想怎么做的:
1910年,毛泽东刚好16岁,他的父亲毛顺生要他去做生意,毛泽东却立志走出韶山冲继续求学。经过自己的力争和亲友、老师们的一致劝说,父亲才答应他的要求。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