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小说

大唐帝国政界往事

第31章

设置字体大小:

从李旦的处境来说,也谈不上什么最好的方法,想来也就是逃出长安,到别处聚集力量,然后声讨韦后——只要他还能跑得出去。其实如若比较一下,后两种可能性不大,而在前两种选择中,我倒宁愿李旦选择第一种做法。因为他的自保还是有价值的。其实也不单单是自保了,毕竟还有他的妻子及其他子女。另外,一旦相王也被杀,那么高宗的儿子就算全都死掉了,这就是说,大唐正式传下来的子嗣就断绝了,李氏又有谁能和相王一样拥有这样的号召力呢?相王的死无疑将是李氏皇族的一个沉重打击,所以保全相王,意义确实重大。   
  从郡王到皇帝·李隆基(4)   
  三 
  六月二十日申时,李隆基身穿便服与刘幽求等人进入禁苑之中,到钟绍京的住所集合。 
  这时那种可以改变历史轨道方向的叛徒又差一点出现。谁呢?钟绍京。插句题外话,钟绍京是钟繇的后人,是唐时的书法家。他的小楷十分清秀端庄,宋代文人曾巩曾说他的字画妍媚、遒劲有法,而米芾《书史》则称钟绍京的书法“笔势圆劲”。不过钟绍京这次差点没“圆劲”起来,他有些后悔参与此事。想想也是,这种事情是很危险的,害怕也理所当然。钟绍京想把李隆基拒之门外,这时幸好他还有个很遒劲的妻子,劝他说:“为了国家大事不计个人安危的人必得神助,再说你平时就一直和他们谋划这件事,现在即使你不去参加,又哪里能够脱得了干系呢!”第一句有点大话了,历来的“乱臣贼子”怎么都没有神人相助呢?但第二句才是重点,反正是怎么也跑不了了,不如拼一回。于是钟绍京赶忙开门出来拜见李隆基。 
  众人就这么等着,一直等到将近二更时分,忽然看到夜空中“天星散落如雪”,刘幽求说:“天意如此,机不可失!”这大概被认为是吉兆吧,反正几颗流星竟成了行动的天然信号灯——幸亏那时还不存在污染,不然要是放到现在污染严重的城市中,偌大个天空也瞧不见几颗星星,岂不是耽误事?于是葛福顺拔剑直闯羽林营,当下就把韦璿、韦播、高嵩三人斩首示众,高声喝道:“韦后毒害先帝,谋危社稷,今晚大家要齐心协力铲除韦氏及其死党,凡是长得高过马鞭的人一律斩杀,拥立相王为帝安定天下。倘若有人胆敢首鼠两端帮助逆党,罪及三族!”将韦氏家族长得高过马鞭的人全都杀掉,不知这马鞭是怎么算,按全长算呢,还是按弯曲后的高度来衡量,反正是基本上都要杀光,或许排除小孩和侏儒,可是杀红了眼睛的话,谁还真去用马鞭量一下再杀呢?这是很有些残酷了,但政治斗争历来就是如此,韦氏一家也没什么特别的可怜之处。葛福顺这一高声大喝,羽林军谁敢不从?因此这里轻易地就被李隆基拿到手了。 
  之后,李隆基在灯下欣赏了一下韦璿等人的脑袋,便与刘幽求一干人等一同从禁苑(禁苑在皇宫的北方)南门向皇宫北门方向前进。钟绍京则率领着工匠二百余人,手持斧子锯子跟在后面。想来这场面倒也十分有趣,一位书法家,手持斧锯张牙舞爪,估计也只有唐朝才会这样了。 
  李隆基派葛福顺攻打玄德门,派李仙凫攻打白兽门,约定在凌烟阁前会师,李隆基则亲自守在玄武门。事情进行得很顺利,到三更的时候,李隆基听到宫中的鼓噪声,便带人冲进宫中。太极殿守卫中宗灵柩的南牙卫兵们,这时听到声音,也全都披挂整齐主动响应李隆基。这样的话,基本上皇宫就在李隆基的控制之内了。 
  韦后在惊惶中逃入了飞骑营,但她不知道飞骑营已为李隆基所掌握,算是自投罗网,被一个飞骑兵所斩,首级献给了李隆基。安乐公主此时正对着镜子画眉,也被士兵斩杀。武延秀等人也都相继被斩首。还有一个人,上官婉儿,尽管她把当初起草的遗诏拿出来请求饶命,但李隆基没有答应,也一样杀掉。上官婉儿死得有些冤枉,但她这么多年来一直处于争斗的漩涡之中,实在难免逃脱这种结局。总之,这场政变李隆基大获全胜,将重要人物全部干掉,为后面的善后工作扫除了障碍。 
  这时太极殿中,刘幽求对大伙说:“大家约好今天晚上拥立相王为帝,现在怎么不早一点儿定下来呢!”李隆基一听,要坏事,赶忙制止了他。虽然当初是这么约定的,但现在事情还没有平稳下来,还有很多余党没有处理,如果这么快就把他的父亲李旦推上皇帝宝座,那么很明显这就成了夺权行动了——尽管实质上是,但是至少要做一做样子才好,让大伙觉得:哦,临淄王果然是为了平定祸乱才这么做的。 
  等到天明的时候,宫内外基本都平定了,于是李隆基出宫拜见他的父亲相王李旦。李隆基“叩头谢不先启之罪”,相王则流着泪抱住他说:“大唐宗庙社稷得以保全,全是你的功劳!”估计也是后怕,但这件事真的办成功了,李旦自然是十分高兴。这时李隆基才率军接他父亲入宫辅佐少帝。 
  然而,朝中一些韦氏集团的官员尚未逮捕,所以李隆基下令捉拿他们。 
  韩幹《玄宗试马图》 
  韦温当然是跑不了了,宗楚客虽然想跑,也没成功。他穿着一身孝服,骑着一头黑驴,跑到通化门时被守门的兵士认出来,于是斩首。 
  其他一些人呢?比如给安乐公主疯狂建造宅第的赵履温,听到相王到安福门安抚百姓的消息,赶忙跑去手舞足蹈的山呼万岁。前一天还在拼命巴结安乐公主,现在一副跳梁小丑的模样,典型的一个小人,于是相王一声令下,人头落地。百姓们苦其劳役,争相从他尸体上割下肉来,转眼间就成了一副骷髅架子。另外,娶了韦后妹妹的李邕,和娶韦后乳母的“国NFEFC”窦从一,也都把妻子杀了,其行为很卑鄙。尤其是窦从一,当初每每自称“皇后阿NFEFC”,如今翻脸就不认人,这种人如果遇上了,最好是离得越远越好。而韦巨源则比较光明正大,家人劝他外逃躲避,他却回答说:“我身为朝廷大臣,怎能有难不赴!”说完便出门走到大街上,被乱兵所杀。   
  从郡王到皇帝·李隆基(5)   
  如果称这是一场大屠杀的话也不为过,因为除了这些人之外,崔日用还带兵到城南杜曲诛杀韦家的其他人,这回便是婴儿也不放过了。就是同住在杜曲的杜氏家族,也有很多人被冤杀。 
  等人杀得差不多之后,便大赦天下:“逆贼魁首已诛,自余支党一无所问。”话是这样说,但屠刀却并未停下,武氏宗属中的人也都被诛死流窜殆尽,其他一些被贬的官员,也相继追问斩首。至此,韦氏、武氏及其亲党,基本上都覆灭了——李隆基够狠! 
  如果拿这一次玄武门之变,和李世民发动的那次政变相比,无疑这一次更顺利。当李建成和李元吉发现异常时,立刻回马逃跑,虽然李世民一箭射死李建成,但仍与李元吉周旋半天,还差点被李元吉勒死,如果没有尉迟敬德的话,那一次的政变就是两败俱伤,谁也没胜。另外,东宫的人后来从外进攻,又去攻打秦王府,又是得亏有尉迟恭拿着太子和齐王的首级才瓦解了东宫集团的士气,不然,秦王手下的这些兵将只怕也要守不住了。事实上这一战李世民赢得相当不易,连长安的囚犯都用上了。再看一下李隆基的获胜过程,一上来就杀掉了敌人中掌握兵权的几个人,到宫中的时候那里还有自发响应的兵士,韦后等人手无寸铁,失去了爪牙也就失去了攻守的能力,因此只能坐以待毙,失败是必然的。李隆基绝没有李世民的实力强,但相比较而言,韦后就比李建成他们差得更远了。 
  如果再放宽范围比较的话,加上中宗和李重俊的那两次政变,这四次政变重点都在玄武门——谁控制住了玄武门,谁就赢得主动。似乎“玄武”在唐朝算是一个吉兆,不然怎么谁得到它谁就能赢呢?看来唐也应该是水德,只是人家自己推算出来的应该是土德。不过中国自汉朝开始就围绕什么德进行争论,后来的朝代更是乱而又乱,不知唐朝到底是据何推算出是土德呢?有些跑题了。不过要分析一下的话,从玄武门的地理位置来看,这里的确是一个利于进行宫廷政变的地方,不像其他几门,出去之后就是城里的大街,而玄武门外则是非常清静的,再加上这里又是皇族进出的要道,于是也就成了天然的伏兵地点。 
  但是,如果比较两次的杀人数量,无疑李隆基杀的更多。李世民在事变成功之后,杀掉了李建成、李元吉的儿子,其他人似乎没有涉及到,我们从史书上还能找到李元吉的一个女儿后来被封为县主的记载,而东宫集团的大臣们也没有杀,最典型的就是魏征、王珪,同时,不追究其他人的责任也确实是落实了,并由魏征亲自去山东安抚。这样的话,对照李隆基的大开杀戒,李世民当真是“仁慈”了很多。其实也不然,要知道,秦王当初的实力与威望是很高的,并且他控制了李渊之后,更得到了地位上的认可,也就是说,他的政变是“合法”的,因此他基本掌握了大局。而李隆基此前谈不上什么特别的威望,实力也有限,更何况对手的余党如果组织起来,也是不好对付的。这时名义上的皇帝还是少帝李重茂,即便是相王现在也只能是辅政,合理不合理最后都是自己说了算。因此,李隆基更需要用铁血手腕来巩固既得胜果,否则他自己就会有反被敌人消灭的危险。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